正法念處經 - 觀天品之三十三天
大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轉載於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ero Chen 提供新式標點


「復次,比丘觀於持戒,若有離於持戒智慧,不得生天。彼以聞慧見:持戒者生於天中,受天快樂。以有智故,命終退時,不墮惡道。以何等戒、有幾種戒,生於天中?以何相生?見七種戒化生天中,有上中下:不殺生戒,生四天王處;不殺、不盜,生三十三天;不殺、不盜、不行邪婬,生夜摩天;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惡口、綺語,生兜率陀天;受世間戒,信奉佛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生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亦如是。比丘如是觀於戒業繫諸眾生,上生天中。

「云何持戒?生於何處?彼以聞慧見:此眾生受不殺戒,生四天處,身量、色力、富命第一。若受不殺、不盜戒,生三十三天,身量、色力、富命轉勝。若受不殺、不盜、不婬,親近修習,生夜摩天,身量、色力、富命轉勝。信智勝故,生兜率陀天,身量、色力、富命轉勝。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生化樂天,身量、色力、受樂富命轉勝於前。受持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生於他化自在天中,身量、色力、壽命、富樂勝於餘天。非魔波旬自在所使,亦不使魔。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微細因生於天上。彼見:思心為勝戒因,上中下戒,生六欲天,心勝業勝,生於六天,以心勝故生處亦勝。

「復次,比丘觀戒幾種?彼見世間有二種戒:一者自生;二者從他。自生者,自性能持;從他者,和合而生。復有二種戒: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戒者,所謂五戒;出家戒者,持解脫戒。復有二種戒,謂一行戒,非一行戒。一行者,所謂一戒;非一行者,或受二戒,或持三戒。復有二種:一者久時;二、不久時。久時者,盡形護戒;不久時者,隨心所要,隨力持戒。復有二種:一者有垢;二者無垢。有垢戒者,生於天中;無垢戒者,至於涅槃。復有二種戒:一者世間戒;二者出世間戒。世間戒者則有流動,出世間戒則無流動。復有二種戒:一者自護;二者護他。自持戒者,名曰自護;他護者,令他住於世間染戒。復有二種:一者止;二者作。作者,成就諸行,轉於生死;止者,知因知緣而不進學。復有二種:一者智攝;二者施攝。布施攝戒,得大富樂;智所攝戒,得至涅槃。復有二種:一者內行;二者外行。外行者,依於淨身;內行者,心口意淨。復有二種:一者修習;二者不習。修習者,已於無量世來修習;不習者,一世持戒。如是比丘觀如是等無量二戒。

「復次,比丘觀微細戒,有幾種戒?比丘觀戒復有三種:一者少分戒;二者多分戒;三者盡受戒。少分戒者,持於一戒;多分戒者,或持二、三;盡受戒者,持一切戒。復有三種:一者愛;二者不愛;三者自性愛。愛者,為財利故而受禁戒;不愛者,疾病故而受禁戒;自性者,自性淨行,此功德勝。復有三種戒:一者禪行戒;二者無禪戒;三者離惡戒。禪行戒者,修世間禪,乃至入於城邑聚落而常修禪;非禪戒者,離禪行戒;離惡戒者,恐遭眾惡,捨之不為,如人醉酒,行不善業,智人見之,斷酒不飲。復有三種戒:一者諂曲戒;二者不諂曲戒;三者性善戒。諂曲戒者,垢染不淨,得少果報;不諂曲戒者,得大果報;性善戒者,若心增上則得大果,若心劣弱其果則小。復有三種:一者因緣持;二、非因緣持;三者法不應作。因緣持者,有因緣故,護持禁戒;非因緣者,無緣持戒;不應作者,生於大姓所不應作,護種姓故。復次,從緣持戒者,為得佛故、以思勝故,其果則大;無緣持戒,其果則小,不識果故;不應作者,求世名故,其果亦小,生於人中。復有三種:一者畏師;二非畏師;三者畏於惡道。畏師持戒,名下持戒;非畏師持戒,名中持戒;若畏惡道,名上持戒。復有三種:一者自持戒而不教人;二者自行、教人;三者於他行捨。復有三種:一者缺戒;二者不缺戒;三者一切缺戒。缺戒者,初善持戒,後則破戒,是名缺戒;不缺戒者,初中後時常善持戒,是名不缺戒;一切缺戒者,會諸外道而受齋戒,邪見殺生,是名一切缺戒。

「復次,比丘觀四種戒。何等為四?離口四過:一者妄語;二者兩舌;三者惡口;四者綺語。復有五種戒,止五境界,是名為五。復有六種因緣而持禁戒:一者畏他求便;二者畏於罰戮;三者怖畏;四者因緣;五者不觀;六者自性。復有七種戒,謂身三戒,口有四戒。比丘如是觀無量持戒,眾生畏於惡道,持戒能度。如是持戒略說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如是比丘觀四天王天已,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及觀業行。以何業故生三十三天?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所住之地,何等三十三?一者名曰住善法堂天;二者名住峯天;三者名住山頂天;四者名善見城天;五者名鉢私地天;六者名住俱吒天(俱吒者山名也);七者名雜殿天;八者名住歡喜園天;九者名光明天;十者名波利耶多樹園天;十一者名險岸天;十二者名住雜險岸天;十三者名住摩尼藏天;十四者名旋行地天;十五者名金殿天;十六者名鬘影處天;十七者名住柔軟地天;十八者名雜莊嚴天;十九者名如意地天;二十者名微細行天;二十一者名歌音喜樂天;二十二者名威德輪天;二十三者名月行天;二十四者名閻摩娑羅天;二十五者名速行天;二十六者名影照天;二十七者名智慧行天;二十八者名眾分天;二十九者名住輪天;三十者名上行天;三十一者名威德顏天;三十二者名威德焰輪天;三十三者名清淨天。

「如是三十三天,比丘觀於微細業之果報,持戒善業,集何等業生於善道?善業因緣,得善果報,樂報處生。彼以聞慧,聞佛說法,非外道法。彼見:諸天所生之處,遊戲受樂不可稱說,帝釋天王之所擁護,住善法堂。外道說為常住不滅。初觀善法,次分別觀善修何戒,生善法堂?彼見聞知:若人持於七種之戒,不缺戒、不穿戒、不隟戒,堅固持戒不可譏嫌;布施修心,於福田中稱時而施,若施阿羅漢、若看病人、若父母、若阿那含、若斯陀含、若須陀洹、若起滅定、若道行人,行慈悲心歡喜捨與,於怖畏者,施其壽命。是人命終生善法殿,作釋迦提婆,姓憍尸迦,名能天主。有九十九那由他天女以為眷屬,恭敬圍遶供養帝釋,如一女人供給丈夫。諸天女等心無嫉妬,供養天后同奉帝釋,亦無妬心。

「其善法殿廣五百由旬,毘琉璃珠以為欄楯,珊瑚為柱,頗梨硨磲馬瑙莊嚴,閻浮檀金而為殿壁,如融金色。其床皆以金剛摩尼、赤蓮華珠、青珠玉寶以為莊嚴。其諸蓮華,金剛為鬚,真金為莖,清淨華池以為莊嚴。復有眾鳥,毘琉璃翅,赤蓮華珠以為其嘴,青因陀寶以為其身,遍滿池中。其池四岸,青摩尼華、摩尼布地。復有眾鳥,青因陀寶以為其足,硨磲為嘴,珊瑚為眼,充滿池中。其池復有眾鳥,具足其身皆如閻浮檀金,珊瑚為翅,因陀羅寶以為其眼。復有浴池,眾蜂莊嚴,其蜂色相如毘琉璃,莊嚴浴池。

「其善法堂有十大華池。何等為十?一名難陀蓮華池;二名摩訶難陀蓮華池;三名歡喜蓮華池;四名大歡喜蓮華池;五名遊戲蓮華池;六名正憶念蓮華池;七名一切義蓮華池;八名正分別蓮華池;九名如意樹蓮華池;十名因陀羅覆處自在大光明蓮華池。是為十種大蓮華池,以用莊嚴天善法堂。復有其餘蓮華林池,其華清淨,白銀為莖,真金為鬚,琉璃為葉,金剛為臺。復有蓮華,金剛為莖,雜色為葉,一一華葉如赤寶華、如毘琉璃、有如硨磲、有如金色,有如是等雜色蓮葉,或有百葉、有二百葉乃至千葉,種種色華各各差別,以為莊嚴。釋迦天王善法殿堂,其蓮華中多有眾鳥——常欲之鳥、一切行鳥、常音聲鳥。若天帝釋與諸天女入蓮華池娛樂遊戲,鳥亦遊戲;天奏音樂,鳥亦發聲。復有眾鳥,名欲放逸,若天帝釋遊於華池,鳥亦遊戲,如天女身。復有眾鳥名曰遊行,於華池岸,口銜華鬚,遍於池側,舞弄遊戲,出妙音聲。釋迦天王有如是等勝蓮華池。

「復次,比丘觀天帝釋善業所化。彼見:華池真金為魚,或白銀魚、毘琉璃魚,赤蓮華寶以為其翼,硨磲為目——若瞋恚時如赤蓮花,種種雜寶以為鱗鮔或七寶翅,遊戲受樂於蓮花池。

「復次,比丘復觀帝釋蓮華林池。彼以聞慧觀蓮華池以何為地?彼以聞慧見:天帝釋真珠為沙以覆其地,或以銀沙、或以金沙、或毘琉璃以為其沙。如是種種雜色莊嚴,悉分別見。帝釋天王善業所化。

「復次,比丘如是分別觀察地分。彼以聞慧見:彼波頭摩華之林,周匝皆以真金欄楯,或毘琉璃以為欄楯,或以白銀而為欄楯,真金羅網以覆其上,種種眾鳥出妙音聲遊戲池邊。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善法堂蓮華池中,其蓮華池眾蜂雜色出眾妙音,金色華中白銀色蜂,金剛為翅,其身柔軟;白銀蓮華,金色為蜂。如是種種眾蜂遊戲其中。如是善業成就種種果報。

「復次,比丘觀善法堂。彼以聞慧觀善法林釋迦天王,幾種園林?彼以聞慧見善法堂所有園林,一一觀察善法諸天。帝釋天王與諸天女在何等林遊戲受樂,五欲自娛?彼見:有林名天女遊戲,天樹華果皆悉具足,眾鳥充滿。樹名如意,隨天所念,悉從林生。若諸天眾遊戲林中,勝華開敷,天女入林,若近其樹,華即下垂,授諸天女。時諸天女,既取華已,枝條還舉。如是眾華色香相貌各各差別,隨其念生,故名意樹。若念音樂亦復如是,聞種種音,隨心所念,善業之風吹諸樹葉互相敲觸,其聲美妙如天樂音,故名意樹。復有無量憶念之樹,隨諸天女心之所念,莊嚴之具、天衣、天華隨念皆得,故名意樹。復有意樹毘琉璃色,真金莖葉,白銀為枝、毘琉璃葉;珊瑚為枝,或七寶葉,流出美味。復有意樹,若諸天女欲見帝釋,以善業故,即於此林見化帝釋,與之娛樂。此林功德,見化帝釋,如是林中,九十九那由他天女,一一天女各見與己共相娛樂,不見餘女與天主會。隨諸天女心念莊嚴,見帝釋身,即隨所念,故名意樹。如是林中無量欲樂,於此林中次第遊戲,至喜樂山。其山莊嚴,七寶所成,以金剛身巖崿莊嚴,真金樹枝彌覆周遍猶如宮殿,金銀青珠以為麞鹿莊嚴其山,多有眾鳥出妙音聲。其山有殿,名曰勝上,殿有千柱,其柱皆以金毘琉璃、青摩尼寶之所成就。金剛廁填,百千天宮猶如紅色,端嚴殊特,師子之座敷具柔軟。殿有千床,毘琉璃寶以為莊嚴。

「釋迦天王攻阿修羅軍,既得勝已,一切天眾皆懷歡喜,讚歎帝釋,共諸天女昇於此殿遊戲歌舞共相娛樂,隨其本業,各各自受上中下樂。既遊戲已,復入山中遊戲受樂,一心念欲。何以故?女人多欲,天欲勝故,天欲熾然。復詣一河,於其河中,上味飲食隨河而流,種種色香上味之飲充滿其中,若有飲者,離於醉亂。飲名歡喜,天女飲之,心大歡悅。復有美飲,名曰能觀,既得飲已,悉能遍觀一切天中所有園林、無量山障,一切皆見。復有天飲,名曰眾味,其飲甚多,飲之色力百倍增長。天女飲已,復入食地,以其自作上中下業,得如是報,種種色香美味具足。既飲食已,復往詣於音樂之地,遊戲山中,毘琉璃寶以為樂器,真金為絃,眾寶鼓音,馬瑙雜寶以為簫笛,諸天女眾無量音聲,如是無量無數音樂、乾闥婆音。諸天女眾遍身莊嚴,身諸樂具遊戲受樂,以自娛樂,歌樂音聲宮商和雅,音曲齊等,皆悉具足。為增欲樂,既作歌音,復往詣於鈴音之地。其地鈴網微風吹動,出於無量百千妙音,聞之歡喜歌舞戲笑,種種妙寶莊嚴其身。復往詣於眾鳥莊嚴蓮華之池,其池眾鳥,金銀雜寶以為莊嚴,天女入中遊戲受樂,各取金華而共遊戲,以華相散,心無嫉妬,種種遊戲,其聲美妙。八功德水,遊戲其中。

「既遊戲已,為增欲故,自欲難滿,貪著欲燒,不知厭足。復往詣於鏡樹之林,於此林中自見其身種種莊嚴,功德具足,種種鏡中見種種色,十倍放逸。何以故?女人之性,三種放逸。何等為三?一者自恃身色而生放逸;二者自恃丈夫而生放逸;三者憍慢而生放逸。自見身色,輕餘女人。復捨此地,更詣一林,名一切時。其林一日具有六時,常不斷絕猶如輪轉,以六種時而為莊嚴。林中眾鳥無量雜色,隨其林中時分相似,共遊林中,離於嫉妬,心懷悅樂。見此林已,隨心所念,入六時林,隨時遊戲而受悅樂。種種時鳥自集遊戲,與諸天女而相娛樂,於此林中受五欲樂,不念餘林。時天帝釋既至此林,天女歡喜歌舞戲笑,供養帝釋。如是帝釋,一林之中種種功德皆悉具足。

「復次,比丘觀天帝釋第二園林有幾種林?名字何等?彼以聞慧見:帝釋林名一切遊戲。有何功德?彼見聞知:其林自體名一切林,於此林中多有天子,共諸天女遊戲受樂,百千天女隨念遊戲。於遊戲處有八萬四千行殿,毘琉璃寶以為其輪,閻浮檀金以為鈴網,白銀羅網以覆其上,七寶莊嚴。第一天子或有乘馬、或有乘鵝,或有乘空、或有地行,或有伎樂、或作歌音,圍遶帝釋向遊戲處。八萬四千龍象,金網覆身,寶鈴莊嚴,柔軟繒褥以覆象上。若象念慾,頤則開敷,香汁流出。第一勝天乘此龍象,瞻仰帝釋,前後圍遶,詣遊戲處。八萬四千天女種種莊嚴,瞻仰帝釋,或歌或舞、或奏天樂、種種遊戲,詣遊戲處。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遊戲歌舞娛樂帝釋,種種莊嚴,瞻仰帝釋。天后舍脂,乘千輻輪七寶之殿,真金毘琉璃、硨磲馬瑙、天青珠寶、大青珠寶以為莊嚴。駕百千鵝,閻浮檀金為身,珊瑚為足,赤寶為目,赤蓮華寶以為其身,珊瑚為嘴,真珠為翅,以駕其殿。隨帝釋念而有所至,帝釋坐上,以種種寶莊嚴其身,威德光明勝百日光同時並照,與后舍脂詣遊戲處,勝餘一切天女莊嚴足一百倍,共天帝釋分座而坐,詣遊戲處。如是諸天受於色聲香味觸樂,與三十三天向一切樂林。一切天眾圍遶帝釋及以舍脂,如前所說,受於無量百千種樂。龍象之殿,大臣侍衛歌樂音聲娛樂帝釋,向一切樂林遊戲受樂。欲至彼林,先住天女聞天樂音,手執蓮華作眾伎樂出迎帝釋。帝釋見之,告諸天眾:『此諸天女,一切林中種種眾寶以為莊嚴,種種音聲。我今與之遊戲林中。』時諸天眾聞帝釋說,白言:『天王!此諸天女,王之給侍,常歸於王,以王為主。』帝釋告言:『此天女等,非我給使,非歸於我,非我業力;以自業力,自業受身,隨其自業有上中下,是故天女有上中下,非是我力。』

「爾時,帝釋而說頌曰:

下業得下報,眾生道成就,
中業得中報,上業丈夫身。
若人所作業,隨業得果報,
其人時處業,於此身中受。
若天光明輪,遊戲種種樂,
斯人得善果,清淨勝業故。
若丈夫作業,或善或不善,
受於果報時,或苦或受樂。
此種種樂報,種種天遊戲,
此非我因緣,由彼前業得。

「時諸天眾聞天帝釋說此偈已,皆生隨喜,合掌頂受,向一切樂林,欲共遊戲。諸天女等,或百或千,手執蓮華種種莊嚴。一一天女形貌色相悉無差別,歌音亦爾,善業所化。瞻仰帝釋舞戲而行向遊戲林。其林寶樹,白銀為葉,白銀為地,銀色眾鳥充滿其中,出種種音。帝釋為首與諸天眾次第而入,種種寶光,若身若地,光明旋轉遍虛空中,帝釋見已,心大歡喜。天女歌音,宮商齊等,天樂音聲。八萬四千行殿,駕以龍象,鈴網莊嚴出眾妙音。無量天子、九十九億天女讚歎帝釋,受六欲樂。

「時天帝釋與諸天女復往詣於一切樂林,乘大龍殿,亦如前說。天主釋迦及餘天眾,次入金林,金葉金果五丈夫量,其味甜美,眾香具足,食之增欲。龍象食之,醉欲而行,聞眾樂音,舞戲自娛;諸天見之,生希有心,舞戲可愛。食已舞戲,種種鳥音於此林中,銀色眾鳥住於金林,第一端嚴。

「時天帝釋與后舍脂,及諸天眾、天子天女遊戲受樂,餘天子等各與天女歌舞戲笑互相娛樂,以善業故,不生嫉妬。復往金林,林中有池,名曰清涼,金色蓮華、毘琉璃華種種和集,圍遶帝釋天善法堂,共天帝釋娛樂受樂,與天女眾久時在於蓮華池邊作眾伎樂。共善法殿一切天眾,復入一切樂林,其林皆悉毘琉璃樹,金果具足,美味充滿如波那婆果,色香味具。諸天取果,開而飲之,其味勝於人中上味摩偷之酒,諸天飲之,無有醉亂。天有三種放逸受樂:一者天女;二者食果;三者五欲。是為三種受放逸樂。如釋迦天主所食天飯蘇陀之味,自業成就。一切天眾恭敬圍遶,一一方面於毘琉璃林遊戲受樂,種種眾鳥及以眾蜂,鈴網彌覆。

「既遊戲已,還與天眾入善法堂,有第三林,名曰無比。釋迦天王有五百子,天女圍遶遊戲其中,其園廣博,所受之樂,次如帝釋。常順法行,正見無邪;以正見故,於鬪戰時,勝阿修羅。若人供養父母,恭敬沙門、婆羅門,隨順無諍。彼作是念:『我今當將諸天女等,詣無比林。』一一天子有一那由他天女以為眷屬,妙色具足,皆共一心,遊戲受樂。時諸天子詣帝釋所,白言:『天王!我今欲往至無比林遊戲娛樂,願與我等,至彼林中。』時天帝釋告天子言:『吾已遊戲,今欲順法以自利益,樂從欲生,不可滿足。我今捨樂,畏放逸過,放逸過毒,是故捨離。』

「時天帝釋而說偈言:

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處;
不放逸不死,放逸常生死;
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句;
我以不放逸,今得天中勝。
我今信如來,汝當修行法,
我於佛教法,不敢有違失。
若違如來語,貪欲愚癡人,
不得脫眾苦,常受諸衰惱。

「時天帝釋說是語已,入善法堂。爾時,帝釋子、諸天子等,生大歡喜,共詣本宮,金寶莊嚴,歌頌娛樂;還其所止,擊鼓相命,欲詣園林遊戲受樂。爾時,七萬天子各乘寶殿,有乘天鳥,與諸天女遊行空中,天眾圍繞。或有遊於蓮華池間,奏諸天樂歌舞戲笑,詣無比林。時帝釋子天鬘莊嚴,雨栴檀香,其明晃耀猶如日光,或有光明如月盛滿、有如星宿,隨其自業,向無比林,各各愛戀,其心無間。入彼林中受天快樂,其林端嚴不可喻說。入彼林時,香氣無比,牛頭栴檀香十六分中不及其一,聞此香已,生希有心。復入飲林,為求樂故,次第入林。以善業故,毘琉璃樹、金樹銀樹、頗梨迦樹,各有百數種種雜色,猶如雜綵,其樹雜色,莊嚴奇妙,亦復如是無量色相。天子見之,如淨明鏡無量百千,四顧觀視生大歡喜,天女圍遶,聞眾樂音,心甚歡喜。復於異處遊戲自娛,其林眾鳥,真金為翅,毘琉璃為胸,珊瑚為足,白銀為背,赤真珠寶以為其目,出眾妙音。復有天子聞斯妙音,各相謂言:『諦聽,諦聽!眾鳥之音,無量音曲,與天女音不可分別。』聞鳥聲已,復詣異林遊戲受樂。見諸池中千葉蓮華,光明如日。至彼池間,種種莊嚴如前所說,與諸天女圍遶華池,歌舞戲笑娛樂受樂。復與天女更至異林,於此林中河泉流水,於其河中有種種水,所謂流乳及以流飲,甜美眾水,天子飲之。多有眾蜂、眾鳥百數,金銀珊瑚雜色寶石集在河中。天子天女於此林中遊戲自娛,經於多時,受五欲樂。復往詣於華樹林中,其林眾華悉不萎變,香氣普熏滿十由旬,所謂月光明華、月色華、白色華,清涼無熱如星色華。復詣果林,其林有果,所謂蜜搏樹果、辛味樹果、柔濡樹果、香鬘樹果,聞香即飽。六味樹果、如意味果、無厭足果,如是無比林中,具足此果,善業所生。於此林中,遊戲受樂,飯食餐飲。

「復往詣於鳥舞之林,其林眾鳥遊戲歌舞,出妙音聲,天子聞之,即受快樂。復詣雜林,其林異色,一切華果如前所說,河池眾鳥亦復如是,故名雜林。於此林中,五欲自娛,乾闥婆音,久受快樂。釋迦天王作是思惟:『我諸子等,何處受於放逸之樂,不覺退沒?』時諸天子知天帝釋心之所念,至帝釋所,諸天女等,各還本宮遊戲受樂。

「爾時,帝釋見諸天子而說頌曰:

悕望諸境界,愛心難厭足,
離愛則知足,此人無憂惱。
若人愛欲境,則不得安樂,
境界如毒害,後世受苦惱。
若初若中後,若現在未來,
求樂不可得,後則受苦惱。
一切諸世間,增長於生死,
流轉不暫停,和合必有離,
未曾有免者。樂為苦所覆,
無量諸誑惑,眾生癡所誑,
遊戲於愛欲。一切癡愛人,
未曾有厭足,境界難滿足,
如火益乾薪。世間愛所誑,
難滿亦如是,雖近於死地,
猶不生厭離。為愛境所誑,
不求善資糧,天退不自在,
為愛所誑惑。我今教呵汝:
汝為欲所迷,當作自利益。
法為第一道,若有行法者,
從樂得樂報,能如是行者,
得寂滅涅槃。是故應修福,
以求涅槃樂,若有常修福,
得至無盡處。天聞帝釋說,
寂靜心調柔。是時帝釋子,
調伏順父教。

「時天帝釋教呵諸子令順正道、修行善業,閉惡道門。詣於雜林遊戲受樂,諸善所生。帝釋天王有五百殿,種種諸寶頗梨珊瑚金銀、天青寶王、天大青寶種種諸寶。釋迦天王見種種林,諸蓮華葉如日初出,以為莊嚴。

「帝釋見已,而說頌曰:

人中造福德,人中無量種,
作種種福德,種種皆成就。
不作眾善業,為心怨所誑,
退時不自在,墮於極惡處。
一切諸宮殿,諸業所莊嚴,
以善業增長,成就天人報。

「爾時,釋迦天王說此偈已,復詣餘殿,其殿敷置無量柔軟寶莊嚴座以為嚴飾,善業所化。時憍尸迦見此宮殿,處之受樂。復至銀殿,無量光明、無量眾寶、無量眾華嚴飾其殿,無量天女遊戲受樂。復至園林諸天女等,其地柔軟,眾華莊嚴,其林廣博,種種金鳥出眾妙音,眾蜂圍遶如意之樹。釋迦天王普眼所觀,天眾圍遶遊戲受樂,其身威德勝於日月。金樹林中毘琉璃殿,以眾寶柱而為莊嚴,諸蓮華池青寶莊嚴。時天帝釋作如是念:『我入寶殿遊戲受樂。』諸天亦念:『天王欲入,與諸眷屬、天女圍遶歡娛受樂。』爾時,帝釋知天所念,告諸天子:『汝等各各遊戲園林。』時諸天子聞天王教,各入華池與其天女遊戲自娛。

「天王入殿,坐於清淨毘琉璃床。以善業故,其殿清淨猶如明鏡,於此淨壁,悉見古昔諸天王等退沒之相及以名字,其名曰:鉢浮多天王、自在天王、無憂天王、正慧天王、一切樂天王、善住天王、普明天王、一切愛天王、千見天王、威德天王、持德天王、青色天王、不退天王、如幻天王、齋戒天王、福德天王、諸遊戲天王、挮羅天王、憍尸迦天王。以善業故,見如是等三十三天王。如是天王善業盡故,退墮地獄、餓鬼、畜生,隨所生處受大苦惱。若入地獄,壁上見其受大苦惱;若墮餓鬼,見其壁上受大苦惱,飢渴燒身羸瘦苦惱,筋骨相連;若墮畜生,見其壁上互相殘害,受大苦惱;若生人中,追求作業,受種種苦。如是見諸生死無可樂處,於生死中多諸過患,無堅無常,變易破壞。如是天王皆悉退沒,以自業果,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云何捨於如是大樂,受斯苦惱?云何可忍?奇哉!生死甚為大苦,能將天人至大怖處。第二天王受斯大苦。釋迦天王第一勝人,見此事已,生大厭離,自觀其身閉三惡道,從天中死生於人中,人中命終還生天上。若生人中,生安樂國城邑聚落,生大姓家,行正法處,離於邪見憍慢諂曲。復有自見生於人中,為國王子、大臣之子、正見家生,大富自在。人中命終,當生何處?即自見身還生天中,具大神通,第一光明,共餘天眾食於雜食,心生愧恥,以業薄故,隨所作業,如業得食。後於生處,不見勝食,愧心思惟:『我當幾世受如是報?』以善業故,於殿壁中自見其身,天中七生,人中七生,去來七返,無第八生,非於天中,非於人中,非地獄中,非餓鬼中,非畜生中。帝釋心念:『云何我身無復生處,我生何處而不可見?』心生驚怪,何故無有第八生處?久思惟已。即自念知:『先聞世尊說如是言:「須陀洹人,七生之後入無餘涅槃。」我必如是。』以清淨心敬禮世尊,發歡喜心,坐其金座,閻浮檀金以為床座,眾寶莊嚴。復於壁中見諸先世退沒天王,復念入於善法堂上,見諸天眾,利益諸天。

「時天帝釋從其座起,往詣雜林,共諸天子天女眷屬遊戲自娛,受五欲樂。種種眾鳥莊嚴林樹,及以蓮華以為嚴飾。諸天見已,作諸伎樂乾闥婆音,至帝釋所,皆為作禮圍遶帝釋。天子天女歌舞遊戲,種種歡喜。善法堂天種種莊嚴,共諸天女圍遶帝釋,作眾伎樂,詣善法堂,一切歡喜歌舞戲笑。時善法堂所住諸天,隨帝釋行,供養帝釋,種種音聲,鼓天伎樂,種種歌舞出美妙音,遍諸天眾。異住諸天聞此樂音,皆來詣於善法堂上,皆為天王稽首作禮,右遶而住。無量百千詣善法堂,善知歌舞,種種莊嚴。以善業故,生在其中,戒善所護,受斯大果,一切天眾樂報成就。其善法堂縱廣五百由旬,其色鮮妙如融金聚,毘琉璃樹以為莊嚴,種種寶花周匝嚴飾。其花香氣滿五由旬,常若新出,令心愛樂,未曾厭足。如是天眾給侍帝釋,九十九那由他天女隨天帝釋入歡喜殿,金毘琉璃硨磲寶柱以為莊嚴,其床柔軟,敷以天衣,釋迦天王悉令就坐。諸天受教,即皆就坐。

「時天帝釋告諸天曰:『以善業故生此天中,業盡則退,業果因緣而生此天。我於此天必有退沒,當自勉力以求安隱。』時諸天眾聞天帝釋說是語已,白帝釋言:『如是。天王!我等於此善業樂處,不敢復作放逸之行。』白言:『天王!以何因緣令我不退?』爾時,帝釋告諸天曰:『八方上下所生之處,無非有為,無常破壞,勿生貪著,謂可常保。不淨煩惱,後致大苦,非生樂法、非智因緣、非為正行。如是憶念,後則大苦。諸天子!汝等已曾無量世中生此天上,命盡還退,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復以善業生此天中,受自業果,受天中樂。業幻所誑,復墮地獄、餓鬼、畜生。是故,天子!不應放逸。我所說者,是恒河沙等諸佛之法,聞此法者,於生死中當得解脫。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唯有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大苦聚滅。如是天中生死迴旋,如是見已,生厭離心。煩惱盡故,常不破壞,不生不老,無死無盡,是名涅槃。諸天子!若能如是,則脫生死。此生死處,無有此法,所謂無生常住、不可破壞、無盡無滅。於生死中則無此法,於生死中,唯有退沒生滅之法。』

「時諸天子聞天帝釋說是法時,於過去世佛正法中修行來者,更不放逸,信佛法僧,一心清淨,種涅槃因。若有天人於過去世佛正法中不修心者,放逸亂心為愛所誑,受五欲樂。以愛誑故,具受無量生死苦惱。

「時天帝釋說是法時,護世四天王如是思惟:『釋迦天王共諸天眾住在何處?』作是念時,即見天王坐於天宮,天眾圍遶,威德光明,受天快樂。時四天王即詣善法堂,至帝釋所,頭面作禮,於一面坐。坐已須臾,復從座起,於帝釋前白言:『天王!閻浮提人行十善道,順於法行,孝養父母,恭敬沙門、婆羅門、耆舊長宿。天王!願加歡喜。』時天帝釋告護世言:『我亦隨喜護世天王利益世間,令行善法,我聞歡喜。汝得善業,如是閻浮提人隨順法行。』護世天王向帝釋說:『若閻浮提人不順法行,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耆舊長宿,增長魔眾,減損正法。』帝釋聞之,告三十三天及四天王,速疾莊嚴。阿修羅王提羅、勇健、鉢呵娑王、非法惱亂惡龍王等,住於海下,或來戰鬪。爾時,護世四天王等,聞帝釋教,還四天處,至樂見山,莊嚴器仗,如前所說。

「時天帝釋與護世天無量千眾而自圍遶,天衣天鬘以自莊嚴,將諸天女詣一切主山,猶如眾星圍遶滿月,遶須彌山,亦如日光處於眾星。如百千金山圍遶須彌,金銀、毘琉璃、青因陀珠、赤蓮華寶,以此寶樹莊嚴。天帝遊戲之處多有眾鳥出妙音聲。天蓮華池——伊羅婆那白龍象王遊戲之處,金色蓮華,琉璃為莖,與諸乳象共遊其中,如前所說。雖是畜生,亦受天樂。

「時天帝釋至其象所,以手摩捫而戲弄之:『我此白象王,善能與諸阿修羅鬪,令我得勝。』說是語已,復往詣於一切主山,至無憂殿與諸天子九那由他天女而共遊戲,受五欲樂。共諸天眾,伎樂音聲遊戲之處,無量莊嚴。天眾受報,乃至愛善業盡、集樂報盡,於善法堂命終還退,或墮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得生人中,常受快樂,聰明智慧,同生一城或同聚落,於世間中最為上首,或為親友兄弟知識常受安樂。以餘業故。

「帝釋天王閉三惡趣,觀天退沒而說偈言:

此地諸園林,及諸蓮華池,
山峯極端嚴,廣大多珍寶。
蓮華諸河池,寶石而莊嚴,
林樹種種花,眾鳥皆和集。
金樹如意樹,淨如毘琉璃,
銀寶或珊瑚,種種雜莊嚴。
眾蜂出妙音,在於蓮華池,
寶樓甚廣大,端嚴極淨妙。
莊嚴甚奇特,諸天所應供,
如是諸嚴飾,天人輪迴轉。
如幻亦如泡,如乾闥婆城,
五欲愛所誑,天樂亦如是。
愛傷諸世間,流轉生死海,
愛毒如猛火,滅壞諸世間。
欲樂無厭足,求之而不息,
無常火燒已,不知何所趣。
眾生皆為此,愛毒之所誑,
愛染覆諸天,不覺時所遷。
天人阿修羅、地獄龍夜叉,
一切無自在,念念時所遷。
一切三界中,為時網所纏,
不知無自在,為愛之所惑。

「如是天帝釋見天無常,有生有滅。見無常已,念第一法,以偈讚佛:

南無婆伽婆,利益諸眾生,
說愛如毒害,為眾廣分別。
了知一切法,其智無罣礙,
離於智所知,則無第三法。
無常及苦空,亦無有作者,
如來見實諦,為諸眾生說。

「爾時,帝釋以清淨心讚歎佛已,如印所印,還住所止,受天快樂。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二處名曰山峯。眾生何業而生彼處?彼以聞慧見:此眾生教人持戒,乃至一日一夜不殺眾生,亦不偷盜、不犯王法,不行偷盜乃至小罪亦不故犯。是人命終生於第二山峯之處,其地柔軟,須彌山峯種種雜業光明莊嚴。於此地中觀見一切須彌山根,金銀琉璃雜寶莊嚴,無量天鬘衣服莊嚴其地,妙色如融金聚,毘琉璃林莊嚴山地,與諸天女遊戲其中。復往詣於飲食之河:一名天善味河;二名大駛流河;三名流行河;四名大流河;五名曲流河;六名濬鬘河;七名千流河;八名如意河。飲此河流,離於醉亂。一切諸飲從河而流,種種眾味,種種諸色。或有乳色,或赤寶色、青寶王色、毘琉璃色,或黃金色或有雜色,妙香流出,湛然常滿。復有天食,皆有種種色香味具,味如石蜜香潔白淨,如意之味隨天所念,有種種味。種種園林香花莊嚴,種種色鳥以為嚴飾,與諸天女遊戲其中,種種伎樂歌舞戲笑,甚可愛樂。多有諸林,謂娑羅林、大娑羅林、如意樹林、常華香林、如意風林,觸身悅樂,金枝莊嚴,鈴網彌覆,百千眾鳥出妙音聲,受五欲樂,共相娛樂。無有病惱,離於飢渴,身無疲極,無所營作,如心所念,遊戲園林蓮華池中見諸妙色,五欲娛樂。住山峯天,其身光明,如意大小,神通自在,隨意所念皆悉即得,得已不壞,無能奪者。如是住峯,一切天眾受自業樂,乃至愛善業本所持戒——不殺、不盜,善業既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住於山谷,大富饒財,端正第一,園林欝茂,寒暑調適。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第三地處。彼以聞慧見:有地處名曰山頂。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以聞慧見:有眾生持二種戒;見諸眾生被縛幽閉,解之令脫;行於曠路,為飢所逼,不盜他人甘蔗果菜;雖有勢力,不奪他人漿水飲食。以其不殺、放眾生故,是人命終生三十三天山頂之處,受無量樂。無量河水,所謂欲流洄澓,悕欲為岸,歡喜之人憶念濤波。於此河中多有眾鳥色香愛味,諸有蛟龍無量欲著,曲戾流行,水沫為栰,嫉妬園林,無量境界以為山谷。如是愛河,諸天沒溺,無能渡者。無始輪轉,不得彼岸,流注不絕,習為甚深,行於三道,瀑流波注,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為大勢力。如是愛河,諸世間人亦不能渡。山頂諸天,愛河常流,與諸天女遊戲其中,受五欲樂。有六園林。何等為六?一名常歡喜;二名常遊戲;三名白雲聚;四名普樂林;五名如月林;六名恒河林。如是等林,嚴飾山頂,遊戲其中,受無量樂。復向飲河,所謂質多羅河、手觸之河、無厭足河、雜色水河。其河兩岸,金銀頗梨以為林樹,華果具足,甚可愛樂。以善業故,其地諸天種種河林,飲食香潔,從河而流,千萬天眾遊戲娛樂。所服天衣無有經緯,身具光明,無有骨肉,亦無津污,口意無惓,常懷歡喜,行步庠序,歌舞戲笑。乃至愛善業盡,身口意業、清涼業盡,第一樂報決定業盡,從天還退,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受安樂,巨富饒財,樂修智慧,遊戲歌舞,所生國土多處高原。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四地名善見城。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以聞慧見:有眾生修行持戒,救於溺人,令脫水難,或將被戮,救贖令脫,或以自身投深水中,救彼溺人。若有惡人,教令偷盜,不從他教,不行偷盜,乃至行於曠野,飢渴所逼,尚不盜人粮食果食。尊敬於戒,於微細戒心生畏懼,不敢毀犯。是人命終生善見城。其城縱廣十千由旬,十千階道,閻浮檀金以為其地,十千大殿,毘琉璃寶或閻浮檀金,或有白銀因陀青寶及餘七寶間錯莊嚴,於諸街巷多有樓閣寶殿莊嚴,光明晃耀。若以日光喻彼天宮,如日中燈。其城四面,毘琉璃寶以為園林,周匝莊嚴,真珠羅網遍覆其上。復有金樹銀網彌覆,復有銀樹金網彌覆。有七寶樹為遊戲處。如意之樹,隨天所念,從此樹生因陀青寶。大青寶林,金色眾鳥出妙音聲。金林之中銀色眾鳥,青寶林中赤寶華鳥,赤寶林中雜色眾鳥。如是園林,眾鳥妙音以為莊嚴。善見大城街巷阡陌,一切皆以真金宮殿,白銀為柱,毘琉璃樹以為莊嚴。復有金殿毘琉璃柱,復有金殿金樹莊嚴。雜寶宮殿莊嚴階道,金色眾鳥出妙音聲,周遍莊嚴善見大城,不可稱說。有四大林以為嚴飾:一名雲鬘林;二名大樹林;三名光明音林;四名樂見林。一一園林縱廣二千五百由旬。一一林中有一萬河,皆以金華彌覆水上。兩岸嚴飾,甚可愛樂,金銀頗梨、青寶王樹以為莊嚴。於此林中多有眾蜂,白銀為身,毘琉璃寶以為兩翅。其音美妙,勝於笙笛絲竹之音過十六倍。毘琉璃樹黃金為果,香美柔軟味勝石蜜,其果香氣滿一由旬,鳥聞香氣百倍受樂。金樹銀果香美上味。毘琉璃樹,黃金為葉,雜寶色果。如是種種無量林樹,莊嚴圍繞善見大城,隨其憶念,種種善業皆悉成就,得種種報。如其種子,受如業報,住善見城受無量樂。此城如是,眾所樂見,故名善見。其林種種赤寶莊嚴,珊瑚硨磲種種鈴網彌覆園林遊戲之處。善見諸天住在其中,其城宮殿華鬘寶幢。無量百千億寶幢幡蓋,微風吹動出於種種微妙樂音。多諸天子天女眷屬圍遶,住於須彌山頂善見城中。善業莊嚴,受勝報者三十六億,帝釋天王之所識知,有大神通,光明威德,心常歡喜。

「無量百千天子天女出天王城,詣林遊戲,乘於無量百千億殿,種種幢幡百千億種以為莊嚴。其殿種種色相莊嚴,因陀青寶以為箱輿,赤蓮華寶以為殿輪。有乘寶殿紫磨金地,毘琉璃道,硨磲為繩以界道側,寶鈴莊嚴。復有天子乘眾寶殿,有乘寶宮,硨磲為底,真珠羅網以覆其上,珊瑚為壁,白銀為柱。復有天子乘於金殿,真珠為壁,赤寶為底,白銀為柱,珊瑚莊嚴。一一莊嚴出千光明,百千諸殿不可稱說。天眾圍遶,無量百千種種莊嚴。天子乘之,往詣園林。毘琉璃幢或赤覆幢,或紫金幢或赤蓮寶幢,無量種色寶幢眾幡遍於虛空,歡喜遊戲,往詣四林。無量伎樂,百千億聲,種種妙音皆悉具足,聞者愛樂。如業所得,上中下報,歡喜受樂。往詣大林。一一天子與天女眾,或百或千乃至百千,歌舞戲笑。乾闥婆音伎樂具足,往詣大林受五欲樂。一一天女各與天子娛樂受樂,如意縱逸,往詣種種遊戲之處,或行空中如青雲氣,毘琉璃色。如是天眾處於虛空,以種種衣莊嚴其身,種種嚴飾,美音愛語,往詣大林。或有天眾行於金道,無量百千寶殿輪輞輾諸金地,金塵滿空,令空陰翳而無染污。

「若諸天子命欲終時,塵則著身。有諸天子曾見餘天有如是相,不久退沒,受大苦惱,生慈悲心而說頌曰:

諸天行此道,或百或千還,
為於時節火,而燒境界薪。
見他病死相,而自不覺知,
衰相既至已,乃知自苦惱。
放逸自濁心,常樂於境界,
不覺死隨逐,常不離眾生。
受樂遊戲人,樂行於放逸,
死軍將欲至,破壞如毒害。
非是呪藥力,非天阿修羅,
自業之所縛,世所不能救。
塵垢覆身面,而猶不自覺,
死信既來至,不久必終沒。
眾生常貪欲,渴愛無厭足,
死賊忽已至,著樂不覺知。
汝已死相現,為死之所牽,
須臾必退沒,退時受苦惱。
此山頂眾生,園林莊嚴處,
業縛不自在,受於自業報。
遊戲放逸行,受樂無厭足,
癡人愛增長,退沒不自在。
有煙必有火,其相法如是,
如是退沒相,必當歸死苦。

「如是天子見是相已,放逸心息,修本善根,呵責自心及餘天子。如是說時,有諸天子乘種種殿,寶網彌覆,懸眾寶鈴,無量莊嚴,以自校飾,見者愛樂。天鬘天衣以為莊嚴如融金聚,百千萬眾遍須彌頂。是時天子見天眾來,或乘金殿或在地行,或乘鵝殿,有與天女歌舞戲笑向遊戲林。天蓮華樹,河泉池流,華果茂盛,種種雜寶以為莊嚴,一切園林甚可愛樂。善見諸天既至園林,即皆下殿,往詣金樹。其樹鮮榮曜若日光,空行天眾從空而下,詣遊戲處。一切天眾皆悉雲集,鼓樂絃歌,遊戲受樂,無有嫉妬,歌舞戲笑,五欲自娛,莊嚴樂音,與諸天女行於飲食河岸之間,向琉璃林。其琉璃林以真金果以為莊嚴,香色具足,味如蜜酒,與諸端正妙色天女,飲摩偷果,久受天樂。如是天眾歌舞戲笑,以受快樂。餘天聞已,往帝釋所,合掌頂禮,白言:『天王!善見城中一切天眾皆詣園林遊戲之處。天王當知!』帝釋聞已,勅:『諸天眾速疾嚴飾,我欲往詣善見諸天遊戲之處。』善法堂上一切天眾聞天王勅,乘種種殿——若乘金殿毘琉璃幢;毘琉璃殿真金為幢;七寶雜幡以為莊嚴;金色鳥殿出眾妙音;或有馬殿,其行速疾;或有金鵝,毘琉璃足,赤蓮華寶以為兩翅——天子乘之,隨天帝釋向善見大城遊戲之處。復有天子乘孔雀鳥,七寶為身。是孔雀鳥於閻浮提中,勝餘一切眾鳥之色,何況天中善業莊嚴,形相色貌無以為比。乘此孔雀詣遊戲處,種種樂音歌舞戲笑,詣善見天,遊戲受樂。時天帝釋乘於千輻四輪之殿,其殿莊嚴,七寶所成。何等為七?一者青寶王;二者赤蓮華寶;三者硨磲寶;四者清淨毘琉璃寶;五者珊瑚金剛;六者頗梨;七者真金。如是七寶雜色莊嚴,駕以千鵝,身七寶色,種種形相,音聲美妙勝諸天女歌頌之音,帝釋乘之。有五百幡,金銀毘琉璃以為寶幢,青黃赤白紫色雜成莊嚴其殿,帝釋乘之。無量天女歌頌妙音在前歌舞,或遊虛空或行於地,隨意自在,無所障礙,受五欲樂,伎樂自娛,向善見天遊戲之處。餘天見之,執種種華,毘琉璃莖,往帝釋所。

「善見天眾見帝釋來,皆捨遊戲,往迎帝釋。帝釋告言:『汝等今應遊戲水中。』善法天眾聞帝釋勅,頂受其教,即入池水取蓮華葉,向善見天馳速而走。善見天眾亦執蓮華,走向善法天眾,遊戲喜笑。時天帝釋住在空中,觀諸天眾遊戲水鬪,久時遊戲猶不厭足。復以蓮華而共鬪戲,或以金華、毘琉璃華種種色莖共相打擲,久於此處,以蓮華相打以為戲笑。復詣果林取諸軟菓遙相打擲。果戲鬪已,復往酒林,食摩偷飲,以善業故而不醉亂。時天帝釋從殿而下,入於林中,時諸天子見帝釋來,皆大歡喜,供養帝釋。諸天子等,合掌白言:『我得善命,得善果報,得值天王利益我等,過於父母。』如是天眾既供養已,時天帝釋告諸天子:『汝等皆悉如我之子,如兄如弟。』相慰勞已,入放逸地,於園林中遊戲受樂,河流泉水蓮華池中,種種眾鳥出妙音聲以為莊嚴。以諸金華莊嚴其地。其地細妙柔軟平正。其諸樹林,金毘琉璃、頗梨諸樹莊嚴其地。河泉流水出眾飲食,皆悉具足。曼陀羅華、居賒耶舍大蓮華等,以為莊嚴。天子天女遊戲歌舞於山谷中,歡娛受樂。五樂之音、天女歌音,受五欲樂。善見城中諸天子等,善法堂中諸天子等,皆共遊戲於園林中,於人中數經無量時遊戲受樂,還向本宮其道種種遊戲之處,戲笑受樂。種種莊嚴,還於本宮。善見城中所住諸天受於天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隨其本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得生人中,常受安樂,多聞知見,常愛音樂歌舞戲笑,愛於節會,多饒資生,不遭疫病,離於憂惱。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五地名鉢私他。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以聞慧見:持戒人貧窮乞索財物飯食,見大貧人,分餐惠施,減妻子分而施貧窮。盲冥孤獨、困病之人善信修集,見他犯姦,為官所執從右門出,執事魁膾欲斷其命,怖畏目冥,救令得脫。是人命終生三十三天鉢私他地。生此天已,以善業故,其身光明皆悉普照,猶如日光。其光色相,無量光明,青黃赤白、紫綠諸光遍照諸天,十倍增勝。如閻浮提眾星宿之中月光第一,此地天子,其身光明亦復如是。眾色具足,餘天比之,猶如螢火。諸天女等見此天子,皆走往趣。天子既生,莊嚴之具亦皆隨生,於其頂上,大青寶王以為寶冠,其光普照滿一由旬。餘大珠寶,見此珠光,皆滅不現,猶如日出,螢火失光。自然七寶以為花冠,其光普照滿百由旬,一切光明以為莊嚴,青黃赤白紫綠諸光於其身上自然而有。珠寶瓔珞七寶光明,其光普照一百由旬。身服瓔珞,七寶所成,其光能照一百由旬。以金剛綖以為帶繓,垂於胸前,所著腰帶如天虹色,脚著種種雜色履屣,其光明曜猶如電光,行不疲極。若念行空,隨其所向,以屣力故,能有所至,終不疲惓。所著衣服無有經緯,種種眾寶光明照曜,殊勝可愛。天子生已,即自思惟:『我以何業來生此中?』適生此念,自見往世於閻浮提善不善處,從彼命終來生此天。若閻浮提中修行善業,此中成熟。『我作善業故來生此。以因緣生,非無因生。』於須臾頃,諸天女眾,少壯妙色光明具足,悉來親近初生天子。諸天女等莊嚴之具所出音聲如五樂音,其香普熏滿二由旬,其華勝於一切諸華。妙色光顏,天服莊嚴,功德所生,天善業故;譬如日出,眾華開敷。天子既生,天女色敷至天子所,種種遊戲娛樂天子,抱持天子詣林遊戲,種種伎樂歌舞戲笑,瞻仰天子,共詣林中。其林名曰蓮華化生,若諸天子入林戲時,一一足下悉生蓮華以承其足,毘琉璃莖,金剛為鬚,真金為葉,其臺柔軟,眾蜂莊嚴。隨其舉足欲下足時,蓮華即生以承其足。從此花林入摩偷林,其林金樹流出香飲,勝葡萄酒,色香味具,諸天飲之無有醉亂,天女飲之。復往詣於遮都羅林,其林三眾不可譬喻:一者鳥音;二者蜂音;三者天女歌頌之音。彼諸天子三眾林中,一一遊處、一一華池、種種鳥音聞之悅樂,不知厭足。愛火所燒,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業所繫縛,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妙色端正,生大種姓,功德具足,富樂自在,隨心遊戲,無病安隱,壽命長遠,生值善世或值中國,不生邊地,或為大王或為大臣,多饒財寶為大商主。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處。彼以聞慧見:第六處名曰俱吒。眾生何業而生彼處?彼聞知見:若有眾生獲執賊人,不加罰戮、不令苦惱,或他捉賊,令其得脫。以潤益心利益眾生。供養父母,奉施病藥,隨心所須,不盜父母所有資財,悅意軟語,利益少言。常以香華供養禮拜念佛功德。恭敬師長,禮拜問訊,和言軟善。見惡知識而不親近,不樂其行。不善惡人、不正行人,世間所賤,不共同行,不與同住。親近宿老,遵奉祇敬。受佛禁戒,智慧具足,真心持戒,不惱壞他。眾人所愛,善言讚嘆。軟語供養奴婢僮客,不橫加怖。飲食知足,不飲餘食。不惱眾生,不喜瞋恚,不與下賤屠兒魁膾販賣貿易,賣買質直。不誑眾生,不入酒肆,不為女人之所輕易,不壞威儀進止庠序。言則奉行。不求他人好惡長短。心不懷恨,不說毀呰亦不言智。見他田植,不生嫉妬。租稅依法,不欺王者。不盜他田溉灌之水。若晝、若夜,不取他果。一切眾惡悉捨不為,或一一止,或復下止。云何下止?遍作諸業是名下止。云何中止?作已懺悔,毀呰不作,是名中止。云何上止?不作遍業,不教他人,勸他令捨,不生隨喜,捨離惡人中下之業。如是三人得三種果,謂上中下。如是行善、捨惡業人,身壞命終生俱吒天。既生天已,身無骨皮,離於污垢,受樂成就不可稱說。譬如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王四天下,所受之樂比此天樂如活地獄。其天住處縱廣三千由旬,七寶天樹、河池莊嚴於彼天中,名曰行林。其林金樹,隨天憶念,悉從樹生。隨天所至,常與天俱,如轉輪王七寶,隨王心念常與王俱。此天園林亦復如是,若天念住,林即住地。譬如飛鳥翱翔於空,住則依地,此天園林亦復如是。此俱吒天一勢力也。以善業故,復有勢力。以善業故,隨其行處,眾妙音鳥常與天俱,是俱吒天二勢力也。復有善業隨其行處,諸蓮華池、眾蜂妙音、鵝鴨鴛鴦以為莊嚴,是俱吒天三勢力也。復有善業,著天華鬘,行於空中自然而有千葉蓮華,毘琉璃莖,諸天女等,坐其華臺與共遊戲,是俱吒天四勢力也。復有善業,隨天所至行於空中,天諸寶器盛滿天飲自然在手,共諸天女次第飲之,歌舞戲笑如意能行,是俱吒天五勢力也。復有業力,隨其所念一切成就。若有憶念,欲行異方,能越山峯,園林華果皆悉具足,行於空中與諸天女作天伎樂,隨意所至。善法堂天、善見城天見此天眾,昇此高殿,下觀山谷,生大歡喜,如天使者觀閻浮提。善法堂天、善見城天見此天眾共相謂言:『此俱吒天如念能行,能踰我等,處處無礙。』是俱吒天六勢力也。

「釋迦天王與其后坐百千葉蓮華臺上,乘空而遊,善業所化。一一華葉有五天女,天鬘莊嚴坐於華葉如融金聚,作天伎樂瞻仰帝釋,端正殊妙,與天帝釋詣俱吒天。時彼天眾見帝釋來,皆大歡喜出迎帝釋,頭面敬禮,美言讚歎,圍遶帝釋四面而住。或在山峯或遊戲處,或在山頂,或在園林或蓮華池,共帝釋住。俱吒天眾與天帝釋久時遊戲,還歸本宮,釋迦天王還善法堂。此天所受五欲之樂,上妙色聲香味觸等,乃至愛善業盡,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間,第一安樂,不遭病苦,或居大洲不畏怨敵,或為大王或為大臣,常受安樂。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七地名曰雜殿。眾生何業生於彼處?若有眾生見故塔寺,或惡國王、邪見大臣斷僧田業;如是眾生不畏王禁,施僧田物,向此惡王說佛功德,善言嘆佛。是人命終生雜殿處。生此天已,五樂音聲歌舞戲笑受種種樂。復有異業生於此天:不殺、不盜,於屠兒所,以財贖命;自不作惡,不教他人;若有造惡,心不隨喜。云何不盜?自為國主或為大臣,不枉稅奪,亦教他人令其住戒。以此二業,生雜殿處。其林縱廣三千由旬,種種宮殿天子遊戲,故名雜殿。諸天子等,一一宮殿莊嚴奇妙,金色蓮華香氣第一,毘琉璃蜂出妙音聲。其蓮華林一切雜生,一一華池種種蓮華,或有華池赤寶蓮華、雜琉璃華。或有華池生諸蓮華,金華琉璃二華雜生。一一蓮華各有百葉,或有金葉或赤寶葉。復有雜華毘琉璃葉,金色眾蜂遊戲其中。復有華池生諸蓮華,赤寶眾蜂以為莊嚴。復有華池生諸蓮華,毘琉璃莖,真金為華。或有華池生諸蓮華,真金為莖,白銀為華。或有華池生諸蓮華,硨磲為莖,白銀為華。復有華池生諸蓮華,摩羅伽多為莖,閻浮檀金為華。種種色蜂出妙音聲滿蓮華間。譬如閻浮提中香樹之華,眾蜂滿中,雜殿華池亦復如是。譬如畫師、若畫師弟子於閻浮提所曾聞事,以眾雜彩畫種種像,其雜殿林亦復如是。復有雜色種種眾鳥,頭足雜色,其身胸腹亦復如是。或有眾鳥金臆銀翅,赤寶為背,目如赤寶。或有眾鳥白銀為臆,真金為翅,青毘琉璃以為兩目,赤寶瞳華、雜寶為背,以七寶色種種眾鳥以為莊嚴。雜殿林中復有山峯,青寶珠玉、硨磲毘琉璃寶、赤寶真金,光明普照遍滿林中,互相間錯旋流宛轉滿此林中,莊嚴奇特,甚可愛樂。雜殿林中,復有雜蔓互相交錯,毘琉璃莖,赤寶為鬚以為纏蔓,果實莊嚴;白銀為莖,青寶為鬚光明圍遶。硨磲為枝,真金纏遶;赤寶為枝,白銀纏絡。如是二色互相纏裹。是雜殿林,復有三色莊嚴樹枝以為幃帳,毘琉璃枝,真金赤寶以為纏遶;如是赤寶為枝,金銀為纏;白銀為枝,硨磲赤寶以為纏遶。是一一枝、一一枝纏絡雜殿林中。復有雜華,真金為枝,一毘琉璃華;若以銀枝,因陀色華;若金枝,赤寶為華;硨磲為枝,毘琉璃華。生眾色果亦復如是。雜心所起,作諸雜業,雜因集故,得種種報。以業因緣於雜殿林受雜果報,因果相似,如種種子,得相似果。如其業力,隨其所作,隨其時節,隨心雜生。如是作業,得如是報,如印印物。天中樂果非無因生,地獄苦報亦復如是,非是我作、他人受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雜殿林。云何眾生造業生於三十三天?若諸世間有諸眾生行於非法,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及諸長宿,不近善友,不信業果,行於邪見。如是之時,魔王歡喜。行非法時,於此世間有四天眾。何等為四?一名鬪諍魔使;二名荒亂魔使,為法行人而作亂心,令聽法者惛濁睡眠;三名貪癡魔使,令諸施主心生貪惜,作如是念:『若我以物施諸福田沙門、婆羅門,我之妻子當如之何,衣食自濟?』四名離正念魔使,令出家人離於正念,是為初惡。若人入於城邑市肆,見諸女人酒肆鬪諍,互相撾打,夢行破戒,是名四種魔使。若閻浮提人行於非法,作此惡時,四種魔使心生歡喜,白魔王言:『損減正法,增長魔軍,甚可慶悅。』魔王聞之,問使者言:『云何世間增長我法,減損正法?』時魔使者白魔王言:『閻浮提人行於非法,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沙門、婆羅門。聽正法者我令惛睡;令出家者還入凡俗,捨離法服;或出家人、或有持戒、或梵行人,於其夢中作婦女身,令其心亂;令諸施主貪惜財物,慳貪覆心,戀著妻子;令出家者習學種種販賣鬪諍,互相撾打。我作如是種種方便,令魔增長,正法損減。』時魔聞之,即遣使者,告羅睺、勇健、毘摩質多羅阿修羅、鉢摩梯惱亂惡龍:『汝等今日應生歡喜,佛之正法今已損減,魔軍增長。』如是魔使即詣水底,至毘摩質多阿修羅所,廣說上事時,阿修羅聞之歡喜,即告惱亂惡龍王等。富樂城中惡龍聞之,生大歡喜,為世間人而作惱亂,如上所說。

「時天帝釋聞毘留勒天王說如是語,入雜殿林與三十三天,共論斯事:『護世天王來白我言:「魔天大力,及阿修羅、毘摩質多惱亂惡龍。汝應集諸天眾悉來至此,我當至彼寶莊嚴山與阿修羅鬪。」』諸天聞之,答言:『如是!』各還本宮而自莊嚴。雜殿天眾亦還本宮,種種音聲歌舞戲笑入雜殿林。時天帝釋與諸天眾捨雜殿林,詣於餘地。此雜殿林所住天子所受之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成就快樂,莊嚴端正,從少至終常愛雜色,種種莊嚴,好種種語,眾人所愛;若行出家,昇師子座為說法師,解種種語,聞之知足。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八地處名歡喜園。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以聞慧見:此眾生善心深心,不殺不盜,亦教他人令不殺盜。若見殺者,勸令不殺,不教人作,見作不喜。若有所犯,尋即悔過,離惡知識。云何不殺?見鳥殺害,救令放捨。自不作惡,設作即悔,受不殺戒。以財贖命,令其得脫,復教他人令助歡喜。云何不盜?云何偷盜?一切官人,王所勅令,持國理民——聚落城主、若放牧主、若邊戍主,有所勅令取牛羊等,是人護戒而不肯取。以是因緣,命終之後生歡喜天,三十三天歡喜之園。復有聽法,得聞法會,六齋之日,聽法受法,一心聽法。是法會主命終之後,生於天中。一切施中,法施第一,以此因緣,命終生於三十三天歡喜之園。生彼天已,成就無量百千天樂,不可譬喻,當說少分。其林縱廣三千由旬,七寶林樹以為莊嚴。其歡喜天不詣餘園,是故名曰歡喜園林。自功德名。其林皆是如意之樹,隨天所念,皆從樹出。若天生念,欲須宮殿,念已欲上,即見樹林是七寶殿,有一百柱,一一殿柱或以金銀琉璃、頗梨赤寶硨磲,用如是等一切眾寶以為殿柱。復作是念:『欲得柔軟階道昇此殿堂。』隨念即見階道成就。既入宮殿,復自思惟:『今此宮殿生蓮華池。』隨念即生諸蓮華池,七寶之色,鵝鴨鴛鴦以為莊嚴。復作是念:『我此堂中應有天女歌舞戲笑。』隨念即有天女來赴,隨心戲笑歌舞供養。復作是念:『我今應得天眾伎樂。』隨其所念,風吹樹葉互相敲觸出妙音聲,勝諸天樂。復作是念:『今此宮殿應生飲食。』隨其心念,樹枝割裂流出飲河,色香味具。復作是念:『我今應得須陀之味。』隨其念已,即生上味須陀之食,色香味具,天子食之乃至充足。復與天女遊戲娛樂入歡喜園,歡喜園中所住天子成就如是勝妙之樂。從殿而下,於此地中即生蓮華,毘琉璃莖,真金為葉。其莖柔濡,見者愛樂。色香具足,舉足下足,蹈華而行。如是步步成就天樂,隨其念念受五欲樂,一切諸根於自境界不知厭足。所謂眼常貪色,種種瞻視愛樂不息,令眼悅樂,見如是色猶不厭足;耳聞妙聲不知厭足。如是鼻香,若嗅諸香,生大愛欲,不知厭足。舌貪美味不知厭足。如是愛觸不知厭足。如是所念皆是愛念,愛樂自身遊戲林中,受欲無厭。境界為母,諸根為攢,憶念風吹,自高為薪,欲火熾然。欲無厭足,以愛欲心於歡喜園遊戲受樂。

「釋迦天主於雜寶聚山破阿修羅,得大名稱,如上所說。復來入於歡喜林中,告諸天曰:『汝等天眾當生歡悅,入歡喜園受五欲樂,遊戲自娛,我亦自當於歡喜園遊戲受樂。已破魔軍毘摩質多羅及惡龍等。一切天眾及諸天女皆可至吾遊戲之處受五欲樂,滿夏四月,五欲自娛。』時天帝釋向三十三天說是語已,心大歡喜,告白象王伊羅婆那言:『汝今莊嚴,吾欲與汝共諸天眾,并諸天女遊戲娛樂於歡喜園。汝當化身,令諸天眾乘汝頂上牙頂之上,向於遊戲華池園林山峯之中,如先所化。』

「爾時,白象伊羅婆那聞天主教,即化大身,身有百頭,頭有十牙,一一牙端有百浴池,一一浴池有千蓮華,一一蓮華皆有千葉,七寶所成,一一葉端皆有千數七寶眾蜂,一一葉間有千天子。其象頂上有諸天女不相妨礙,作天伎樂,乘虛而遊到歡喜園。其象兩脇化二園林:一名喜林;二名樂林。於其林中河池蓮華皆悉具足七寶意樹,諸天子等,遊戲其中受五欲樂。天子天女充滿林中。時伊羅婆那大白象王譬如第二須彌山王,詣歡喜園。其象背上化作大城,平正柔軟,其城街巷,七寶宮殿、園林莊嚴,猶如第二善見大城。如是化殿七寶所成,有一百柱以為莊嚴。殿有華池,帝釋天王與諸天女遊戲其中,作天伎樂。憍尸迦天王坐於大殿向歡喜園,其身不動如須彌頂。其象耳中復生華池,其池縱廣滿十由旬,其第二池十一由旬。一名甚深;二名清淨。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中生華,名優鉢羅,毘琉璃莖,赤寶為華,眾蜂莊嚴,天香具足。其華開敷優鉢羅華,天子天女坐華鬚上遊戲娛樂。或有天子以水遊戲,或有天子蓮華遊戲,不知白象為行為住。其象鼻端化作樓殿,廣五由旬,種種眾華、曼陀羅華悉遍莊嚴,眾蜂妙音,牛頭栴檀葉以覆樓殿。復有金樹種種眾華以覆其上,有諸天女坐華鬚上,歌眾妙音讚歎天王。如是象鼻所化長殿於白象王蓮華之中,化生蓮華,廣一由旬,有百千葉。其葉廣長,香氣第一,滿十由旬。一一葉中天子天女遊戲其中,各不相見,如是遊戲不相妨礙,與天王釋向歡喜園,皆不覺知象之行住,猶如住於須彌山頂。於象頂上,復化大山,名界莊嚴,以種種界而為莊嚴,天樹河池、園林蓮華莊嚴之處遊戲受樂,是名象王頂化大山。其白象王於其牙上化作園林,如一億月,多有眾華。其地白淨如須陀色,多有眾蜂俱翅羅音充滿其中。無量眾鳥眾寶莊嚴,孔雀、命命,如是無量種種眾鳥從牙化生。其白象王身量廣大,天眾圍遶,大身大力行步平正而不搖動,向歡喜園。其白象王從鼻兩孔化作河流,如閻浮提恒河之水、閻牟那河水從池流下,其水清淨,涼冷不濁,從上而下,白象鼻中所出河流亦復如是。於四天下,人所住處,林樹藥草,亢旱炎熱,穀麥增長,草木葉上有水相現,名之為露。其象鼻水從空而下,去地遠故,為風所吹,散而氣燥,故令露少。三天下中名之為露。

「復次,天白象王若放霧氣,墮行天中,世人觀之,其色則白,外道說為因陀天王所行之道,復有說言白象王道。如實白水,風持不墮,在於空中猶如陽焰,直以遠故見之不了。其象頭上大山之頂,寶幢華蓋懸以寶幡,毘琉璃輪,真金為蓋,其光明曜猶如日光。於其幢上懸以長幡,於其幡中出大光明。大海之中諸阿修羅見是事已,各相謂言:『帝釋天王勝幡已現,乘白象王向歡喜園。』時天帝釋遙見園林,告諸天曰:『汝見此林甚可愛樂。釋迦天主破阿修羅,既得勝已,遊戲此林。如此林樹,甚可愛樂。與三十三天,夏四月時,於此林中遊戲受樂。』時諸天眾白帝釋言:『隨王所勅,我當奉行。』說是語已,近歡喜林。歡喜林中先住諸天受五欲樂,見天勝幢及白象王,心大歡喜,出迎帝釋,禮拜供養,合掌頂上,作天伎樂歌舞遊戲入歡喜林。時天帝釋即下白象,與諸天眾入歡喜園,一切天眾亦皆下象。如是象頭鼻端及象兩脇一切天眾,皆捨白象,入歡喜林遊戲受樂。歡喜林中先住諸天及與天主,伐阿修羅諸天眾等,於夏四月受天快樂。釋迦天王共諸天眾受樂自娛。如此時間,若諸天子善業將盡,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受安樂,種種解了,端正第一,眾人所愛,山林河池可愛樂處而生其中,主大國土,富樂自在。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伊羅婆那大龍象王,以何業緣,成就大身、大神通力,與阿修羅鬪,得大名稱?以何業故受畜生身?彼以聞慧見:此眾生天中壽命滿七萬歲,過去之世,毘陀論部,名不羅那,有婆羅門大修福德,好行布施貧窮盲冥苦惱之人。以善心故,常樂施與,利益眾生。爾時,有王名曰善見,於節會日出宮遊戲如諸天眾。與八萬四千大白象王,金網彌覆,寶鈴莊嚴,猶如如來。一切金鈴以為莊嚴,八萬四千婇女而為圍遶,八萬四千妓樂之音,向遊戲處園林之殿。是善見王第一威德,受大樂果。時婆羅門具足威德,詣善見王遊戲之處。是婆羅門名三摩多,見此大王具足威德,王有白象名曰雲聚,寶鈴莊嚴,真珠金網以為瓔珞,善巧工匠之所成就莊嚴白象,種種歌戲,詣遊戲處,端正第一。時三摩多婆羅門心自念言:『此白象王第一快樂,我當願生為天帝釋作白象王。』以布施力及願力故,命終生天,為天帝釋作白象王。

「比丘觀已,而說頌曰:

如此業畫師,處處業所牽,
心王力甚大,造作種種報。
勝因緣所轉,處處心所使,
在在一切處,行於三界道。
一切眾生業,自在使心行,
是故調伏心,能至不退處。
輕轉難調伏,處處妄攀緣,
若善調伏心,調伏則安樂。
若能調伏心,則能斷眾過,
勇者離過惡,不復受諸苦。
若此世苦惱,若未來世苦,
一切不調伏,輕心因緣故。
天龍阿修羅、地獄鬼羅剎,
心常為導主,如王行三界。
心將詣天上,復行於人中;
心將至惡道,心輪轉世間。
心輪轉壞人,境界癡所誑,
愛漂諸眾生,現得無邊苦。
一行常隱覆,大力難調伏,
害而不可見,輕動速流行。
若人有智慧,調伏如是心,
其人離魔網,則能到彼岸。
憶念邪諂曲,深而極輕動,
是心惡險岸,將人至惡道。
如是離眾惡,不為諸根使,
不著諸惡法,得至不滅處。
心從因緣生,所須從心得,
緣轉速流注,如是流轉行。
如是作諸業,得種種果報,
微細心流行,一念常不住。
行處不可知,常無有形色,
將人至何所?行於何等道?
到已住何處?身為業所作,
見心所作業,作者不可見。
此心難調伏,其形不可見,
遍害諸眾生,無目速造業。
是心性如幻,從惡得惡報;
是心性如幻,行處甚難知,
能將一切人,無量生死處。
非刀所能割,火亦不能燒,
是心雖無目,燒害一切人。
業繩甚堅牢,縛諸苦惱人,
受百千生死,將去不可見。
須臾作善業,須臾起不善,
心作善不善,調伏則得樂。
六根緣境界,多貪無厭足,
不覺心將至,惡道受苦惱。

「如是比丘觀婆羅門作大善業,其願狹小,見己思惟,自誡其心。如是善業,或得天身,或離生死,為心所使。墮畜生中,心願力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九地名曰光明。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聞知:若人持戒,轉教他人,自不作惡,不教他作,見作勸捨,自護禁戒,教人護戒堅固不缺,悉令清淨,不殺不盜。云何不殺?若見有地多有眾生,為持戒故,不自穿掘,不教人掘。若蠍、若蟻、蝦蟆黃[犬冗]種種眾生,知此眾生所居之處,不自穿壞,教他不作。或受禁戒或不受戒,若見為惡,教令懺悔。云何不盜?若是他地,若陶師處、若復餘人,乃至泥土,自不盜取,不教人取,令他住戒。見他盜者,不生隨喜,勸令不作。是名不殺不盜。是持戒人命終之後,生光明天,心常歡喜,歌舞戲笑遊戲受樂,其身光明常照天眾。多有天人園林遊戲,第一持戒生此天處作善業人,受斯樂報。所有園林金網彌覆,寶鈴妙音、毘琉璃鈴,善業所成。遙見天子鈴中歌頌說如是言:『善來天子!修善之人。』以寂靜偈而作頌曰:

善寂靜心護持戒,持戒清涼今受樂。
善持禁戒種種行,後得涅槃或樂報,
或遮惡道至善處,是故持戒後清涼。
持戒之人臨終時,其心安隱不恐怖,
我無惡道之怖畏,以持淨戒能救護。
汝以持戒善護持,今至天中莫放逸。

「如是天子以善業故,鈴網之音演說偈頌,覺悟其心,令離放逸。有諸天子久於先世持戒來者,聞是法已,少時持戒,不入放逸。若天持戒不經多世,則入放逸,不自覺知,雖聞法音,即入放逸,遠離鈴網覺悟之音,更詣餘林。七寶莊嚴光明林中,其林廣長三千由旬,唯除四地及善見城,餘無勝者。其林四維有四如意毘琉璃樹,善淨無垢,其光普照滿一由旬,光明如日,五千由旬悉皆見之。天子天女在於樹枝遊戲受樂,隨心所念,從樹得之。四樹之中有光明林,金銀琉璃為蓮花池,莊嚴林樹如融金聚,處處皆有須陀之味,善淨無垢,清潔香美大力自然須陀之味。復有眾鳥,視之可愛,其音美妙以為莊嚴,真金為首,白銀為翅,毘琉璃胸,赤寶為嘴,蓮華色寶以為其目。如是眾鳥以為莊嚴,銀葉樹上有真金鳥;黃金樹上有白銀鳥;毘琉璃樹赤蓮華鳥;赤蓮華樹青寶王鳥。一切眾鳥飲酒食果,有七寶樹七寶色鳥遊戲其上。復有眾蜂如赤寶華,作種種業之所受身,於蓮華中遊戲受樂。如是樹中一切功德影皆悉具足,天子天女於此樹上遊戲自娛。其林具足諸天功德,若天、阿修羅共鬪之時,釋迦天王告諸天眾:『速疾莊嚴!阿修羅軍惱亂樂見山頂所住諸天。』三十三天聞是語已,向光明林一切天眾,共天帝釋入四樹間光明林中。毘琉璃樹淨如明鏡,自見其相,知鬪勝否?若損身分,具悉見之。如是樹中,自見其身,若打若害若見被割,壞已復生;若見斷首斷腰,即時逝沒。於此樹中皆具見之。如其所見,告諸天子,當避橫死,甚為大利。阿修羅鬪,害此天子。帝釋聞已,告言:『大仙!汝勿鬪戰,必當衰害,非時夭壽。』

「比丘思惟觀天樹中,見衰沒相,以聞慧知:若人悲心,見屠殺者欲殺眾生,令其得脫。以是果報,於光明林,自見身相。諸天復詣光明林中,名曰雜林,住光明林,如意之樹以為莊嚴。入此林已,各自思惟:『天、阿修羅,誰力增勝?以何力故,天得增勝?以何力故,阿修羅勝?』時天帝釋告諸天眾:『修行法者,生諸天中。閻浮提人於劫初時,行十善道,或教他人自勅身口,持七種戒,不缺不漏,堅固不諂。如是眾生命終生天。譬如皮囊滿中盛沙,不繫其口,有大力人瀉之速出。劫初之時,生諸天中亦復如是。是故諸天勢力增長,阿修羅眾其力減少,樂見山頂所住諸天能遮阿修羅。復於後時,人行不善,缺漏不堅,行少善業。閻浮提人命終生天。譬如菴羅果欲熟之時,有大力人搖動其樹,其果少墮,生於天中亦復如是。復於異時,行雜垢業,不持身戒、不持口戒,不堅不淨,不常修習。是人命終少生天中。譬如毘羅大樹之果,其果未熟,少力之人雖復搖之,不能令動;設得動之,果落甚少。若有熟者,其果則墮;若未熟者,則不墮落。如是劫初眾生多生天上,後世眾生生天甚少,亦復如是,以其雜垢破禁戒故。汝等諸天莫行放逸,若行放逸,增益阿修羅,減損諸天眾。今世眾生多行非法,無有戒法,不持七種身口之戒,誑惑他人令生熱惱,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順法行。是人命終墮於地獄。譬如皮囊滿中盛沙,不繫其口,有大力人瀉之速出。今世眾生行不善業,墮阿修羅亦復如是。若諸眾生有半持戒,或身或口,是人命終生阿修羅中,或生天中。譬如菴婆羅果樹,有大力人搖動其樹。若果熟者,隨搖則墮;若未熟者,搖之不落。雜業眾生亦復如是,或生天中或墮地獄,或有生於阿修羅中。若諸世間盡行不善,不孝父母,不順法行,不敬師長、沙門、婆羅門,不持身戒及以口戒。是人命終墮於地獄或復墮於阿修羅中,是故令諸阿修羅軍增長大力,天力減少。雖復如是,我今能勝阿修羅軍,非餘天眾。汝當思惟,行於法行,若於今世、若未來世守護正法。一切力中,法力最勝,餘無及者。汝當思惟,憶念正法,勉力勤加,破阿修羅。』時諸天眾聞天帝釋說如是教,白帝釋言:『如天王教,我當奉行。』說是語已,向鉀冑林,從樹出生不可壞鉀,以自莊嚴。著此鉀者,無能為敵,其光照曜譬如日出憂陀延山,其光明曜亦復如是。向樂見山,欲與阿修羅列陣大戰,如前所說。光明林中所住諸天互相娛樂,受五欲樂,心意放逸。於毘琉璃林、黃金樹林、赤寶林中華果具足,種種眾鳥出妙音聲。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中種種鳥獸有種種色、種種莊嚴、種種形相、種種音聲、種種寶翅,遊戲受樂於園林中。如實觀之,知微細業因緣果報。彼以聞慧見:諸眾生為工畫師,雖受雇直,無巧偽心為他營福,圖畫僧房、講堂、精舍明淨彩色,以青黃朱紫種種雜色圖畫佛塔、精舍門閣。或作山樹、人龍鳥獸、師子虎鹿,園林城郭、浴池戲處,蓮華林池,沙門、婆羅門、軍營殿堂,為供養佛莊嚴因緣,圖飾形像。受人雇直,或復刻鏤或以泥木、金銀銅等,如是種種造立形像。諸工匠師命終生天,受眾鳥身,造作雜業而不持戒,作此鳥身或受鹿形、眾蜂之身,常受快樂。如其作業,得相似果。如天受樂,無智造業,雖有思心,以無智故,癡身受樂,於天園林遊戲受樂。山林峯嶺如畫刻鏤,象牙金銀如素所為,如印印物。於天園林生無量色,如本彩色。天復於此光明林中遊戲歌舞,受種種樂此光明天,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生於人中,常受安樂,或為國王或為大臣,為無量人之所供養,樂行遊戲,愛於節會,心常歡喜,顏色端正,飲食如意,常受安樂,他不能奪。床褥臥具、園林遊觀、奴婢充足。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十地名波利耶多。眾生何業而生彼處?彼見聞知:若人淨信,以久捨物。若衣服飲食、床蓐湯藥以用布施,復教他人不殺眾生,乃至蜫蟻不起殺心。若見有果為蟲所食,為護其命,不食蟲果,見人食者,勸令不食。自持禁戒,復教他人。云何不盜?於他所有,乃至不取根食、果食。若於林中、若於空地,自既不取,亦教他人。如是之人,自利利人,命終之後,生於波利耶多樹園。波利耶多樹第一最勝,於此一樹,能示閻浮提人善不善相。若閻浮提人隨順法行,其樹華果則便具足。以閻浮提人順法行故,其華光明照百由旬,三十三天心懷歡喜圍遶而住。如是波利耶多樹華果茂盛,知閻浮提人孝養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耆舊長宿,是故此樹華果敷榮。夏四月時,其諸天眾圍繞此樹娛樂受樂。若波利耶多樹,其華半生,則少歡喜,知閻浮提人少分持戒,令此天樹但生半華。若一切人盡行非法,則此天樹波利耶多華皆墮落,其色憔悴無有光明亦失香氣。譬如冬天雲霧障日,光明不了,視不曜目。如是波利耶多拘毘陀羅樹光明微少,香氣損減,相貌憔悴。時諸天眾見是事已,白帝釋言:『天王當知!波利耶多樹光明損減,香氣劣弱,一切威德悉不如本。必是閻浮提人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耆舊長宿。』帝釋聞之,即取寶像,與諸天眾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如來之像,念佛功德,告諸天眾:『此波利耶多拘毘陀羅樹花葉墮落,我今當往至彼樹下,汝等莊嚴。我今善心,持如來塔世尊形像至彼樹下,以天塗香末香供養世尊。』爾時,諸天聞帝釋教,無量百千諸天大眾詣帝釋所。時天帝釋以如來像置天冠上,頂戴而行,往詣波利耶多樹園。見彼天眾皆無歡悅,以此波利耶多樹葉墮落,失本光明,是故不悅。時天帝釋以如來像,安置樹下七寶之地毘琉璃座,一切天眾皆起信敬,生敬重心,以天摩盧迦華、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拘賒耶舍華,如是眾華以為供養,香水澡浴如來形像。如是供養已,教諸天眾當起信敬,離於慳嫉,離放逸心。『此佛如來,三界大師,正法聖眾。』諸天子等,聞帝釋教,皆起敬信,頂禮如來天尊之像。「爾時,帝釋即以偈頌而讚歎曰:

如來解脫恩愛毒,親愛一切諸眾生,
久已度於生死海,南無南無一切智。

「爾時,帝釋合掌恭敬向如來像,與諸天眾䠒跪合掌,復以偈頌讚歎如來:

如來永斷欲貪瞋,永離熱惱不可量,
一切眾生無上師,南無南無一切智。

「偈讚佛已,一切天眾圍遶樹王,敬重如來,生大信根。如是一切天眾以淨善心增長正法,供養佛像。時波利耶多樹即便生嘴,新葉欲出,諸天見已,皆大歡喜。其樹不久次第花葉,如本不異,其光遍照一百由旬,香氣亦爾。葉如雲色,眾蜂圍遶,其影鮮澤,天眾圍遶,如第二日,見光威德:其香普熏一百由旬,其枝遍覆一百由旬,根亦如是。一切天眾皆大歡喜。其天樹王光明香氣如本具足。譬如六萬眾山之中,須彌山王最為第一:種種樹中,波利耶多樹光明莊嚴亦復如是,最為第一。見勝光明威德殊勝充滿具足,明淨顯現具足明焰,三十三天見之歡喜,共相謂曰:『汝等天子!見佛如是大勢力不?此天樹王華葉光明香氣具足,如本不異。』『三十三天見樹勢力光明增勝,皆離疑網。』『閻浮提人順法修行,念法心勝,魔軍損減,非法惡龍及阿修羅不能破壞。』『如法之人,正法增長,天眾不減,於天女中不復劣弱。』『魔軍減少,天眾大力。以樹王相,當知諸天有大威德。』如是三十三天各各說已。爾時,護世從閻浮提詣第二天波利耶多樹王園中。是時護世見三十三天於波利耶多樹下,以清淨心供養如來,身出光明。到已,頭面頂禮帝釋,白天王言:『諸天大眾今應歡喜。今閻浮提一切人民隨順法行,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恭敬長宿。』時諸天眾聞其所說,皆大歡喜,供養護世,作如是言:『汝令我喜,汝亦如是常得慶悅。』以說閻浮提人行法行故,如是天眾聞護世天說如是語,復設供養。既供養已,持如來像,詣善法堂。樹王諸天及天帝釋還入波利耶多樹園,夏四月中受天快樂,遊戲娛樂。天女圍遶,於夏四月遊戲受樂。若有天子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前業,得生人中,顏貌端正,人所樂見,心常歡喜,安樂無惱,眾人愛敬,歌舞戲笑,常自娛樂,一切女人若有見者,皆生愛敬,或為國王或為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十一地名離險岸。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聞知見:若人持戒利益眾生,福德熏心,或功德人持戒智慧,或復病人施其一食。自不殺生:若空樹中或有蟲蟻、種種細虫,若種種放牧牛羊、象馬駝驢之人,或冬寒時氷雪霜降,於曠野中放火焚燒,若有善人或以水土滅此燒火,見作勸止,自不故作,設作改悔,不生隨喜,為說恐怖,令住善法。令彼眾生住於善法,自不偷盜亦不教人。如是之人命終生於離險岸天。其地金銀、種種赤寶以為廁填,如是種種金銀雜寶雜業莊嚴,種種眾寶種種廁填,種種寶樹以為莊嚴,種種禽獸莊嚴其地,處處皆有禽獸之類遍險岸地,一切園林無量七寶以為莊嚴。離險岸天住此林中,莊嚴之具如融金聚,百千天女以為圍遶受五欲樂。隨其住處,身出光明,岸樹光明亦如天身,於此林中遊戲受樂。與諸天女往詣河林,其河兩岸多諸金樹,黃金為葉,以樹光明令水黃色,悉無白色。其流駛疾,不見白色。於園林間天子天女遊戲受樂。天作是念:『今此樹中應出美飲。』以善業故,隨其所念,即時流出種種美飲,色香味具,以諸寶器而用飲之。飲天上味,受天快樂。見諸天女愛火所燒,以樂覆故,而不覺知。天子復念:『我今欲聞種種音聲。』以善業故,隨其所念,有風動樹出妙音聲,勝五樂音。天子復念:『今此樹上應當出於須陀之味。』以善業故,隨其所念,即於樹上,猶如大器盛物瀉之,從上而下,石蜜之味不得為比。天子食之,歌眾妙音,往詣寶地,諦觀瞻視,常樂念欲,至寶地中受五欲樂。捨此地已,復詣普林,其普林中有七種鳥,真金七寶以為鵝鳥,因陀青寶以為鸚鵡,翅多赤寶以為鴛鴦,毘琉璃寶以為鳧鴨,青寶硨磲以為孔雀,大青七寶為命命鳥,珊瑚銀寶為迦陵頻伽。其聲美妙如婆求鳥音,眾所樂聞,翱翔空中遊戲自娛,其音美妙如天女音。於蓮花池,眾蜂莊嚴遊戲其中,復於陸地翱翔遊戲。復有金樹,種種葉影映飾鳥身,天見眾鳥,發歡喜心,耳聞其音心意悅樂。天子行空與鳥遊戲,或於水中與鳥遊戲,或於陸地共鳥遊戲。如是天眾共鳥遊戲,天子天女互相娛樂,天鳥仇匹遊戲受樂。

「比丘觀鳥受天樂已,而說頌曰:

畜生行欲,癡力所作,天若如是,
畜生無異。人受富樂,不著放逸,
是智慧人,愚者相違。放逸將天,
至於地獄,智者所說,放逸如毒。
愚癡放逸,著現在樂,放逸果熟,
後生大悔。觀於放逸,無少利益,
若捨放逸,常無憂惱。放逸大苦,
不放逸樂,舉要言之,應捨放逸。
若人愛苦,應行放逸,樂行放逸,
終無樂報。樂不放逸,至不退處,
不行放逸,常無苦報。此諸天眾,
與鳥遊戲,天與畜生,等無差別。
界道身意,一切皆壞,天人非人,
地獄餓鬼。意差業別,業別道分,
諸業分異,道亦如是,種種雜業,
生於天中,樂著放逸,不覺退沒。
死相既至,汝當自知,於天中退,
受大苦惱。為癡所害,放逸所誑,
諸天渴愛,墮於地獄。戲樂自誑,
墮於地獄,受天樂已,後受大苦。
為心所惑,不厭生死;為愛所欺,
從苦入苦。

「比丘如是以是偈頌呵責放逸諸天子等,貪於五欲,不知厭足,如火得薪。乃至愛善業盡,從天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生於人中,常受安樂,飲食充足,國土豐樂,五穀熟成,或為王者或為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十二地名谷崖岸。此諸眾生以何等業生於彼天?彼聞知見:若人善心修行福德,施坐禪人得初禪者。自施其食,教人施食,施已隨喜,教他隨喜,是名布施。不殺不盜:若人道行,井泉池流施水之處,施其瓶罐飲水之器供給行路。復有異人教他盜取持度曠野:『汝若不取,必當渴乏。』爾時,其人雖知渴死,畏犯罪故,不受其教,不盜財物亦不隨喜,勸人不取,令住善道,乃至失命不犯偷盜。云何不殺?自行不殺,勸人不殺,毀呰殺法。若屋窓牖、若戶扇間、若屋樑上有微細蟲,若然火時,懼傷其命,不閉戶牖,是名不殺。復教他人,令行不殺,住於善道。如是之人命終生於三十三天峪崖岸天,受善業報。有一林樹名隨時低,其林種種眾寶光明,青毘琉璃清淨無垢,種種眾鳥出妙音聲,花常開敷,流泉河池以為莊嚴,青毘琉璃以為蓮花,莊嚴金峯如融金聚。雜色眾鳥遊戲其中,或於水中或於陸地,或於山峯、險岸山窟出眾妙音。善業所化,受善業果。種種天女之所圍遶,天鬘天衣以為莊嚴,色相威德端嚴殊特,於此林中歌舞遊戲。以善業故,林中天鳥而說頌曰:

眾生造善業,天中受快樂;
若造不善業,地獄受苦報。
既生於天中,而能自覺悟,
從樂得樂果,不為愛所惑。
業繩縛眾生,長在三有獄,
業力自在轉,如轂轉眾輻。
輪轉於三有,八方及上下,
業力風所吹,如塵遊虛空。
因緣之所生,如蓮花莊嚴,
如是天莊嚴,皆從善業生。
譬如清淨水,如虛空無塵,
如是清淨心,能至安樂處。
解脫三縛人,能護於五根,
遠離一法人,天中受安樂。
無慚無愧人,不調惡知識,
如毒亦如火,智者應捨離。
實語行施人,常應樂親近,
常慈心眾生,此道生天中。
直心不諂曲,布施修正念,
以是自業因,來生此天中。
世間一切命,皆由法非法,
救護無過法,是故應行法。
若人捨離法,樂行不善業,
為惡之所燒,受苦無窮盡。
既得生天已,若縱放逸心,
其人善業盡,退時乃自覺。
究竟樂為勝,無生亦無死,
死網縛眾生,無有安樂處。
隨其受樂處,愛心轉增長,
愛火燒眾生,地獄受苦報。
勿得行放逸,諸天所不應,
放逸過所壞,退失於天處。

「如是天鳥說此法時,天子心亂,念諸天女,於利益法不聽不受,渴愛五欲,心意耽著,於蓮花池遊戲之處歡娛受樂。復往山峯名樂遊戲山峯,有鳥名曰戲樂,遊戲池中互相娛樂。時天見鳥,作如是念:『奇哉!此鳥種種眾色、種種音聲,勝一切鳥。』是時天子復作是念:『我今乘鳥遊觀林池。』天既念已,即時鳥身自變麁大,爾時天子以手摩捫,乘之遊空,翱翔受樂。天子復念於鳥背上化七寶殿,園林花池皆悉具足,種種眾鳥以為莊嚴,上乘虛空,與諸天女種種莊嚴,處處遊戲受種種樂,遍觀諸天所住之處。既觀察已,轉增愛著,足百千倍,不可為比。如是愛火,六欲熾然,不可調伏,妄愛為樂,實為大苦。乘鳥遊空,五樂音聲歌頌之音,其聲美妙不可譬喻。遍見一切天子天女於須彌山,園林池流、山谷樹林蓮花遍覆,多有眾鳥,皆悉見之。一一住處,無量百千諸天所住,處處觀之,猶不厭足。諸根愛著貪著五欲,歡喜無厭,愛心增長。如是多時乘鳥遊戲,觀須彌山王六萬諸山,善業諸天之所住處,無量寶焰光明莊嚴,甚可愛樂。須彌四面有四種色,謂毘琉璃、白銀、黃金、頗梨之色。此天遍行觀須彌山,乘於鳥殿還其所止,至其住處,如天所念,色相莊嚴。是時天子復乘鳥殿至摩時多池,其池周匝廣五由旬,青毘琉璃種種蓮花以為莊嚴。鳥至此池與諸天女受五欲樂,猶如眾蜂貪嗜花味,飲於摩偷、食須陀味,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服天寶衣,與諸天女遊戲受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得生人中,常受富樂,多有乘騎遊戲之處,或為王者或為大臣,人所敬愛。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十三地名摩尼藏。眾生何業而生此天?彼聞知見:若有善人利益眾生,不殺不盜,亦教他人令住善道,自不殺生,乃至見於酒蜜之中有濕生蟲,若不漉治,終不故飲。不教他作亦不隨喜,知不善業,捨而不作,見他作惡,捨不親近,勸令修善,是名不殺生。云何不盜?乃至入於塔廟,若有供養佛塔燈明,不以此光營作眾事,亦不取煙以為書墨,微細之罪悉皆畏懼,是名不盜。復有不殺及不偷盜:不殺生者,乃至蚊蟻惱觸於人亦不殺害,心不念殺,若見他殺,勸令放捨,語其人言:『若殺生者,是不善業,命終當墮活地獄中。』如是教他令不作惡,安住善法。如是善人自持禁戒,令他住戒。若行曠野、若飢饉世,以飲食施。若其飢餓困逼之時,不盜他食。於曠野中,貧窮飢困乏少糧食者,能減己食,施諸貧人。以思心、福田二事勝故,得大果報,以時施故。何以故?病之大者,無過飢饉,是故施食得大果報。如是二種持戒之人,自利利他,善心直行,第一善人,乃至小罪常懷大懼,以眾寶珠施於父母,或以珠瓔施如來像。是人命終生三十三天摩尼藏地。生彼天已,受第一樂,五欲自娛。是善業人威德光明皆悉普照五百由旬,譬如日出普照眾山,此天光明照一切地亦復如是。其眾寶地先具光明,如是天子身光既照,百倍轉勝。其諸光明青黃朱紫如天虹色,其身光明百倍轉勝,莊嚴殊妙。以善業故,身如電光,勝諸天眾。如眾星中月最第一,此天之身亦復如是。遍身光焰,自觀寶地,其地皆以種種摩尼以為莊嚴,種種間錯,分齊分明,一切光明猶如百日一時同照。天子見之,生大歡喜。復觀異處,見諸天女妙色具足,以不可譬喻種種眾寶以為莊嚴,受諸欲樂,鼓樂絃歌、笙笛箜篌,如是種種歌眾妙音。或有舞戲,天鬘莊嚴,或於花池與鳥遊戲,或食天果。復於意樹取諸花果,歌欲樂音,令眾歡喜。天子既至,見諸天女為諸欲境惡蛇所螫,從坐迴顧向諸天女。諸天女等,天鬘莊嚴,天子見之,欲火燒心,迴顧天女。

「時諸天女見其丈夫命將臨終,五死相現,猶如眾蜂捨於萎花,赴新開花。諸天女等,捨本所事,趣此天子亦復如是。種種天鬘、種種天衣以自莊嚴,以愛欲心娛樂天子,令心喜悅。是退天子,以無始來習諸愛欲,見其天女背叛異趣,心生熱惱。如阿鼻獄猛火燒身,見諸天女背己趣他,其心熱惱亦復如是。從天命終,以嫉妬心自害其身,有報將盡,取緣濁心,更無所見,退墮地獄、餓鬼、畜生。以何因緣,見諸天女叛己趣他,生大苦惱?以於前世人中之時,邪行非禮犯他婦女。以作善業生於天中,侵他妻故,見斯惡業。如是善業之中惡業成熟,是故微少惡業所不應作。若能奉持七種之戒,不缺不漏,則有餘果。夜摩諸天見退沒相,則不如是,未來世報略而說之,不復廣說。

「諸天女眾天鬘莊嚴,速往詣於初生天子,以諸天鬘而用上之,令其莊嚴。花鬘香氣色香具足無有萎變,令初生天子著此花鬘。天子著之,心生歡喜,即相親近共遊園林互相娛樂。於此地處天眾所住,見清淨水毘琉璃花,真金為葉,金剛為鬚,百千眾蜂以為圍遶。其蜂或以真金為翅,毘琉璃身,白銀為翅,真金為身,赤寶為翅,雜色為身,珊瑚為翅,常於如是不萎不變蓮花池中遊戲娛樂,其聲清妙如天女音。如是眾蜂以為莊嚴。天子天女入蓮花池遊戲受樂,歌詠戲笑,久於池中娛樂受樂。復往詣於金鬘樹林,二樹彌覆。既至林中,種種伎樂出妙音聲,見須彌峯如融金聚,見諸天眾在於山峯與諸天女伎樂自娛,天鬘天衣以為莊嚴,閻浮檀金以為瓔珞莊嚴其身。於蓮花池優鉢羅池種種香味皆悉具足,天子天女遊戲受樂。鵝鴨鴛鴦、大力師子悉為行列,諸天在中遊戲受樂。復見天眾行於虛空,與諸天女猶如明燈,歌頌美音以自娛樂,雨眾妙花,受天快樂,五樂音聲歌戲娛樂。復見天眾飲天美味,無有醉失,各說愛語以相娛樂,令心喜悅。復見天眾食須陀味,以自善業所得果報,色香味觸皆悉具足。復見天眾於七寶樹採七寶花以自莊嚴。復見天眾採花摘果,或有食者,或相打擲以為戲笑,共相娛樂。復見天眾乘於天鳥,眾雜七寶以為莊嚴,乘此鵝鳥遊於虛空,互共遊戲。復見天眾歌眾樂音,於天子前,諸天女眾舞戲娛樂,以天蓮華互相打撲,以生欲心言說調謔,增愛境界。

「初生天子見如是等種種天眾、種種業化,心自思惟:『我雖見此,眼不知足。聞種種聲,耳亦無厭。種種眾香,鼻亦如是。種種六味,舌無厭足。身貪細觸,天衣妙服莊嚴塗身亦復如是,不知厭足。一切愛法,心常隨順,我今愛樂,當受斯樂。』既思惟已,互相愛樂,如天所應受五欲樂。如是天子六愛著心,一切愛火圍遶焚燒。譬如有人於盛夏日極熱之時,行於曠野,大火卒起,燒諸乾草、樹葉枝條,山谷林樹一切火起,慞惶怖走逃避無地;其火焰熾,四面圍遶同為一焰燒一切林,隨其所趣,煙焰俱起為火所燒不能免離。世間一切愚癡凡夫亦復如是,乾草樹枝愛火所燒。將至天中造業之人,結使癡風吹大愛火。修禪習觀,得世俗禪,喻乾枯樹、山谷草葉,愛火所燒。猛熾火者,喻六種愛。處處走者,喻於諸根染著境界。其焰熾然,憶念境界,猛風所吹,愛火所燒,破壞天、人世間。火者喻於愛火。天善業故,受於無量百千種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住於寶地,一切眾寶以為莊嚴而生其家,或為大王或為大臣,常受安樂,眾人所愛,子孫具足,豐饒資具。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十四地名曰旋行。眾生何業生於彼地?彼以聞慧見:有眾生不殺不盜,見他作者,勸令不作,說不善業得惡果報。云何不殺?乃至菜葉,若於水中見微細蟲,護之不食。若不漉水,終不故飲。漉水之蟲,不棄乾地,還置水中令蟲安隱,不失其命,亦教他人令住善道。云何不盜?若甘蔗田、若果若菜、若菴婆羅,他所攝物,不起盜心,亦教他人令不偷盜。自持禁戒,教他持戒。云何持戒?不殺不盜。乃至失命,不飲蟲水,亦不受用,亦教他人令其不作,是名不殺生。云何不盜?乃至草葉,亦不故盜。行於布施,若見病人,施其醫藥令得安樂,亦復不以殺蟲之藥與他治病。是善布施,乃至涅槃,其福不盡。是人命終生三十三天旋行之地。

「既生之後,以善業故,一切眾寶光明旋轉,殊勝天女以為供養。既供養已,詣光輪林,種種音樂,林中有鳥,名莊嚴樹,充滿林中。以鳥勢力,隨其心念,欲有所至,飛於虛空,林亦隨行。若諸天子在於樹下,亦隨林行。隨所到處生蓮花池,眾雜蓮花以為莊嚴,毘琉璃葉,真金為莖,白銀為鬚。蓮花臺上諸天女等,歌眾妙音。以善業故,其蓮花中流出摩偷(摩偷者美飲,俗名為酒也),天女飲之,與蓮花臺諸天子等住蓮花臺,天女圍遶共飲摩偷,久受樂已,從空而下,與鳥相隨,及天女眾,詣優鉢羅殿。其殿縱廣滿二由旬,如是百千優鉢羅花,一一天女住一葉端,歌舞伎樂。復有青色優鉢羅花,以花青光,令諸天女皆作青色,若在赤色,令諸天女皆見赤色,身莊嚴具亦復如是。天子天女坐蓮花臺,以善業故,與諸天女而共圍遶坐蓮華鬚,手擎種種雜色寶幡歌舞遊戲,久受天樂。從花臺下,見雞娑羅殿,河名樂見,兩岸多有眾寶之樹,枝葉具足,莖幹成就,種種眾鳥,嘴翅端正,婆求之音莊嚴河岸,隨天所念,從河而出。其河莊嚴,天女歌舞甚可愛樂,互相娛樂。天子來詣如是愛河,天女見之,皆大歡喜,歌舞戲笑作眾伎樂。有異天女作眾伎樂來詣天子,是時天子見諸天女顏色妙美,百倍愛著,走趣天女,與此天女及優鉢花諸天女等河岸遊戲。諸天女等,一切同集,作眾伎樂出妙音聲,其歌音聲遍滿須彌山王寶峯之中。時山峯中一切天眾聞是妙音,皆來集會,心意戀著天女歌音,天子天女大眾和合,不起嫉妬,歌舞遊戲。復往詣於遊戲園林,久受無量百千種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受安樂,常樂澡浴,塗香末香,愛眾蓮花、優鉢羅花、拘牟頭花、俱迦那陀花,質直聰慧,愛樂正法;或為國王或為大臣,或作長者或主城戍,或為導師;治生諧偶。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十五地名曰金殿。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以天眼智慧觀察見:持戒人不殺不盜。云何不殺?若見怨家欲來害己,或有他人侵其妻室,雖捉擒獲,不打不害,放捨令脫,軟言慰喻。或見有人欲害怨家,以財贖命,令其得脫。復有惡人已捉擒獲,放之令去而不加害。如是惡人復至其家,欲侵欲害,而復擒獲,還即放之而不加害,以護持戒、畏業果故。怨家持刀欲來殺人,護彼怨家,令其得脫,不被殺戮。畏破戒故,自捨身命,不害他人,是名不殺。云何不盜?不盜幾種?此持戒人,乃至小罪生大恐怖,畏業果報,不造惡業,修行善業。復有不盜,見於小罪乃至微塵,心生恐怖。或詣塔寺或至園林,閑靜讀誦、經行之處,或至水邊,不取他物,種種鞋屣悉不故取。他所不聽,亦不受用。以護戒故,若晝若夜,不起盜心,是名不盜。是名不殺不盜。云何住戒?捨於不淨,不愛、不樂不善之法,持戒清淨,善人所愛,如實不虛。如是持戒,生於天中,必至涅槃,隨心所願成三菩提。是持戒人若行曠野,若獨若伴,若行道路、若行非道,若見惡獸懷妊產子,為飢所逼,欲噉其子。是人見之,自捨其身與此惡獸,欲令殺己,不食其兒。是持戒人為續其命,憐愍眾生,自捨身命。孝養父母。云何布施?若持戒人貧窮困乏,勤苦得物,順法持戒。或有沙門起於滅定,來至其家,從其乞求。如是貧人減於妻子所食之分,有少飯食施此比丘,自屈一日。見其食已,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不殺不盜,住於善道,見作隨喜。是持戒人自利利他,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猶如香氣生於金殿。是善業人生彼天已,受欲樂地,黃金為殿,一切眾寶以為莊嚴。

「帝釋見已,生希有心,百倍受樂,以偈頌曰:

上上之樂,善業善果,諸天所受,
先世業故。四輪之殿,駕以象馬,
智慧為鉤,殿光如日。持戒之善,
遊於天上,憐愍眾生,如母愛子。
慈悲之人,能至天中,行慈悲者,
饒益眾生,常應供養,後生天中,
悲愍調伏,利益眾生。是人如天,
諸天敬仰。慈悲之人,端嚴如月,
覆護眾生,離於憂惱。是故勤加,
修行求樂。

「時天帝釋說此偈已,入其金殿坐柔濡敷,種種形相以為莊嚴,與諸天眾俱坐其上。天女圍遶,久時受樂。種種色身、種種莊嚴而相娛樂。時天帝釋復出金殿,詣一切樂林,種種天眾百千圍遶,種種伎樂出眾妙音。其諸天眾出大光明隨天帝釋。去林不遠,見遊戲處無量百千光明莊嚴,金毘琉璃以為其樹,光明赫焰周遍莊嚴,其遊戲林種種莊嚴不可譬喻,今說少分。譬如七日俱時竝出,其林光明亦復如是。其諸光明有種種色,青黃朱紫、白色諸光。其林莊嚴遊戲之處,光明赫焰,帝釋見已,告諸天眾:『汝等見是一切戲樂遊戲之處園莊嚴不?』『唯然,已見。』時天帝釋語諸天眾:『過去之世,頂生大王於此林中,與天帝釋分座而坐,遊戲受樂。無量天女之所圍遶。主四天下。時二天王受於無量百千萬億五欲之樂,猶不知足,從天還退。時頂生王以善業故,於此林中光明威德端正勢力。我今說之,汝當善聽。於過去世有頂生王,主四天下,不加刀杖亦無刑罰,欲無厭足。以先世善業,來上此天。其身光明勝須彌山過踰十倍,一切天光至其光中皆滅不現。時四天王見頂生王,即出奉迎,白頂生言:「善來,大王!我今故出奉迎大王,應修供給。」時頂生王受其供已,復上三十三天。是時頂生光明威德,猶如日光,人中最勝,在此天中亦復如是。時四護世天自見光明悉不復現,怪未曾有,告諸天曰:「此頂生王至此三十三天,或是其身威德之力,或是輪力,非餘天力,亦非人力,勿起怖意。此人順法,為轉輪王。」護世說已,時頂生王到三十三天。爾時,帝釋遊戲在於一切樂林娛樂受樂,遙見頂生,即分半座,命之令坐。爾時頂生即與帝釋共坐一床。二王久時受五欲樂,業盡還退。爾時,三十三天遊戲之處無有及此一切樂林。其林殊妙,無量眾寶以為莊嚴,光明如日。』

「時天帝釋說是語已,與百千天女而自圍遶,入一切樂林。既入林已,天子天女娛樂受樂,食於種種須陀之味。既飯食已,昇七寶殿,其殿光明威德端嚴猶如日光,種種樂音,還善法堂。帝釋去已,舊住諸天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值善世,不值刀兵,生好國土,園林具足,稻麥甘蔗、花果具足,大富之處,常值正法,或為大王或作大臣,為一切人之所愛敬,端正第一,諸根成就,子孫具足。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十六地名曰鬘影。眾生何業而生彼天?彼以聞慧見:此眾生善業善心,不殺不盜。云何不殺?云何不盜?幾種不殺?幾種不盜?不殺生者,自不殺生。若種種魚鼈、若珂若貝,不取不賣。見殺生者,教令住戒,見他作者,心不隨喜,勸令安住善道之中,是名不殺生。云何不盜?若此善人以清淨心、直心持戒,不以貪心。或佛塔廟或於僧中燒香之處,不嗅香氣,不以方便令薰其衣。若香至鼻,心不貪著,是名微細不偷盜戒。見他作者,勸令不作,令住善道。如是眾生自利利人。以何等心利益眾生?見殺生者,如殺己兒,觀諸蟲蟻亦復如是,亦教他人令住善道。云何布施?若貧窮人勤苦得財,以用布施持戒行人、得初禪者;在器之食,分半施之,亦教他人令行布施。如是之人自利利他,命終之後生鬘影天。

「既生天已,樹名鬘影,其光明輪周遍園林。其樹花香滿一由旬,勝餘花香。其花修長,若以一花則成首鬘,其花雜色種種莊嚴,青黃赤白繁茂鮮榮。復於園林受五欲樂,伎樂音聲,欲樂具足,隨心所念皆悉成就。種種殊異無量成就,以善業故,一切成就。復於林中有蓮花池,名曰雜花,有大勢力生諸蓮花,花常開敷,七寶色蜂以為莊嚴。蓮花池中種種眾蜂出妙歌音,天子天女聞蜂歌音皆大歡喜,共相謂曰:『奇哉!此蜂出妙歌聲令我心悅。』如是眾蜂歌眾妙音。復有鵝鳥皆以其翅扇蓮花池,令花勃起如黃金色遍覆池水,鳧鴨見之,歡喜走趣,出妙音聲。如是花池多有眾鳥,天子天女以歡喜心,捨眾樂音,往詣眾鳥遊戲受樂。復往詣於行列宮殿遊戲之處,其諸宮殿七寶為柱,金銀琉璃、硨磲頗梨以為莊嚴。其地多有種種天女遊戲受樂,天寶莊嚴,天栴檀末以塗其身,共相娛樂,不起嫉心,互相愛樂,離於妬心,受自業果。種種地中,以種種業而生其中,受自業果,遊戲受樂。復往詣於如意之樹,其樹勢力隨天所念,悉皆得之。於此林中飲食河流,第一色香眾味具足,以歡喜心遊戲河中,食須陀味。既飲食已,百倍悅樂,復往詣於青蓮花林。其花第一色香味具,於花葉中流出摩偷美味之飲,猶如酒糟,酒流而出。其色青綠如分陀利,黃分陀利出黃色飲,琉璃色華出琉璃色飲,頗梨色花出頗梨色飲,硨磲色花出硨磲色飲,雜色之花出雜色飲。雜色葉花,毘琉璃莖,金剛為鬚。如是種種諸飲從花流出,香味第一。諸天飲已,復往詣於一切觀林遊戲娛樂,到此林中,悉見一切三十三天所住之地。一切觀林甚可愛樂,於此林中有蓮花池,名曰普流,廣三十里,清淨之水湛然充滿如琉璃色,鵝鴨鴛鴦周匝圍遶。一切眾鳥皆如金色,七寶為背,珊瑚為足,赤寶為目,雜寶莊嚴。其音美妙,遊戲舞弄。時諸天子詣遊戲處,金色之鳥出妙音聲,天子昇於金殿之上,其殿光暉如融金聚,各相謂曰:『汝見諸天遊戲之處令諸天眾其身光明,黃色轉妙過踰兩倍。』於此殿中遊戲自娛,受五欲樂。貪愛境界而無厭足,如火益薪,轉更增熾,諸天愛於色聲香味觸亦復如是不知厭足。於此天中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常受快樂,花鬘塗香以為莊嚴,坌以末香,心常歡悅,或為王者或為大臣,大富饒財,為一切人之所愛敬,無有怨敵亦無病惱。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十七地名曰柔軟。眾生何業生彼天中?彼以聞慧見:持戒人不殺不盜,生此天中。云何不殺?有諸眾生為貪財利,恣足五欲,斷毒蛇命,取其寶珠,以自供命。持戒之人不為此事,是名不殺,亦教他人令行不殺,乃至蚊蟻微細眾生亦不故殺。云何不盜?不以盜心取人草土,乃至微細亦不故取,乃至他人所有書記,不以盜心書寫自用,是名不盜。云何布施?是持戒人貧窮乏財,以無貪心,減身資分,施初禪人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具,或施一食,或於僧寺平治僧地,令僧去來安隱無難。如是自行布施,亦令他人安住善道,勸於他人令捨惡業。是持戒人不殺不盜,自利利他,以是因緣,命終生於三十三天。生此天已,受天快樂。其地皆以柔軟天繒以為敷具,遍覆其地,柔軟滑澤。若天行上,隨足上下,足躡則偃,舉足隨平。譬如大風吹水波起高下不定,風止則平,其地柔軟亦復如是。其地清淨猶如明鏡,若有工師、若工師弟子善能磨鏡,瑩拭明淨照顯眾像,若折一毛以為百分,於此鏡中皆悉了見。此天地中見諸天子一切身分亦復如是,如彼明鏡清淨無垢,其地清淨亦復如是。其地復生希有之事:若諸天女心有所念,欲令天子共其遊戲,天子即於所住地中,自見書字,即與天女遊戲受樂。其地復有希有之事:若天憶念一切所須,皆從地生。

「如是三十三天於柔軟地受天快樂,復往詣於遊戲之處。其遊戲處有大園林名摩偷迦,鈴網彌覆,無量寶樹以為莊嚴。於彼林中種種眾鳥、華果具足,五樂音聲遊戲受樂,五根境界受果報樂。於其地中復有林樹,名曰婆羅,若諸天眾入此林中遊戲之時,樹則變小,令諸天女取果不難。其林皆是七寶所成,光明晃曜如日初出,以為莊嚴,無量種色華果莊嚴。種種色鳥出妙音聲,以為莊嚴,如是眾鳥住於林中,出眾妙聲。於此林中受六欲樂,歌舞戲笑。捨此林已,復往詣於遊戲山峯,名曰高聚,往至彼峯與諸天女種種莊嚴歌舞戲笑。昇高聚峯,其峯周匝廣十由旬,其山峯上有大華池,名曰光明,以七寶華、拘牟陀華、俱迦那陀華、青優鉢羅華充滿池中。其水清淨,鵝鴨鴛鴦出眾妙音,甚可愛樂,天子天女圍遶華池歌舞戲笑,飲於天味,無有醉亂。六味之果,隨念食之,其汁香美,飲之無失,天子天女皆共飲之。復於異處有諸天女歌舞戲笑、鼓樂絃歌,簫笛箜篌種種樂器,與諸天子娛樂受樂,圍遶華池久受天樂。復有華池名一切意樂遊戲之處,天鬘莊嚴,栴檀塗身,散以末香,身出光明。

「以其自作上中下業因緣力故,隨心所樂,得三種報,生似業意。若人造作如是之業,得如是果——眼識緣色而生樂心。何以故?若作下業,於等色中見作下色,其人如是於一緣中見於下色。若作中業,則見中色,生中樂心。若作上業,則見無量種種妙色形相端嚴。如是一切聲香味觸亦復如是。目之所緣,欲界天中一切諸地皆亦如是,若不如是,三種之報則不成就。當知如是三種之業,得是妙色端正莊嚴、天女殊勝。此諸天眾於一切意樂園林之中遊戲受樂,貪著色聲香味觸等,不知厭足。

「比丘觀已,而說頌曰:

劫盡日焰,大海乾竭,億百千劫,貪愛不滅。
諸水雨等,海尚可滿;貪欲之海,愛色無厭。
憶念諸樂,欲不可滿,若離憂愛,欲則止足。
樂從欲生,智者不樂,離欲之樂,樂中最勝。
雜愛之樂,如雜毒水;若離愛欲,如水乳合。
欲燒癡人,盲冥無覺,如摩羅耶,山蟲食木。
愛欲憶念,念不可數,念無厭足,死王所縛。
不為欲使,不住愛境,是人樂器,如來所說。
如夢所見,乾闥婆城,虛妄不堅。諸欲虛誑,
如幻水沫、甄婆迦果。欲為衰惱,如火害人,
若知欲過,不貪醉果,能見實諦,永離愛惱。
諸欲如毒,未得思念,得之自惱。眾惡熾然,
欲無厭足,退失天樂,墮於地獄,由欲所誑。
欲如水波、如電如燈,女欲如毒,如魚洄漩。
思惟增長,如火益薪,初後不安,智者所棄。
若有習近,展轉增長,觸如火焰,欲受苦報。
知此欲過,智人厭捨,離欲之人,得涅槃樂。
無數千萬,那由他天,習欲墮落,受地獄苦。
欲火刀毒,求樂應捨,常應捨欲,地獄之因。
未見有人,不為欲使,無有習欲,不受苦惱。
是故捨欲,莫生心念,一切諸欲,如火熾然。

「如是比丘觀諸天子為欲所使,說偈呵責。放逸諸天復詣一切意樂園林作眾伎樂,與諸天女種種莊嚴,入彼林中歌樂音聲,歡娛受樂。無量河池莊嚴園林,處處皆見種種妙色,如是眼根受於色欲。又隨憶念聞眾妙音、種種愛聲,鼻聞種種上妙愛香,舌得種種殊異之味,隨心所念皆悉得之。隨心所念,得種種觸,身心悅樂,隨意所念,樂法成就。如是天眾為愛所覆,放逸遊戲,如心所念,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受安樂,常愛華鬘塗香末香,大富饒財,直心善心,一切眾生之所樂見,信受其言,眾人所愛,妻子具足,善行禮義不失儀式,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奪,王所供養,生大種姓。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十八地名雜莊嚴。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以聞慧見:持戒人不殺不盜,亦教他人令住善道。云何不殺不惱眾生?自不殺害,不教他殺,亦不隨喜;亦不親友殺生之人,乃至不與語言交接;不聽他人不淨之語,不同路行。復有不殺:有諸眾生或以歌音或琴樂音、箜篌簫笛誑諸禽獸,令墮網陷。此持戒人不作如是方便殺害,亦教他人令行不殺,見他作者,贖令得脫,心不念殺,是名不殺。云何不盜?或有眾生虛妄誑詐,商賈求財行於非法,種種偷盜。云何誑詐?或以碎沙雜餘財物,稱而賣之。見其為非,勸令不作,方便教言:『莫以妻子、自身財物、惡友因緣而作偷盜。若行偷盜,命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偷盜果報,受大苦惱。』如是自不作惡,亦勸他人令離惡法。因緣既至,能捨不取,如是之人自利利人。云何布施?或入大海、過大曠野以求財物,或從他人傭力求財,布施貧窮苦惱之人,心生敬重、諸根悅豫而施與之。或以此物施二禪人,或施貧者,是名布施。云何不殺?若諸獵師羅網捕鳥,若人捕魚,其人見之,以物贖命,還令得脫。思惟歡喜,諸根悅豫,亦教他人令贖生命,心生隨喜:『我為善業,恒願修習。』亦令他人修行善業。如是善業——不殺不盜——自利利他。如是二種持戒利益自利利他,命終生於三十三天,種種廁填莊嚴之殿而於中生。

「善業之人生此天已,種種摩尼光明晃曜,廁填莊嚴。其身光明,種種色衣、種種天女,種種衣服莊嚴其身。住在其後,初生天子作如是念:『我以何業而生此處?』自念前生修善業故,來生此天,即自歎曰:『奇哉!善業我修行故,來生此處。』如是天子既思惟已,以善業故,初聞樂音,天女歌音遍一切處山峯宮殿,美音充滿,禽獸率舞。聞此歌音百倍受樂。初聞此音,心生樂著,是名第一生欲因緣。既著聲已,心復生念,欲是眾色,即時迴顧見諸天女無量色相不可譬喻,具足莊嚴。『是誰天女?誰之所攝?』心既念已,欲心即生。

「是時,天女而說頌曰:

種種欲因緣,我最為第一,
我今奉天子,遊戲種種樂。

「爾時,天子既聞歌音,又見美色,即時迴身至天女邊,欲受觸樂,是名第二生欲因緣。復有第三生欲因緣,心使諸根貪於境界,心緣自在。天子欲心觸諸天女,天女以身亦觸天子,是名第三生欲因緣。復有第四生欲因緣:無量無等香熏之氣不可譬喻,天子觀之從何所來?即知此香從天女生。便以欲心抱持天女,嗅無等香,是名第四生欲因緣。於四境界,心愛染樂。時諸天女以種種飲食須陀之味供養天子,是名第五生欲因緣。如是不可譬喻生欲因緣、五欲境界,初著天樂。

「如是天子受天樂報,初生之時憶念宿命,以著欲樂,皆悉忘失。復以欲心往詣天女,天女亦來向天子所,歌舞戲笑互相娛樂至天子所,調戲愛語歡娛受樂。復往向於園林華池,天女身著種種莊嚴,復與天子往一切觀意樂園林、一切見林,一切地天遊戲之處。其林諸樹意念具足,無量莊嚴。金樹銀葉,赤寶為枝,頗梨為果,色香味具,有如是等無量諸樹莊嚴園林。復有異林以為莊嚴,毘琉璃樹,真金為枝,赤寶為葉,白銀為果,硨磲莊嚴。復有異樹於一肘量,一寶莊嚴,所謂金銀赤寶、毘琉璃寶、硨磲莊嚴。復有樹枝一肘之量,一寶所成,華果具足,天華莊嚴。其華種種色香具足,其香周遍滿六由旬,種種色蜂飲諸華汁。是一切見意樂之林,如是諸樹以為莊嚴,種種白業受斯果報。復以蓮華而為莊嚴,毘琉璃莖,真金為葉,赤寶為鬚,青因陀蜂以為莊嚴,其音美妙,天眾聞之生大歡喜。其林復有行列莊嚴,種種色林以為行列——青黃朱紫,如閻浮提觀於電光。其林如是行列莊嚴,河津華池莊嚴林園。如是功德具足之林,天子見之,心大歡喜,與諸天女至彼林中。餘天見之,知初生天子欲來我所,皆起往迎,互相慰問,美言稱讚,娛樂受樂妓樂之音,遊戲種種蓮華林中,久於一切見林受五欲樂。復捨此林,往詣樂行遊戲之處,其遊戲處種種欄楯以為圍遶,長流美飲、七寶宮殿行列如林,真金為地,種種眾鳥出妙音聲,舞戲自娛。河池流水其音美妙,飲食河流色香味具,天子遊中受五欲樂,遊戲自娛。與諸天女種種莊嚴,受天善業,經於久時,以放逸故而不覺知。

「如是天子受五欲樂,業盡還退,放逸覆心,不觀退沒,愛心所迷,欲火焚燒,心著欲樂而不覺知。若衰相現,怖畏成就,見無常變,決定必退,爾乃心覺。如是天子樂著放逸,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受第一樂,財寶具足,端直不諂,生於中國,識邪正行,知法非法,一切善人順法之處、知報恩處而於中生,為一切人之所樂見,一切長幼皆生愛敬,常無病惱,端正第一,大力無畏,安慰一切,妻子具足,所有財物,王賊水火不能侵奪。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十九地名曰如意。眾生何業生於此地?彼以聞慧見:有眾生以正見心信業果報,堅住正見,其心質直不惱眾生,孝養父母,順法修行而不懈怠,恭敬三寶佛法眾僧,不殺不盜,不教他作亦不隨喜,見他作者,勸令不作。為諸眾生說於業果,令住善道,不殺不盜。若有眾生不持戒者,教令住戒,若人持戒,教令堅住。如是之人自利利他,命終之後生於善道三十三天。云何不殺生?若是眾生知他眾生,乃至蟣子蚊蟻之類,不故斷命,是名不殺。有諸眾生殺害瞿陀鼠????兔等,安置罝羅罟網機陷,勸令不作。復有異人以惡方便作諸羂弶,張設羅網捕獵鳥獸,種種殺具網漉眾生令其斷命;是持戒人勸令放捨,是名不殺。令他眾生安住善道。云何不盜?乃至草葉不起盜心。見他偷盜,勸令不作。復有眾生行於非法:若於佛塔、若於精舍,以諸音樂供養佛塔,復有異人亦在其中歌舞自娛,或與女人歌舞戲笑而生歡喜。或於僧寺,若客作伎人,或鼓眾伎樂供養佛塔以自活命,作諸音樂,不令此人為他作樂,是名不偷盜。復有偷盜:或於婬女初許多直,後酬少價,是名偷盜。復有偷盜:若有酤酒,屠兒販賣,市買決價,不酬本直,是名偷盜。如是殺生偷盜,持戒之人悉捨不為,見作不喜,心亦不念。云何布施?貧窮少財能捨財物施三禪人,自忍飢苦,施與他人,慈悲心施如愛己子。云何持戒不殺眾生?若治屏廁殺害眾生,教令不作,施其水漿,還置穢處,令不害命,是名不殺。善業之人作此善業,命終生於三十三天。

「善業之人生彼天上受五欲樂,天伎樂音、種種天女以為圍遶,受無比樂。今為此天說少分喻,如金輪王所受之樂比於天樂,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所受天身無有骨肉亦無垢污,不生嫉妬,其目不眴,衣無塵垢、無有煙霧,亦無大小便利之患。其身光明,轉輪聖王都無此事。於己妻子,不偏攝受,離於嫉妬,飲食自在,無有睡眠亦無疲極,轉輪聖王都無此事。以是因緣,轉輪王樂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故以人中說少分喻,如是次第受五欲樂。

「有一園林,名迦毘羅,長十由旬,廣五由旬,一切皆以金鳥莊嚴。無量眾鳥遍身眾寶,以為莊嚴,妙花光明莊嚴園林,七寶為樹。林有眾鳥光明殊勝,如人著於種種莊嚴轉增勝妙,種種色鳥莊嚴天樹亦復如是。復有天子於此林中,以種種華遊戲娛樂。其華皆以毘琉璃寶以為莖葉及以華鬚,赤蓮華寶以為華臺,其花香氣滿十由旬,勝一切華,天聞此香十倍增樂。復與天女於迦毘羅向飲食河,隨念即至。高大之殿種種欄楯,樓閣門戶種種寶鈴、種種寶鬘、真珠羅網以覆其上,種種寶幢懸眾寶幡,金銀頗梨赤寶莊嚴。種種諸柱,或有鵝鳥或有鳩鴿、或命命鳥或有鴻鴈以為莊嚴,有如是等種種眾鳥莊嚴其殿。天眾昇殿,以善業故,與諸天女向迦毘羅大林詣飲食處,到已即下,食天甘饌。食訖遊戲,於園林中種種樂音遊戲受樂,經於多時,心著樂故,不覺長遠。復往詣於一切見林,昇於高峯欲見眾林,共餘天眾還昇化殿。種種歌舞、種種戲笑互相娛樂,同心受樂。既至一切見林住於峯上,見須彌山王一面,多有園林以為莊嚴,其花光色如融金聚,光明騰焰。種種河泉流池濟處,美飲之河、種種食河,無量天女種種莊嚴以為圍遶。其須彌山持諸世間,處於六萬眾山之中,六萬眾山以為圍遶,高峻廣大,天、龍、夜叉、阿修羅、甄那羅之所住處,善業諸天之所依止,種種善業果報所得。四寶成就一一住處,種種眾色以為莊嚴,皆悉見之,互相歡娛,欲心放逸,種種美言共相調戲,上中下身遊戲行食。既見此已,而作是念:『非我獨受五欲之樂,亦復多有其餘諸天與諸天女遊戲受樂。』如是見於種種色香如意之樹莊嚴園林。

「爾時,諸天復見餘地:一名高聚;二名大高聚。種種河流以為莊嚴,若其日月行此山頂,觀彼二山,於此日中見百千身,如羅睺阿脩羅手障日光,如前所說。爾時,天子復於空中徘徊旋轉觀於山王,與諸天女娛樂受樂,歌頌音聲住於宮殿,山王園林皆悉見之。還於自地,既至本宮,於園林中歌舞戲笑受種種樂,五欲自娛欲樂覆心,不覺長遠。復往詣於娑羅摩山,其山縱廣有五由旬,高十由旬,或乘宮殿或乘飛鳥而昇此山。種種寶柱以為莊嚴,種種河池七寶莊嚴,如意寶樹光焰騰赫,種種妓樂歡喜相娛,受自業果。以放逸故,經於多時,而不覺知,為樂所迷,不知厭足。復往詣於優鉢羅林,於此林中百千眾蜂以為圍遶,入於林中共食美飲,歌舞受樂而無厭足。復往詣於遊戲之處,名曰無垢,百百千千眾樂音聲共相娛樂而不厭足。諸天放逸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顏色光澤主上貴重,第一富樂,聰慧明了。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二十地名微細行。眾生何業生於彼天?彼以聞慧見:此眾生修行善法,自利利人,不誑眾生、不惱眾生,質直修行而行善業得樂果報,作清涼業得清涼報,善業樂報,一切眾生之所供養,眾人所愛,現在未來安樂利益。若捨此身至未來世,所作善業猶如父母,為如實故,受無量樂。不殺不盜亦教他人令行不殺、不行偷盜。若復有人殺生偷盜,不共同止亦不親近、不共遊戲、不與同事,如是破戒行惡之人不與同住。親近持戒、行善之人,同其事業,遊戲受樂,互共思惟法以非法。此善業人自不作惡亦教他人令不作惡,如是之人遍修善業,令破戒者住於善道,示人正法令入正道,種於善業。其人心淨猶如鍊金,行於善業,現在未來安隱快樂。是名不殺。復有不殺:有諸眾生以邪見故,殺諸蛇蠍、百足蚊虻、蜥蜴之類,殺如是等,熏諸果樹,欲令園林華果繁茂。持戒之人則不如是,以護生命,種種果食疑有蟲者,終不故食。若水酪漿種種諸飲,不諦觀視,終不飲之。經宿之水,若不細觀,恐生細蟲,若不漉治,不飲不用。是名微細持不殺戒。云何不盜、不恣?復有幾種?若人思惟欲令種種稻穀麻麥、種種黍豆,我獨成就;令世間人五穀不登,獨我成熟。常作如是不善思惟,復於異時眾生薄福,田稼不收,如是惡人見世飢饉,心生歡喜:『如我所念。』於市肆賣,曲心巧偽,量諸穀麥誑惑於人,究竟成業。若心思惟,名為思業;若作誑時,名為誑業;作誑業已,名究竟業。如是眾過,捨離不作。持戒之人雖復貧窮,不為非法誑惑他人,見他作者,心不隨喜。若飢饉世,治生求利,如法販賣,不誑眾生,是名不盜。如是善人云何布施?善心善行,自利利他,自身貧窮勤苦得財,若從他人常乞財物,得已布施貧窮疾病、困乏之人。若學三禪、得三禪人從他求索,勤苦得已而行布施。是人布施三業成就:若心思惟,欲行布施,是名決定;若布施時,名之為業;若行施已,心復思惟,是名究竟。

「如是之人造作一千二百善業,命終之後生於善道微細地處。行善業人生彼天已,以作微細業因緣故,所得天身,隨其所念,巨細隨心。其地園林七寶為樹,第一清淨,自業成就。其七寶林長二十由旬,廣十由旬,河泉流水、園林具足,見者愛樂,清淨無垢猶如明鏡。其樹枝葉清淨無垢如融金色,金銀琉璃及餘種種雜色之樹以為園林。天子入林,於諸寶樹枝葉之中,皆悉自見身之色像。如一樹中自見其身,百千樹中自見其身亦復如是,一一天子身之色相,悉現眾樹。以善業故,得相似果。其樹復有奇特之事,隨其造作上中下業生此天中,隨其本作上中下業悉現樹中,根莖枝葉皆悉覩見。時天帝釋與諸天女華鬘莊嚴,其殿光明晃曜大明,勝於和合百日竝照。微細行天遙見帝釋,皆往出迎,到已恭敬頂禮帝釋,隨天帝釋還入林中受五欲樂。釋迦天王亦以美言慰問諸天:『行大善業!』其林眾鳥出美妙音,真金為樹莊嚴園林。

「是時天王觀業報已,而說頌曰:

善業得此果,種種業林證,
雖無有言說,知以善業報。
種種諸果報,處處受生死,
或善或不善,故得如是報。
若人修善業,當得生天中;
若作不善業,墮於三惡道。
樂行善不善,著欲癡所迷,
不知當退沒,決定受死苦。
今此善業報,以樹相而知,
於欲不厭離,心為樂所迷。
欲味放逸人,心常求境界,
常為愛所惱,亦為愛所縛。
欲共女人生,女人為甚惡,
能生於熱惱,如火害眾生。
如是欲熱惱,過於大猛火,
女色大熱惱,焚燒眾生心。
女人壞世間,令善皆盡滅,
是地獄因緣,大仙如是說。
口善說美言,其心如毒害,
誑詐無暫停,女人心無實。
須臾起愛心,須臾心不愛,
其心不暫停,如電不久住。
巧智虛誑人,心貪則親近,
常思樂他人,懷慢情恣態。
天人毘舍遮、羅剎龍夜叉,
皆為女色縛,女人如惡毒。
不念於恩惠,非種姓伎術,
女人性如風,其心不停息。
若見大財富,心則生愛樂,
又見衰禍至,厭之而捨棄。
若有人親近,則生愛樂心,
見其憂惱至,須臾即捨離。
如蜂樂遊華,見萎速捨棄,
女人亦如是,不悅則捨離。
惡心無慈惠,躁擾心不定,
為破愚癡人,女人出於世。
天中大繫縛,無過於女色,
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
若心貪女色,是欲最尤甚,
女色欲燒心,後受大苦惱。
現在所作業,貪欲自迷心,
癡心不能覺,女欲之所迷。
丈夫既信已,為無量愛縛,
忽然便捨離,猶如蛇脫皮。
如是女人性,諸方便供養,
種種而守護,猶不可從心。
女人性如是,其心無誠實,
虛誑多姦偽,智者所不信。

「時諸天子聞天帝釋說是法已,心生厭離而說頌曰:

如是如是能天王,所說如實誠不虛,
我無智慧不覺知,為天女網自縛心。

「時天帝釋聞此偈已,即往詣於鳥音聲林,無量宮殿以為莊嚴,蓮華浴池莊嚴林樹,金色山峯如融金聚,種種伎樂歌頌妙音,多有種種天女眷屬。帝釋天王入此林中欲受天樂,諸根境界受五欲樂。復往詣於乾陀聚山須彌之峯,七寶莊嚴,其河流注端嚴奇特。如真珠瓔珞莊嚴山峯,真珠為沙以布河底,於河兩岸多有眾鳥出妙音聲,見此河者,皆生愛樂。釋迦天王與諸天女及諸天眾,種種莊嚴,遊戲受樂於此山峯。既受樂已,復與天子及諸天女復往詣於周羅宮殿遊戲之處,既至此處,餘地諸天聞天主至,亦皆來集。其峯宮殿居須彌頂,高廣嚴淨,夜摩天光照觸其頂,如須彌色映四天下,夜摩天光照此山頂亦復如是。得夜摩天光明照故,於餘宮殿,千倍殊勝。爾時,天主釋迦提婆於此宮殿既遊戲已,與諸天子及諸天女還善法堂。此微細行天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常受安樂,或為國王或為大臣,第一螺髮,其心審諦,人所諮奉,不好多言,衣服鮮潔淨無垢污,妻妾貞潔,心不邪曲,好行布施,端直不諂,兄弟宗親之所愛敬,恭敬師長,愛樂賓客,樂行布施,持戒自守,性愛香鬘,遠惡知識,生於大姓,端正殊妙種種莊嚴。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二十一地名歌音喜樂。眾生何業生於此地?彼以聞慧見:有眾生善心善業、善身口意,行於善業,自利利他,饒益眾生,心有慈悲,信於業果,正見正業,持二種戒,心不散亂,不失威儀,不親惡友,孝養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三種善業遍行究竟,持二種戒——不殺不盜。云何不殺?若稻穀黍麥生微細蟲,不擣不磨,知其有蟲,護此蟲命,不轉與人。復有不殺生:若牛馬駝驢擔負,脊壞瘡中生蟲,若以漿水洗此瘡時,不以草藥斷此蟲命,以鳥毛羽洗拭取蟲置餘臭爛敗肉之中,令全其命。護此驢牛恐害其命,復護蟲命,乃至蟻子亦不故殺。若晝若夜不行放逸,心不念殺,有眾生想,若蟣若蟻亦不故殺。是名不殺。云何不盜?幾種不盜?若有眾生見蛇食蟲、蝦蟇食蟲、黃鼬食蟲,若狗野干取諸眾生欲自食之。其人若見,以其所食而貿易之,令其得脫。如是之人護彼此命,是名不盜。自不偷盜亦不教人,勸諸眾生令住善道,未住戒者,教令住戒,已持戒者,令其增長,說業果報令其覺悟。是則名曰不殺不盜。復有順法行人利益眾生,見諸蜜蜂,知他欲殺,以物救贖令其得脫,施眾生命,是名施命。復有布施:若法行人貧窮乏短,若以一食施四禪人,若見惡人欲斷人命,以物贖命,令其得脫。施命、施法,諸施之中最為第一,是人行於二種之施,亦教他人令行二施,見作隨喜。如是持戒,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歌音喜樂之地。以善業化,得勝供養。其地園林以善業故,種種莊嚴。

『天所住處,無有一跡非善業化,無有一天不遊戲者,無有一天不受樂者,無有一天不退沒者。善業盡故,退時自知,猶不厭足,愛繩所縛,愛所欺誑。』帝釋天王說是語已,與諸天眾於園林中遊戲受樂,林樹華果種種具足。飲食之河眾味具足,與諸天眾至此河邊歡娛受樂。復與天女往詣摩多隣南遊戲之處,時天帝釋見其林樹,告諸天曰:『汝等見此遊戲處不?』諸天子言:『唯然,已見。』時天帝釋為諸天子說本事法:『如我昔於宿舊諸天聞如是說:過去有佛,號迦迦(居伽反)村陀如來,於此林中為天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善義善語,純備具足白淨之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滅故是事滅。」云何名有?以有欲故,則有過失。若無欲者,則無過失。天子當知!是為是事有故是事有。云何是事無故是事無?若無欲者,則無欲過,是為是事無故是事無。云何是事滅故是事滅?愛滅故欲滅,欲滅故欲過滅,是名是事滅故是事滅。天子當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若以逆觀愛之因緣、生欲之本,欲之因緣能生於欲。云何為欲?心求憶念,欲有所作,是名為欲。癡有所求,故名無明。以無明故,於境無厭,是名為愛。諸天子!不求知足,故名為欲。諸天子!是名是事有故是事有。云何是事無故是事無?所謂有愛,貪不知足;若愛滅者,無厭則滅,是為是事無故是事無。是名是事滅故是事滅。

『復次,天子!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謂和合作業。以有業故,則有業報;若無集業,則無業報。諸天子!是名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

『復次,天子!云何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謂先以憶念,眼緣於色而生於識。憶念為先,是名是事有故是事有。云何是事無故是事無?若無色則無眼,無眼則無憶念,無色、無眼、無憶念故眼識亦無。如是,天子!是名是事無故是事無。

『復次,天子!云何是事有故是事有?譬如陶師,輪繩泥水眾法和合,而有瓶生。諸天子!是事有故是事有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云何是事無故是事無?譬如陶師,輪繩泥水若不和合,則亦無瓶。是為是事無故是事無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云何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謂和合必有別離,是為是事有故是事有。云何是事無故是事無?若無和合則無別離。如是,天子!是為是事無故是事無。

『復次,天子!云何是事有故是事有?以有生故則便有死。若無生者則無有死。如是,天子!是名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天無老故,為天說法不言老支,但言有死)。

『復次,天子!云何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謂有欲故,決定被燒,譬如有火則必有燒。如是,天子!是名是事有故是事有。云何是事無故是事無?所謂厭離欲故,欲不能燒,猶如無火則不能燒。如是,天子!是名是事無故是事無。

『復次,天子!云何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謂有父母精血,有業、有藏、有中陰身,猶如香氣故有身生。如是,天子!是為是事有故是事有。云何是事無故是事無?若無父母則無精血,無決定業、無藏、無中陰則無身生。如是,天子!是為是事無故是事無。

『復次,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謂有彼岸故,則有此岸。若無彼岸,則無此岸。如是,天子!是為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互共有生各各因緣。一切有為法從因緣生。因緣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死亦如是。天子當知!如是十二因緣,彼佛世尊於此宮殿,人中之數五千歲中,於此宮殿演說此法。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如恒河沙等三世如來、應、等正覺同說此法,為正法身。彼佛世尊說此法時,七億諸天盡諸有漏,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還閻浮提,以大悲心為人說法。所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時諸眾生無量無邊,遠離塵垢,於諸法中漏盡解脫。如是世尊、天人之師,為諸天人演說斯法。』如是帝釋為諸天眾廣說法已,往詣摩多隣那天宮,到其宮已,見種種鳥,七寶翅羽以為莊嚴。眾蓮華池,其諸池中七寶蓮華,其蓮華色種種寶色,種種眾蜂以為莊嚴,如日初出,其華光明莊嚴寶殿。於其宮側毘琉璃樹,以樹光明互相映發,令此天宮出青光明。其琉璃樹真金為葉,以此樹葉相映發故,出黃赤光。復有大光以為莊嚴,宮室園林以種種寶以為莊嚴。種種寶宮,種種七寶園林華樹以為莊嚴,甚可愛樂。帝釋見之,發希有心。於其殿中有大華池,七寶成就,其水黃色如融金聚,殊妙莊嚴。種種眾寶莊嚴廁填,種種色鳥以為莊嚴。一切天眾種種伎樂,歌舞戲笑共相娛樂,往詣大池,其池名曰一切最勝。

「池中諸鳥見諸天子心意蕩逸,即為天子而說頌曰:

譬如靈鷲鳥,不住蓮花中,
如是寂靜處,惡人不應住。
如是寂靜林,云何行放逸!
顛倒不順法,如日出冷光,
若得離愛樂,解脫離眾苦,
若離此二法,天樂非為樂。
修禪離放逸,解脫於欲網,
解脫乃名樂,非汝愛所誑。
世尊先住此,及諸修行者,
汝為欲所牽,不應住此林。
此殿受天樂,無常不久住,
若離於愛欲,是為第一樂。
先住此林者,皆入第一處,
若得第一處,能斷一切苦。
貪心好美食,為貪心所誑,
此寂靜林中,斯人不應住。
若修寂靜心,樂清淨應住,
心行於欲境,不住寂靜林。
若有心寂靜,應住於林中,
為欲心所亂,不應住此林。
怖畏五因緣,愛所不能燒,
清淨離愛人,終不墮惡道。
有生必有死,強者病所侵,
富樂有衰惱,少壯老所壞;
恩愛必有離,和合不久停,
諸法皆如是,正覺之所說。
若人於三界,其心不迷者,
是人得寂靜,應住寂林中。
常為欲諂曲,憶念懷怖畏,
是人則不得,林中寂靜樂。
若人心清淨,依林修寂靜,
其人林中樂,非是行欲人。
林中修淨心,入聚心不動,
是故住林中,不應住城邑。
若人入城邑,為欲心所亂,
諂曲不清淨,至林還寂靜。
是故林樹間,第一最寂滅,
行者所應住,能離於欲心。
諸根心寂靜,行者心安樂,
千帝釋之樂,不及此人心。
若得禪定樂,一切白淨法,
夜摩諸天中,不及此樂分。
樂從欲所生,常與眾苦合,
若斷煩惱樂,永無有破壞。
無始生死中,煩惱怨結心,
若斷此怨結,欲樂無能及。
從欲生樂者,不淨苦果報,
若得解脫樂,是樂無與等。
依止離欲行,行者第一道,
從愛生欲樂,不能至正道。
初愛生味者,得報如火毒,
從欲所生樂,常在於地獄。
初愛生善味,中愛亦如是,
後寂靜清淨,能至安樂處。
若行初中善,莊嚴如慈母,
云何捨正念,戲欲樂境界?
欲洄澓所轉,中後常苦惱,
云何愚癡人,於欲生愛樂?
如妙色毒花,如觸猛火焰,
欲樂亦如是,後受大苦惱。
如火益眾薪,其焰不可滅,
自他俱能燒,欲樂亦如是。
如飛蛾投火,不見燒害苦,
欲樂亦如是,癡人不覺知。
若人著欲樂,常為欲所燒,
如蛾投燈火,欲火過於此。
是故捨欲害,常樂修智慧,
莫行於放逸,放逸墮惡道。
一切愛欲樂,為放逸所誑,
受樂報既盡,後墮地獄苦。
其人善業盡,為欲之所誑,
從天至地獄,欲癡所誑故。
從生乃至終,常修正思惟,
心念於戒法,是人得寂滅。
諂曲邪憶念,三毒生味著,
放逸水甚深,女欲為水衣。
歌樂動其心,愛水衝磐石,
境界蛇所覆,心波駛流注。
愛河大瀑惡,流注龍境界,
癡人入此河,為天欲所沒。
可畏如瀑河,癡人不覺沒,
猶如癡蜜蜂,飲於毒樹花。
如是欲毒害,癡人樂貪著,
蜂飲毒存亡,愛欲無不沒。
三毒水中生,放逸風所吹,
愛火燒天眾,而猶不覺知。
毒生於天中,放逸為稠林,
癡人所遊戲,以愛自誑心。
放逸生諸欲,攀緣不暫停,
是欲如夢幻,智者所不信。
諸欲雖如夢,夢非地獄因,
是故捨諸欲,常修清淨業。
善行為最勝,非為不善業,
如是善業繫,則得於勝處。
諸天著欲樂,不得寂靜處,
智人至寂靜,以不放逸故。

「爾時,天鳥為於放逸諸天子等說是偈已,時釋迦天王於此林中,復詣異處。到彼林已,其林一切善業莊嚴種種功德,學無學人所住之處,大仙世尊迦迦村陀如來住處。時天帝釋與無量天眾作天伎樂,共入林中,見此林樹。既入林中,諸天威德悉皆殊勝,如須彌山處於六萬金山之中,釋迦天主在諸天中亦復如是。三十三天諸園林中,此林光明最勝殊特。時天帝釋與諸天眾恭敬圍遶,詣閻浮林。其閻浮林一切金樹以為莊嚴,釋迦天王至此林中,告諸天曰:『汝等天眾見此一切殊勝林不?無量華池園林具足。』天眾白言:『唯然,已見。』帝釋告言:『此林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我今覩之,生希有心。今覩此林,如見迦迦村陀如來無等色身,一切智慧大悲如來之所住處。於此住處,無量天眾以聞法故,從樂得樂。此佛、如來、無上丈夫,已入涅槃,遺果猶存。』爾時,帝釋復往詣於俱吒迦殿林。迦迦村陀如來,往昔亦曾入此林中。帝釋天王入此林中,見百千萬殿圍遶此殿,七寶莊嚴,謂青寶王、金剛硨磲、毘琉璃寶,種種眾寶間錯莊嚴,種種幢幡以為嚴飾。諸殿之中,如來所坐殊勝之殿,光明晃曜。猶如初夏秋天之時,無諸雲翳,於眾星中日月最勝,如來所坐宮殿殊勝亦復如是。其明照曜,唯除帝釋,一切天眾不能久視是殿威德。譬如閻浮提中盛夏之日,一切世人無能久觀,如來之殿亦復如是。釋迦天王告諸天曰:『汝等見是殿威德不?』諸天白言:『唯然,天王!我已見之。』帝釋告曰:『此殿往昔迦迦村陀如來、等正覺、調御丈夫、無上大師,與百千沙門皆離疑網,見四真諦,得二解脫,具六神通、四如意足,昇此大殿,以利安樂諸天人故。於夏四月,此處安居,為三十三天演說正法。所謂:「此是色、此色集、此色滅、此色滅道證,受想行識和合聚集,觀過捨出亦復如是。」天子當知!彼佛如來,如是次第為諸天眾——放逸憍慢、不覺退沒無常之苦但著欲樂、不知自相平等之相——說如是法利益眾生。

『爾時,如來復為放逸諸天子等說微妙法,以偈訶責:

放逸生死本,諸天所住處,
放逸毒所醉,沒在於諸有。
若有離放逸,永脫三界海,
放逸癡為本,盲冥無所覺。
光明起有本,從於火日生,
因癡生放逸,大仙如是說。
放逸火熾然,由心之所起,
誑惑愚癡人,至諸地獄道。
天人行放逸,女色之所使,
和合相娛樂,不知愛別苦。
臨命欲終時,現前受大苦,
婇女亦隨盡,諸樂皆磨滅。
和合必有離,一切樂皆盡;
壯少當衰變,一切業皆盡。
一切諸眾生,善惡業所繫,
如伎人遊戲,去來各差別。
業伎之所繫,流轉於生死,
無常業流動,智者不應信。
放逸如毒害,應方便捨離,
若離於放逸,永渡三界海。

『爾時,迦迦村陀如來調伏九那由他放逸諸天,令離放逸,分別解說,利益諸天,與諸比丘及諸大眾詣閻浮提。』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說是語已,往詣殿所,昇於寶殿。俱吒迦殿無量眾寶以為莊嚴,其諸珍寶,一切天眾先未曾見,諸天見之,皆生歡喜發希有心。帝釋見已,告諸天眾:『汝等見此殊勝殿不?未曾有此勝妙莊嚴。』時諸天眾白天王言:『唯然,已見。』帝釋告言:『此寶宮殿乃是夜摩天王之所奉獻,以淨信心施於迦迦村陀世尊。此殿光明不可得見,如是彼天光明殊勝。何以故?先世天子不行放逸,如汝等故。』時諸天眾自知劣弱,捨憍慢心。一切天眾皆以頭面禮如來殿,皆發歡喜,顏色悅樂心生厭離。自知其業減劣尠少,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有發緣覺菩提心者,有發聲聞菩提心者,有於佛所得不壞信,一切天眾皆生淨信,合掌恭敬住在一面。時天帝釋入俱吒殿,至於如來師子之座演說法處。迦迦村陀如來所臥敷具,金剛為床,種種具足。時天帝釋以清淨心,舉身投地禮師子座,心自念言:『此是如來所坐之處。』以敬重心念如來故,從地而起,見書殿壁有偈句頌。其文頌曰:

若人投崖巖,或有不失命。
墮放逸地者,無有不受苦。
若人行放逸,一切有所作,
如是於晝夜,終無有樂報。
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樂法,
放逸能破壞,是故應捨離。
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句;
不放逸最勝,當為諸天主。
放逸生死本,謹慎是勝道,
是故捨放逸,常得受天樂。
若人欲求樂,若怖畏諸苦,
應捨放逸行,放逸如火毒。
放逸睡覆人,放逸癡毒害,
作諸不善業,放逸墜坑陷。
不放逸最勝,放逸為不善;
不放逸得樂,放逸常受苦。
總說此偈句,為苦樂根本,
既知此功德,善修自利益。

「爾時,帝釋讀誦此偈,增長恭敬,以清淨心復以頭面禮師子座,久於此處讚不放逸、毀呰放逸,還出此殿向諸天眾。時諸天眾見天王帝釋皆生恭敬,至帝釋所。時天帝釋以向偈頌,為諸天眾具足演說,告諸天曰:『如是偈句,為欲利益安樂一切諸天子故,書之殿壁。』一切天眾聞是說已,皆禮世尊,作如是言:『如來世尊世間之眼,為我等故說如是偈。』時諸天眾久不放逸,復以種種伎樂之音,與諸天眾往詣微細行天。微細行天聞是事已,與諸天女種種伎樂,出妙音聲來詣此林,欲與此林諸天子等共相娛樂。微細行天既至此林,此林諸天還失正念,入於放逸,種種伎樂歌舞戲笑,向微細行諸天大眾。既相見已,皆生歡喜,於園林中寶樹、寶枝彌覆園林,互相娛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閉於三惡道門,還生人中安樂國土,園林流池皆悉具足,常行善業,大富饒財,或為國王或為大臣,為一切人之所愛敬,常樂布施,護持禁戒,樂作善業。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有地處第二十二,名威德輪。眾生何業生於彼天?彼以聞慧見:諸眾生修行善法常不放逸,以利益心利益眾生,信於業果,近善知識,不殺生、不偷盜。若尸賒婆樹、若菴羅樹、若棗、若榛種種林樹,於此樹上有諸鳥巢,巢中有子。若鳥、若蛇取諸鳥子,其人見之,以慈悲心利益眾生,救令得脫。云何不盜?於他林樹乃至不取一枝一葉,亦不教他。若行道路見地遺果,不取不盜,見人取者勸令捨離。云何行善而修布施?於降雨時以食施僧,若飢饉世、若疾病人以食施之。自持禁戒,令他住戒,見住戒者教他隨喜,為他眾生說業果報。念佛法僧而行布施,若施父母、若優婆塞,或無禁戒病患之人,以飲食湯藥所須之具施此諸人,亦教他人,說業果報。不近惡友,不與同住,不共言說。常能善攝身口意業,自利利他。是人命終生於善道三十三天威德輪地。生此天已,以善業故,其身光明如月盛滿。其地莊嚴甚可愛樂,七寶園林充滿其地。種種流泉,諸蓮華池種種蓮華,毘琉璃莖,黃金為葉遍覆池水。種種金石以為崖岸。旋轉洄澓猶如舞戲,種種眾鳥出妙音聲令心悅豫。真金山峯、毘琉璃峯莊嚴其地。鵝鴨鴛鴦出眾妙音,天子天女歡喜遊戲遶蓮華池。其河流注出妙音聲,復有眾寶蓮華之林,種種光明、種種眾蜂以為莊嚴。天子天女觀蓮華池,以種種寶莊嚴其身。光明輪天,久時受樂。復往詣於彌難多林遊戲受樂,種種樂音互相娛樂。至彼林中有蓮華林,名箜篌遊戲,其蓮華林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上味色香美味之飲充滿其中,諸天飲之,歌舞戲笑共相娛樂。

「時有天鳥名曰正行,見諸天子行於放逸而說頌曰:

無恥無慚愧,懈怠惡知識,
是地獄種子,智者所捨離。
無恥無慚愧,常作不善行,
如人墜高巖,後時乃自覺。
貪癡無誠信,其心無怖畏,
為嫉妬所迷,不得生天中。
飲酒虛妄語,心堅著貪欲,
不信業果報,是地獄因緣。
守護心過惡,瞋恚之惡業,
眾生惡業故,墮於三惡道。
心勇造惡業,常為欲所使,
常行於妄語,其人無樂報。
若人毀犯戒,如偽寶雲母,
其人惡業故,墮於三惡道。
若人住惡心,其闇無有邊,
若人歸三寶,如夜大光明。
愚夫行放逸,如醉癡自欺,
二放逸所惑,輪轉於地獄。
一切諸世間,有出必歸滅,
如生則有死,畢竟不相離。
放逸自圍遶,境界海增長,
愛鎖之所縛,遊戲於天中。
諸天初生時,樂生念念滅,
放逸自覆心,不知無常轉。
放逸自迷惑,常樂於境界,
因欲無厭足,常受諸苦惱。
無有念念時,須臾不自在,
是愛使眾生,受於天中樂。
愛地甚暴惡,無量雜覺觀,
遊戲於愛地,為欲之所使。
譬如地獄火,焚燒諸罪人,
愛火亦如是,焚燒一切天。
飢渴火熾然,焚燒諸餓鬼,
畜生相殘害,人中追求苦。
愛火周遍起,一切皆圍遶,
火燒常熾然,世間莫能覺。

「如是天鳥為諸放逸諸天子等說是偈已,若諸天子已於先世行善業者,聞此法音,少離放逸,不飲天酒,遠離色香味觸上妙五欲放逸之樂。復入園林伎樂自娛,隨心所念受種種樂。青毘琉璃硨磲寶峯,於園林中流泉河水、眾蓮華池以為莊嚴,種種色蜂遊集其中。其蓮華林,毘琉璃葉,頗梨為莖,多有眾蜂不可喻說,百千天女與諸天子遊戲受樂。以善業故,種種境界、天女愛河之所㵱沒,未曾覺悟。如是遊戲共相娛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生安樂處,大富饒財,其心廣大,樂修正法常愛智慧,愛樂沙門及婆羅門,壽命延長。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二十三地處名曰月行。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聞知見:若有眾生以清淨心修行善業,善修其心,造佛形像或為供養,洗佛形像令除塵垢,揩拭刷磨。或見金銀為如來像,見之歡喜,思惟愛仰福田功德,思心功德,自熏其心而行善業,心生喜悅,不殺不盜。云何不殺?如是之人乃至不念斷眾生命,亦不教他,見人作者不生隨喜,勸令不作,令住善道,自利利人。復有不殺:不生殺念,乃至床褥臥具有濕生蟲,不起心想欲害其命,於微細命乃至蟻子不起殺意,是名不殺生。云何不盜?如是善人修行善業不知厭足,於一切處不行偷盜,乃至草木泥土,自既不取亦不教他。設有大熱,不奪他蔭,不令他人住於日中,自受蔭處。自有勢力亦不奪他,不教他人,見他作者勸令不作,乃至蔭涼亦不偷盜,微細之事皆不偷盜。是名不盜。如是之人命終之後生於天中月行之地。生彼天已,以善業故,得樂果報。光明普照猶如和合十月並照,如是天眾身相光明,清淨無垢亦復如是。天子既生,一切天眾百倍轉勝,其身光明冷暖調適,一切餘天見之愛樂。其光勝於餘天之光,其光普照滿十由旬,勝餘一切珍寶之光,以善業故。如是天子無量眷屬以為圍遶,作眾伎樂,詣於園林遊戲之處,林名五樂,第一勝妙,於三十三天最為殊特。其樹威德,樹有善果、眾鳥勝慧、鉢頭摩伽華、華池流水,空中香風來吹寶鈴,出於無量微妙音聲。是時天子與諸天眾作眾伎樂,與諸天女種種莊嚴,詣五樂林種種伎樂遊戲受樂。天女歌頌五樂之音,受第一樂。以於福田作善業故,得此勝香,其香普熏滿五由旬。其果處空猶如眾星。其樹莊嚴,天中最勝,明如日光,其光不熱亦復無冷。其果色香眾味具足,其香勝於一切香氣,熏五由旬。如星處空,果中常流種種香飲,諸天飲之離於醉亂,種種香味隨心所念皆悉得之。受如是等功德之種。

「時有天鳥名教放逸,為於放逸諸天子等而說頌曰:

善業將盡,空過壽命,當速修法,
莫行放逸。少壯易過,命亦如是,
眾具將失,莫行放逸。天非常法,
非常具足,及時未壞,當修福德。
善業和合,心念守護,未見有處,
而無過患。若常亂心,行於非法,
是樂虛妄,去已不還。持戒貿樂,
生於天中,若不護戒,臨終悔恨。
故應持戒,守護莫犯,愚人離戒,
不能昇天。若於天中,受五欲樂,
持戒清淨,故得大果。諸天著欲,
放逸癡毒,不覺無常,壞其身命。
無量百千,那由他天,皆為放逸,
欲火所燒。一切眾生,放逸所盲,
後受衰惱,乃知其過。心常攀緣,
而無暫住,愚不覺知,後為大惡。
心樂欲境,不覺憂惱,衰禍既至,
乃生悔恨。結使煩惱,從憶念生,
心王結使,常行隨逐。隨心馳騁,
在在所住,常為惛醉,流三界海。
若知真諦,見世間法,無常苦空,
永離憂惱。為色所使,常求諸欲,
是人後生,永無天樂。此珊瑚林,
眾寶莊嚴,種種枝條,蓮華嚴飾。
種種流水,諸河莊嚴,業因所得,
遍於虛空。劫火既起,燒滅須彌,
況此天身,猶如水沫,生已復滅,
放逸自欺。

「爾時,諸天子若於先世集眾善業,聞此天鳥說法之音,則能解悟。『如鳥所說,必當無常。』少時憶念,離於放逸,復為境界色香味觸之所誑惑,悉忘法音猶如隔世,所應作業、不應作業皆悉忘失。現受欲樂,不觀未來,不念天鳥說法之音。現觀五欲遊戲受樂,不念地獄、餓鬼、畜生受大苦惱,不念天身甚為難得,不念無始苦惱輪轉地獄、餓鬼、畜生。諸苦堅䩕難可調伏,唯除天子第一勝心久習善根。

「復次,比丘觀此天鳥以何等業,說於清淨無垢如實之法,教於放逸諸天子等?彼聞知見:若有於人中時,作放逸行,若遊戲人、若大力士、若諸伎兒,身著袈裟遊戲歌舞,頌佛功德而得財物。既得財物,若衣若食布施沙門、婆羅門或自食用。以著袈裟因緣力故,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受飛鳥身,受第一樂,以彼業故。復次,諸天歌舞戲笑娛樂受樂,毘琉璃樹,黃金為葉,頗梨為枝,四周彌布。復有寶樹,種種珊瑚寶樹嚴飾,百千眾蜂以為莊嚴,黃金真珠以為樹枝。復有山峯,七寶焰輪以為莊嚴。復有蓮華——黃金蓮華、頗梨蓮華、毘琉璃華,於此華中遊戲受樂。復有異天寶殿樓閣,諸天於此與諸天女遊戲受樂,離於嫉妬及諸恐怖,心相愛樂互相渴仰,受第一樂。復與天眾遊戲歌舞入如意林,既入此林,隨心所念一切皆得。以是因緣,名如意樹。久於此林受天樂已,復往詣於須彌金峯,其山峯中河池流泉以為莊嚴,與諸天女歌舞戲笑作天伎樂,出妙音聲,聞之悅樂,目視種種上妙之色而受快樂。以自業化,諸天女眾以為圍遶,於須彌山無量種種蓮華之池皆悉見之。復有種種園林蓮華,其香殊妙聞之悅樂。復有第一上妙之觸,若身觸之猶如觸於迦旃隣提(迦旃隣提,海中之鳥,觸之大樂,有輪王出此鳥則現),無量離垢清淨光明善妙之香。若有見之,甚可愛樂。遊戲如是山峯之中,若心生念,一切皆得無量功德皆悉具足,自在受用,他不能奪,清淨無垢,於此地中受天快樂,遊戲娛樂受種種樂。其身光明,無量天女以為圍遶,受天五欲。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從生至終常受快樂,色貌第一,或為王者或為大臣,所生國土常有善法、正見眾生之所住處而於中生,離惡知識。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有地處第二十四地,名閻摩娑羅。眾生何業而生彼天?彼聞知見:若有眾生奉持禁戒,以正見心利益眾生,正身口意。若邊險地、若曠野中,若人沒溺墮於大河,救令得脫。若於曠野,渴乏所逼,施以漿水。若於險道迷失道徑,示以正路不求報恩。利益眾生,救護眾生,施其壽命。云何不殺生、不偷盜?或於此人若復餘人行於善業。不殺眾生:若於所住房舍之中生諸眾生——若胎生濕生、若麁若細——壞人資具,或在樑間數墮人上,令人不安,以慈悲心而不殺害。蝦蟆毒蟲,種種毒螫,雖被中害,不斷其命。是名不殺生。云何不盜?幾種不盜?如是善人行於曠野,其力自在,賈客之水及於黑鹽,有力能取而不偷盜,自守渴乏。若彼賈客以水施之,然後乃飲。若彼不施,貿以飲之,善觀微細業之果報,受行佛法、念佛功德以修其心。於須臾頃不近惡友,不與言說,不同道行。以何因緣不與同行?一切善業近惡知識則為妨礙,是故不得與之共語、去來同住。何以故?惡知識者,是貪瞋癡之所住處,有智之人應當捨之猶如毒樹。其人清淨如鍊真金,身壞命終生於閻摩娑羅之地。善業之人生彼天已,一切善人敬重供養,決定業行,受於樂果。其身光明如人之數日日增長。何以故?諸天之中無日夜故,此天身光如是增長。餘天見之,於天女前皆生慚愧。勝餘一切異地諸天,諸天見已,皆往詣於釋迦天王問此因緣,白言:『天王!閻摩娑羅有一天子,初始出生光明勝於一切天眾。』

「時天帝釋聞是語已,而說頌曰:

天子之光明,從於持戒生,
須彌金光輪,十六不及一。
身常出光明,猶如融金聚,
光明善和合,智者造業故。
以上中下業,三種持戒故,
得果亦如是,有上中下報。
持戒離放逸,增長無放逸,
常得受安樂,諸法皆如是。
若持戒清淨,今得光明身,
和合千日光,所照莫能及。
若有勝丈夫,受持七種戒,
其人得善果,先佛之所說。
若人造善業,不失樂果報,
不作則無果,作業終不失。
癡人不樂因,但喜樂果報,
無因果難求,如沙不出油。
若人修行善,遠離於嫉妬;
不善愚癡人,常行於瞋恚。

「爾時,天帝釋說於如是善業果報,教於放逸諸天子等;時諸天子聞是語已,頂受奉行,還至閻摩娑羅之地。至其住處,天子天女遊戲娛樂伎樂音聲,受天之樂。此天地處,二娑羅樹於三十三天諸園林中,此樹最勝。其量色相光明華果最為殊勝,鈴網彌覆樹葉之音如五樂聲,天聞其音皆來向樹遊戲受樂。諸天既至,昇娑羅樹,於其樹上有蓮華池,其蓮花池名曰歡喜。蓮華池中多有鵝鴨鴛鴦,出眾妙音以為莊嚴,無量蓮華八功德水蓮花莊嚴,諸天見之歎未曾有:『除此二樹,未有如是蓮華浴池。此娑羅樹唯除波利耶多拘毘陀羅樹,餘無及者。』說是語已。天子天女遊戲歌舞受五欲樂,久於此處受天之樂。復往詣於常遊戲林,首冠華鬘,服於種種異色之衣,其身流出種種光明,說少分喻。譬如夏日電光之色,三種具足:一者青光;二者黃光;三者赤光。遊戲之處,諸天子等,受五欲樂,如山濬水湧波之力,受種種樂。

「爾時,天帝釋與善法殿一切天眾遊戲,出於善法堂殿,與諸天女作眾伎樂,出妙音聲,向閻摩娑羅所住之地。時閻摩娑羅一切天眾見帝釋來,皆出奉迎,合掌頂禮。釋迦天王、善法堂天、閻摩娑羅天皆共和合,共相娛樂歌舞戲笑,往詣雙樹。至此樹下,一切天眾圍遶此樹,飲於摩偷天之上味。時釋迦天王告諸天曰:『汝見如是閻摩娑羅樹,一切天中,唯除波利耶多俱鞞陀羅樹,餘一切樹無與等者。』諸天白言:『唯然,已見。』帝釋告言:『汝等諸天,未知如是閻摩娑羅樹之功德,唯見其色,汝當觀此二樹勢力。』時天帝釋從殿而下,手執金剛擊此大樹,其門即開。於其樹中,無量園林華池流水蓮華莊嚴,摩尼山峯、白銀山峯、頗梨山峯、毘琉璃山峯,種種流水河池莊嚴。復見天華七寶蓮華池,百千眾蜂以為圍遶。復見園林,黃金白銀、毘琉璃寶、青寶王樹。復有眾鳥,七寶為翅,出無量種美妙音聲,諸天聞之,得未曾有,歡喜受樂。時天帝釋與諸天眾前後圍遶,入於閻摩娑羅樹中行列之殿,見行列殿種種寶柱七寶莊嚴,謂青寶王、毘琉璃寶、白銀眾寶、頗梨硨磲莊嚴其柱。復有種種床褥繒敷綩綖莊嚴其床,其床四足,眾寶莊嚴,謂金剛寶、青寶頗梨、毘琉璃寶。復見樹內山峯之中,種種眾鳥無量音聲。時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見此雙樹之內奇特事不?』諸天白言:『唯然,已見。』時天帝釋自觀天眾放逸著樂,將諸天眾入於示業果報之殿,其殿清淨猶如明鏡,其明普照。時天帝釋曉示諸天:『汝等當於寶殿壁上觀業果報,隨其因緣所作之業。若於福田施以財寶,信心奉施、隨心而施、以時而施,得如意報。隨其生處,則受果報,隨其所受種種果報皆悉見之。』時天帝釋復示天眾:『汝等天眾當觀如是持戒修行,於諸道中守護眾生猶如父母,如實不虛,如清淨地、如好珍寶、諸天種子。若人護此七種之戒,隨其生處天人之中,受持戒果。』時天帝釋復示諸天業鏡之影,告諸天曰:『汝等觀於一切業報。若有丈夫作諸善業,集於智慧正見之燈,能知如是上中下智,漏、無漏果。』時天帝釋復示天眾九種布施持戒之智:『於布施中有上中下,善道果報皆得成就。思修福田,功德具足九種具足。天子!若不決定施,不相應相,是名少果。復有少果,謂餓鬼神通,或有畜生受於樂果,是名下施。天子!汝等觀是業鏡之影,種種業果中布施果。不修思心,心不具足,功德財物亦不具足。施好福田具功德者,得中果報,生於人中弗婆提國、瞿陀尼國。若處畜生——若阿修羅、若夜叉中,是名中果。』於鏡殿壁見如是相。時天帝釋復示天眾業之果報,告言:『天子!汝等當觀上中下業,不修思心,福田具足。云何名為不修思心而得果報?若有施主,以時而施,使人布施,心無深信;非身自施,見之不起,不恭敬禮;具足福田、具足財物,思不具足,決定布施。生於邊地無正法律、無禮儀處,或為王領或為臣佐,無有人禮。諸天子!汝當觀此業鏡之壁,悉皆得見。』時天帝釋如是示之。

「時天帝釋復示諸天上布施果,思心具足、福田具足、財物具足,思心功德皆悉具足,福田勝者諸如來等,物具足者謂飲食財物,思具足者深心信等,而修供養。如是布施於人天中得大果報:或生天上有大威德,或生人中為轉輪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七種下寶。是轉輪王,順行正法,一切具足。持戒修智入於涅槃,是名上施。如是等施,於鏡壁中見其果報。

「時天帝釋復於清淨毘琉璃壁,示於三種布施之果,鏡壁中現。所謂:資生布施得大富,果報如前所說。無畏布施:生於大國,為王領主,無有兵刀、災儉疾疫橫死,不畏怨敵,無病安隱,離於火畏及以水畏,無疾疫畏,或為王者或為大臣,久住於世,是為無畏施之果報也。於鏡壁中見如是業。

「又於鏡壁見勝布施,所謂:法施最為無上,能出一切有為生死之種子也。此無上施,得無上果,三菩提中隨心成就。於鏡壁中復見業果:若為財物故與人說法,不以悲心利益眾生而取財物,是名下品之法施也。是下法施,不以善心為人說法,唯為財利,不能自身如說修行,是名下施。若以說法而得財物,或用飲酒,或與女人共飲共食,如伎兒法,自賣求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於鏡壁中,見如是等法施之人生於天上作智慧鳥,能說偈頌。是則名曰下法施也。

「云何名為中法施耶?為名聞故,為勝他故,為欲勝餘大法師故,為人說法,或以妬心為人說法。如是法施,得報亦少,生於天中,受中果報,或生人中。如是帝釋天王於鏡壁中皆悉示之,是則名曰中法施也。

「云何名為上法施耶?以清淨心為欲增長眾生智慧而為說法,不為財利,為令邪見諸眾生等住於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最勝,乃至涅槃其福不盡,是則名曰上法施也。

復有法施,時天帝釋復示諸天餘法施報。知下法施,說布施法,不說智慧;中法施者,說於持戒;上法施者,說於智慧解脫。下智慧者,為人說法少人解悟。說布施法,唯說布施。不說餘法、說法因緣,令知持戒,後得智慧,其人信順,得阿羅漢,盡諸結漏得二解脫。是則名曰下法施也。何以故?說於布施相應法故。

「云何名曰中法施耶?說於持戒相應之法,以修其心,是中智慧。於鏡壁中見如是等業之果報:順於智慧,得阿羅漢,速盡諸漏或得緣覺,是中法施。於鏡壁中見如是相,是則名曰中法施也。云何名為上法施耶?說智功德,以修思心,不求恩惠,唯為利他而演說法。說欲過惡,欲味繫縛,出離為樂,令邪見者住於正法,說於清淨離垢之法。是上法施,得無上菩提等正覺果,明行足、無上調御、天人之師無上正法、調伏之法,初中後善,無上成就,一切知見,為諸眾生廣說法要。是則名曰上法施也。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復於鏡中觀業果報。時天帝釋示諸天眾,諸天見之皆生愧恥,時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天子莫得放逸。何以故?以造其因,生生之處得相似果。汝等天子應至我所,視汝業報。汝觀是業上中下報,汝今應修不放逸行。』

「時諸天眾見此業報希有之事,於生死中皆生厭心而說頌曰:

欲樂虛妄,本性羸劣,欲樂所迷,
不見怖畏。若信欲情,無所利益,
善業既盡,臨終乃覺。勝樂充滿,
必有衰變,如是著樂,失之增惱。
若天世間,墮於地獄,身心大苦,
一切逼惱。此苦難量,第一辛酸,
愛別離苦,復過於是。愛離現前,
諸天常有,愚者不見,愛心所誑。
初美虛誑,為欲所欺,百千萬億,
京姟兆載。得欲還失,不可常保,
善業為因,得樂果報。無因無果,
亦如無樹,如毒害命,放逸亦然。
如火焚燒,如刀如戟,初如親友,
後成怨敵。如魚吞鉤,放逸亦然。
天龍人鬼,及阿修羅,皆為放逸,
得大衰惱。天王當知!我等福祐,
令王於此,示生死獄。

「時諸天子說是偈已,復作是言:『天王!云何得知?誰示天王如是之法?』時天帝釋告諸天子:『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吾於此天初生之時,宿舊天子名須摩羅,是吾第一之親友也。從彼次第聞如是事:如迦葉佛為調諸天,來至於此,迦葉如來見諸天子心大放逸,為欲利益諸天子故,以憶念神通化作如此業影之壁,留此樹中。我於爾時其心放逸,須摩羅天示我此法:「汝於今者勿得放逸。何以故?一切有為,無常破壞。汝等天子若心放逸,當入此樹,自觀己身上中下色,則自愧恥。若有天子信不放逸,當示此法。何以故?此是如來為利眾生,示如是事調伏諸天,於業鏡地,令住善道,還閻浮提。」我從如是大德之天聞此希有難見之事。我時聞已,為離放逸,與諸天眾來至於此,令諸天眾皆得慚愧。是故我今示於汝等,業鏡之壁上中下業,汝等天子慎勿放逸也。』

「爾時,天帝釋復告天眾:『當共汝等詣第二樹,觀諸業鏡。往昔之時,迦葉如來於此樹中示現變化,利益一切放逸諸天,觀於生死諸業之網。我今示汝!』釋迦天王說是語已,頭面頂禮迦葉如來,即出其門,出已還閉。有餘天眾歌舞戲笑作眾伎樂,歡娛受樂,見天帝釋即來親近,頭面敬禮,樂行歌舞互相娛樂,以鉢頭摩諸蓮花等互相打擲。時諸天眾從樹出者,向放逸天說其所見希有之事。是時放逸諸天子等,以心放逸,於希有法不聽不信。時天帝釋為攝放逸諸天子故,亦共遊戲於蓮花池,種種音聲,天諸伎樂互相娛樂。以天鬘天衣而自莊嚴,入於種種園林之中遊戲受樂,以善業故。時諸天眾與天帝釋入於業鏡,見業報者皆不遊戲。如無學人,所作已辦,離放逸行,安立而住。見諸天眾耽著放逸,生悲愍心作如是言:『此諸天子心著放逸,不知當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順煩惱業,不離一切生死業行,隨業所作,或善不善,如是之業得如是報。』如是天子觀放逸天,生悲愍心。

「時善法殿諸天子等,白帝釋言:『以天王恩,令我天眾受五欲樂,遊戲諸天,種種園林遊戲受樂。云何天王不攝我等?』

「爾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而說頌曰:

天子汝著樂,多行於放逸,
放逸愛著故,不見真實諦。
若常放逸心,則無有善報,
離於善業者,則墮於地獄。
一切諸愛著,皆當有別離,
汝等不覺知,須臾必終沒。
命欲臨終時,諸根皆壞滅,
方乃知苦惱,忽至無能免。
譬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
三界皆無常,亦如水泡沫。
譬如水聚沫,愚者依覆護,
於無常法中,而心生喜樂。
非天亦非人、夜叉龍鬼神,
臨終業所繫,無人能救護。
念死時未至,當修於善業,
死王甚暴惡,莫於後生悔。
我今教勅汝,慎莫行放逸,
汝為愛所覆,馳騁諸境界。
境界繫縛汝,是諸地獄因,
是故應捨離,以求安隱處。

「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說是法時,諸天放逸,曾不在念,唯除已見業鏡地者,皆生厭心,白帝釋言:『願入第二娑羅之樹,此樹乃是迦葉如來為欲利益放逸諸天所化業網,示生死報業鏡之壁示諸天眾。』時天帝釋知放逸天樂於遊戲,令詣異處,與不放逸諸天子等至第二樹。至於樹已,手執金剛擊此大樹,其門即開,釋迦天主及諸天眾心生歡喜,共入樹中。天眾入已,見諸園林,昔所未覩,甚可愛樂,一切所須皆悉具足,多有種種無量眾鳥、蓮花池水、眾花莊嚴,無量金樹,一切愛樂。微風來吹皆大歡喜,七寶山峯眾鳥妙音,如意之樹猶如日光,其光普照如日之光。是娑羅樹復有飲食充滿河中,香味流溢,最妙第一種種妙香。五根所得五種境界相應之樂,甚可愛樂。大德諸天聞之樂著,何況餘天。時天帝釋示諸天眾,一切園林可愛殊妙,樹外蓮花園林流池,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時天帝釋悉共諸天,復往詣於毘琉璃山,其山清淨第一無比。於其山頂有千柱殿,毘琉璃寶之所成就,赤蓮花寶以為欄楯,黃金為地。其琉璃殿長五由旬,廣三由旬,迦葉如來化所成就。時天帝釋共諸天眾乘七寶階,昇琉璃殿,得見迦葉如來影像,如迦葉佛在殿說法。

「時天帝釋及諸天眾,合掌恭敬禮如來影,深生信敬。禮拜既訖,以偈讚佛:

如來世間無上尊,得真解脫如實諦,
其影寂靜妙無比,能開無上解脫道。
若人常禮如來者,淨信無垢心寂靜,
其人永脫怖畏有,常得安隱勝樂處。
如是寂靜奇妙法,演說此句寂滅處,
此佛如來所說法,示諸眾生涅槃道。
若有眾生念此法,是名勇健無畏人,
則能得於無上處,常樂無惱心安隱。
若有眾生念真諦,則如渡者昇船栰,
三界之海惡洄澓,如是之人能超渡。
如來正覺世間眼,普觀諸法無不遍,
此佛光明無倫匹,一切諸光無與等。
眾生憶念自濁心,愚癡瞋恚慾垢等,
智慧大水甚清淨,洗除一切眾生垢。
一切眾生不能見,外道慢心莫能了,
其法清淨離塵垢,世尊普示諸眾生。
喜樂放逸無救者,如是眾生導師救,
渡於生死到彼岸,能度無救諸眾生。
饒益一切諸世間,唯有如來無上尊,
以能利益眾生故,是故如來最殊勝。

「如是天帝釋以淨信心歎佛影像,低頭合掌,與諸天眾頭面敬禮如來影像,復與天眾低頭合掌禮於如來所化天衣。如是衣者,如來神力之所任持。時諸天眾見影像已,皆得離慢、離於放逸。如來所化影像之色,端嚴殊妙,千帝釋天不得為比,何況餘天。時天帝釋見如來像神通化影,以此影像示於憍慢放逸諸天,令離憍慢放逸心故。

「爾時,諸天子白天王言:『憍尸迦!迦葉如來以何因緣,於此閻摩娑羅樹中示於業網生死之化?何故不於樹外而化?』時天帝釋告諸天子:『我亦如是先疑斯事,彼天示我,令離憍慢。我於往昔亦問斯事,時彼天子即答我言:「希有之法,不可常見。不常見故,見則深信。以是因緣,如來留化不在於外,非一切人皆悉能見。若化在外,諸天見之,不生希有,或生過惡。以是因緣,於此閻摩娑羅樹內示留化像。此二樹中希有神化,樹內之化,第一希有,一切諸天所不能見。以是因緣,迦葉如來於此樹內,化留影像及以鏡壁,示生死業。」』時諸天眾聞天帝釋說如是事,遠離疑悔。

「時天帝釋復示諸天宮殿之壁,廣五由旬。於此鏡壁,初觀見於活地獄十六隔處。殺生之人墮此地獄,具受無量種種楚毒,如前所說。從地獄出,生餓鬼中,多起瞋恚,妬心增長,以刀相害。業網所繫,生畜生中,互相殘害,為人所食,以肉因緣殺害其命;或受惡獸虎豹之形,瞋恚增多,為人所殺。畜生中死,生於人中,常愛鬪諍,其心鄙惡,兵刃中死,不得長壽。有餘善業,生於天中,威德色相減劣不如,壽命短促。若諸天眾與阿修羅共鬪戰時,被傷而死。於殿壁中皆悉具見。

「如是黑繩地獄十六隔處亦如前說。殺生、偷盜因緣力故,墮此地獄,具受無量種種楚毒。受苦既畢,從地獄出,生餓鬼中,以諸刀杖互相殺害,如前所說。或食屎尿不淨之物,求之難得。有餘餓鬼互相爴裂,身體破壞或喪身命。餓鬼中死,生畜生中,於曠野中受遮吒迦餓鳥之身,焦渴燒身。畜生中死,若生人中,刀兵之處、弊惡國土,或中兵刀、飢餓而死。勤苦得食,為他所奪,設使得食,食不能消。從人中死,若有餘業,生於天中,色相顏貌減劣麁惡,所食之味不如餘天。見餘天時,生大愧恥,伎樂之音皆悉不如,壽命短促。如是之業於此壁上皆悉見之。

「時天帝釋復於殿壁中見眾合地獄十六隔處。如前所說,殺生、偷盜、邪婬之人墮此地獄,具受無量種種楚毒。受苦既畢,從地獄出,生餓鬼中,受於食吐餓鬼之身,壽命長遠。若得飲食,為餘餓鬼之所劫奪,若有眷屬亦為餓鬼之所欺奪。復有異鬼以刀斬截,受大苦惱,辛酸而死。從此命終生畜生中,受於水牛、牛馬之形,壽命長遠,設得飲食,為他所奪。畜生中死,若生人中,壽命短促,貧窮下賤,妻不貞良。如是之業於殿壁中皆悉具見。

「時天帝釋復觀業果,於殿壁中見叫喚大地獄十六隔處。如前所說,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墮此地獄,具受眾苦種種楚毒無量辛酸。從地獄出,生餓鬼中,壽命長遠。或受錐身餓鬼之形,或受針頸餓鬼之形,隨業所受,常困飢渴,若有眷屬,為他所奪。或生食毒餓鬼之中,毒火所燒。餓鬼中死,生畜生中,在大曠野互相殘害,迭相食噉。畜生中死,若生人中,身色憔悴無有威德。若有餘業,得生天中,身量形貌皆悉減劣,一切眾寶莊嚴之具光明微少,不為天女之所愛敬。天女背叛,捨至餘天。須陀尠味,智慧薄少,心不正直,為餘天子之所輕笑。若諸天眾與阿修羅鬪戰之時,為他所殺。以餘業故。

「爾時,釋迦天王復共諸天眾於寶殿壁,見大叫喚地獄十六隔處,是中眾生受種種苦,如前所說。若有眾生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醉亂,墮此地獄,具受無量種種楚毒。受苦既畢,從地獄出,生餓鬼中,處處逃走,有大惡鬼拔出其舌,出已還生。餓鬼中死,生畜生中,受迦頻闍羅雉鳥之身,以自音聲而喪其命,以其妄語餘業緣故。畜生中死,若生人中,受業果報如前所說,有所言說,人不信受。若有善業生於天中,其聲嘶破麁惡鄙濁,不善歌頌,一切天眾不信其言,不能宣說美愛正語如餘天眾,以本妄語餘業緣故。

「時天帝釋復於殿壁觀焦熱地獄十六隔處。是中眾生具受種種無量苦惱、辛酸楚毒業之果報,如前所說。受罪既畢,從地獄出,生餓鬼中,受食不淨餓鬼之身,受大苦惱五倍於前。餓鬼中死,生畜生中,在於大海受摩竭魚身。畜生中死,若生人中,容貌醜陋,脣口麁大,人所惡見。人中命終,若有餘業,得生天中,身光減劣如前所說,一切天眾之所輕賤。

「大焦熱地獄、阿鼻地獄,此二地獄業之果報不作化現。何以故?恐天心軟,見之喪命。若見如是二地獄者,則大怖畏,是故不化此生死報。時天王釋觀察是已,以偈頌曰:

譬如諸微塵,在於虛空中,
風吹而旋轉,諸業亦如是。
和合有別離,苦樂亦如是,
因業之所轉,非是無因緣。
今此業化處,牟尼如實知,
化無量業網,諸心之種子。
心集業難知,唯除諸如來,
種種諸業繫,輪轉於世間。
業網有大力,能受百千萬,
那由他劫數,種種諸生死。
譬如繩繫鳥,雖遠攝則還,
業繩繫眾生,其事亦如是。

「爾時,天帝釋示諸天子希有事已:眾生無量決定之業及不定業,現報所受、生報所受、餘報所受。復有三種:善、不善業及無記業。示如是等無量業網——迦葉如來所化影像——與諸天眾禮拜既訖,從此閻摩娑羅樹中而出。天眾出已,帝釋還閉娑羅樹門。帝釋既出,見餘天眾放逸遊戲以自娛樂,受五欲樂。

「爾時,天王見此事已,心生憐愍而說頌曰:

畜生雜形類,為放逸所誑,
若食若受欲,貪心常愛樂。
本行於善業,天中食報盡,
如是放逸人,命終何所趣?
放逸怨自壞,業風之所吹,
猶如樹傾倒,墮於諸道中。
百千那由他,天中受生死,
而不起厭離,不生憂怖心。

「爾時,帝釋說此偈已,至諸放逸天子眾中,諸天子等,心生敬重供養恭敬。時天帝釋為攝其心,與此天子遊戲種種園林之中,不入閻摩娑羅樹間,諸園林中遊戲受樂。時天帝釋與其眷屬諸天大眾詣善法堂。閻摩娑羅所住諸天,受天之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受第一樂,主大園林,常受安樂。以餘業故,生摩羅耶國,主栴檀林,大富豐樂。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二十五地,名速行地。眾生何業而生彼天?見:有眾生行於善業,其心質直離於諂曲,不惱眾生,信於果報,行正見業,大修布施,大富饒財。見有眾生入於大海以求財寶,以大船舫施此商人。諸商人等,得此船舫,多獲財寶,持用布施,修諸福業。如是船主以船施之,不求恩惠、不受其報。云何不盜?若行道路,有諸賊軍破壞村柵,或畏官軍逃避村柵入此村中,乃至不取糠秸草葉,信業果報而生怖畏,非畏王法,是名不盜。云何不殺生?乃至濕生蚰蜒之類,終不故殺,心不念殺。若有眾生造作罝羅罟網、機撥坑陷,殺諸虎狼禽獸之屬,即以財物贖命令脫。其心不悔,亦教他人令住善道,作如是等種種善業。是持戒人不殺不盜,憶念善業皆得成就。若有所作,一切天眾皆共讚善,顏色清淨,諸天供養,是則名曰現業果報。

「是善業人從此命終,生於三十三天之上,名速行地。生彼天上,以善業故第一莊嚴,一切眾生不能分別,如是天處甚可愛樂。天子既生,其身光明,受第一樂,身無骨肉亦無垢汗,無有怨敵亦無怖畏,無所追求,離於嫉妬,無不愛樂,無病怖畏唯除退時,無有王怖,心多放逸。遍見諸地皆可愛樂,五欲自娛,無量境界遊戲受樂。毘琉璃樓黃金欄楯,種種樹林蓮花林池七寶所成,鵝鴨鴛鴦以為莊嚴,出於種種微妙音聲。山谷之中多饒眾鳥,須彌山峯七寶莊嚴,蓮花池中金銀真珠以為底沙,種種寶樹如日光明,金毘琉璃以為樹枝,眾花莊嚴,無量眾蜂以為嚴飾。須彌山窟,第一眾寶以為莊嚴。其地柔軟。七寶高峯,其高峯中眾華妙香周匝嚴飾,隨念而生。復有異處燈樹莊嚴,如意之樹百千光明莊嚴奇特,百千天女以為圍遶,歌眾妙音共相娛樂。如是天眾,隨所觸見皆受快樂,耳聞眾音心皆愛樂。若聞諸香,無量功德皆悉具足。若以身觸無不愛樂。隨心所念一切皆得,無有因緣能奪其樂。如是天子,百千天女而為圍遶,共餘天眾往詣山峯。其峯名曰一切勢力,一切皆是如意之樹莊嚴山峯,流泉河池生眾蓮花以為莊嚴,無量百千天眾圍繞,毘琉璃寶以為樹枝遍覆其上,百千重閣以為莊嚴,無量眾鳥出妙音聲。以善業故,此山峯中成就如是種種諸樂,善業為本,非無因生亦非他作。此人受報,非自在天歡喜故與。

「爾時,天子上此山峯,見諸天子無量百千光明悉等,與己無異。於此峯中,與諸天子天女作眾伎樂,出妙音聲,娛樂受樂。此諸天眾其身光明、色量受樂皆悉具足,諦視瞻仰,眾蓮花鬘以為莊嚴,聞眾歌音心生愛樂,皆服天衣,無有線縷經緯之別。如是諸天,其身皆悉具足光明。

「爾時,天子昇山峯已,見諸地界各各差別,見諸河流光明之輪。以善業故,於此天中住於二處。種種清淨莊嚴之地,眾樂成就,如前所說。何故名曰速行地耶?如此天眾有大勢力。若諸天眾與阿修羅鬪,能於人中一眴目間,打阿修羅還至本處三十三天,故名速行。以前業故,得相似果。以本施人速行之船,令渡大海多獲珍寶,布施修福,是故得此速疾果報。如是天子手執器仗,甚大迅速。以善業故,久受天樂。善業既盡,五衰相現,身體汗流,身光卒滅如燈油盡,一切諸根亦復如是。於五欲中悉無樂味,見餘天眾即生愧恥,一切天女皆悉背叛。是時天子見其天女,背已趣他,生二種苦:一者妬嫉苦;二者愛別離苦。此二種苦,自燒其心過於猛火。若於先世有偷盜業,爾時自見諸天女等,奪其所著莊嚴之具奉餘天子。若於先世有妄語業,諸天女等聞其所說,生顛倒解,謂其惡罵。若於先世以酒施於持戒之人,或破禁戒而自飲酒,或作麴釀,臨命終時,其心迷亂失於正念。為如是等二倍悔熱之所惱亂,墮於地獄。若於先世有殺生業,壽命短促,速疾命終。若於先世有邪婬業,見諸天女皆悉捨已,共餘天子互相娛樂。是則名曰五衰相也。以其持戒五種缺故,業網所縛,受如業報。若行放逸,死王所牽。如是一切缺漏持戒,為生天故而持禁戒,無常速壞,爾時則為業繩所縛,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如是觀天無常之樂,如目所見,初雖有愛,畢歸磨滅,動壞無常如電不住,觀於一切諸欲過惡,而說頌曰:

飲於放逸酒,諸天嗜癡飲,
退墮於地獄,大猛火圍繞。
初染於愛欲,瞋恚熱惱心,
癡心所迷惑,但空無有實。
為伎樂音聲,虛妄所誑惑,
不覺退沒苦,畢竟不可免。
見諸天女時,令天心轉變,
畢竟當捨離,退墮於異趣。
觀諸女人性,不離於女人,
富樂則親近,衰變則捨離。
如野鹿信遊,信欲亦如是,
後若得衰變,心輕而捨之。
不念恩敬養,亦不念親友,
若遭衰變時,即捨不復念。
猶如眾蜜蜂,捨於萎變花,
女人亦如是,衰至則捨離。
不觀善愛心,輕躁念愛欲,
女人性如是,如蜜雜毒藥。
惑慾致愚癡,巧辭增癡惑,
女人難可信,智者所遠離;
女色誑天人,悉令心迷惑,
至於未來世,不能少利益。
天人及夜叉、龍阿修羅等,
羅剎毘舍遮,皆為女幻誑。
如是諸欲樂,從於境界生,
臨至命終時,諸樂皆亡失。
一切諸天眾,園林而莊嚴,
為死繩所縛,欲繫而將去。
欲樂不能救,何用諸婇女?
溥天諸世間,死王悉將去。

「如是比丘觀諸天子退沒相已,生慈悲心,厭離欲境。如是天子自業所資,隨其至處,業繩所牽,常不放逸。復有餘天放逸愛樂遊戲受樂,馳諸境界如人乘馬,遊戲一切園林之中受放逸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生樂處,第一富樂,多饒財寶,或為國王或為大臣,多有象馬駝驢騎乘,行不步涉,無有疲惓。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二十六地名曰影照。眾生何業而生彼天?若有眾生能總護持七種之戒,得相似果,以思修心正見相應,不殺不盜,善持禁戒。是持戒人作樂因故,持世間戒,乃至不盜微細之物,離於偷盜。若其住止近於海側他攝之地,海潮所出珂貝魚蜯,如是種種一切眾物,不以盜心取此諸物。此善業人信於未來,畏業果報,非為王法,是名不盜。云何不殺生?是善業人信於未來,畏業果報,善思直心,不惱眾生,離惡知識,以求樂故不殺眾生。或遊河中或行山谷,其人為於影鬼所執,寧捨自身,不害影鬼,不以毒藥置於影中,恐害鬼命,雖知方便而不殘害。若單都鬼,知殺方便,守戒不為。或以水照、或以鏡照、或以日光,其人知殺而不加害,亦不報怨,自捨身命,不殺眾生。是善業人身壞命終生三十三天影照之地。生彼天已,以善業故,其身光明,五樂音聲,受第一樂,眾樂具足。於須彌地遊戲娛樂,與千天女以為圍遶,閻浮檀金以為其地,間錯莊嚴。復於閻浮檀金山峯之中遊戲受樂,如意之樹,隨心所念悉從樹生,如是久時與諸眷屬受於天樂。復往詣於外影之林,閻浮檀金以為樹林,莊嚴園苑。金樹銀葉,青毘琉璃以為其果;銀樹金葉,毘琉璃果以為莊嚴。外影林中,既遊戲已,復詣異處,漸次遊觀,孔雀眾鳥七寶雜色,種種廁填莊嚴其身。天子見已,入彼林中,與孔雀諸鳥互共遊戲。時孔雀鳥見天子來,出於種種美妙之音,天女歌音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是時天子作如是念:『我今當乘此孔雀鳥與諸天女遊戲山峯,處處遊觀。』以善業故,隨其所念,孔雀天鳥即近天子,化為大身,有大色力,端正莊嚴殊特轉勝。爾時,天子與諸天女乘此孔雀,於須彌山處處山峯,隨心所念悉往觀察,一一花池、一一山峯,如是一切山峯花池皆遍瞻視。

「爾時,四大天王——護世界者——欲至三十三天說閻浮提法以非法。是時天子於虛空中,路逢護世四大天王,而問之言:『汝等相隨從何所來?』爾時,護世答天子曰:『我從第一善業可愛處來,其處多有蓮花園林河池,具足種種莊嚴,而從彼來,欲詣三十三天,向釋迦天王說閻浮提法以非法。』爾時,天子聞於護世四大天王說是語已,生希有心,乘於眾寶大力孔雀,隨念而行無所障礙,從天來下向閻浮提,如第二日。以希有心,遍觀一切閻浮提中園林花池、河流泉源、村營城邑,具足觀之。閻浮提中諸婆羅門、邪見外道、諸相師等,見此相已,作如是說:『是八臂天乘伽樓羅金翅鳥王從天來下,向閻浮提,觀於世間。』但作如是妄分別說。復有邪見異道、諸婆羅門作如是說:『此是摩醯首羅自在天子,名鳩摩羅童子之天,乘於孔雀從天來下,向閻浮提,擁護世間。』復有邪見異道、諸婆羅門作如是說:『摩醯首羅乘於白牛,造作世間,能壞世間名為作者,能作世間。』如是邪見外道、諸婆羅門種種分別、種種讚歎,造作諸論,非實見實。如是一切諸婆羅門破壞正法,第一愚癡,亦教他人令其邪見。

「爾時,天子既觀察已,還於天宮。如是外道以愚癡心,不實說實,不如實見。於劫初時,此天來下,外道見已,不如實知。如是邪見外道諸婆羅門自生分別,轉為他說,如是外道不如實見。爾時,天子既至天宮,向餘天眾說如是言:『我至閻浮提見其國界,其地平正,園林花池柔軟可愛。』時諸天子聞其所說,或乘白象或乘孔雀,種種騎乘,或身乘空,悉遍觀察須彌山已,次第而下至閻浮提。或於河池山林靜處,暫下止住,令諸外道、婆羅門等,皆名此處為福德地,在此地中,苦行持戒,謂福德處。如是虛妄次第相傳,聞之心著,謂有真實。

「爾時,天子初下之時,有婆羅門見此天子,自生分別:或言此是大梵天王;或言此是摩醯首羅;或言此是八臂天王;或言此是自在天子、鳩摩羅童子天。各生分別:此是梵王所住之地;此是摩醯首羅、自在天王所攝之地;此是八臂天王所攝之地;此是鳩摩羅童子天所攝之地。既分別已,或作邪論或作讚歎,或自立宗,或自說因、自說譬喻,種種邪見。既自邪見,復以邪見轉教他人,餘人聞已,展轉相教。如是次第,非如實見。

「爾時,天子念其天宮,還於天上。是時邪見外道諸婆羅門言:『此諸地,某天某天之所攝受。』或作諸論或作讚歎,如是林中所住邪見外道諸婆羅門,見之敬重頭面頂禮,但觀其相而生敬信,不如實知是第二天。復生分別見:此天子處處遊行,身如火聚,謂閻浮提人身入火中,以是因緣,生於善道,受諸天身。外道邪見諸婆羅門即作邪論,或自立宗,或自說因、自說譬喻,或作讚歎。既自邪見,復為他說,令他受行,以火燒身,望生天上。如是不能如實見知,說邪因果,非實果報,身壞命終墮於地獄。

「復次,邪見外道諸婆羅門住林中者,生於邪見。覩此天子從天來下向閻浮提,以遠見故,見不明了。遙見天子從於莊嚴山峯來下,至閻浮提,後還天上。林中所住諸婆羅門見是事已,自生分別,謂閻浮提人投赴高巖,以是因緣,生於善道,受諸天身。是故邪見諸婆羅門自墜高巖,欲求生天,復以此法為他人說,造作邪論或作讚歎,說此邪法以為業果。以其邪見,妄說因果,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地獄之中,是名邪見。

「時林中住邪見外道諸婆羅門,見此天子從天來下向閻浮提,去之遙遠,不見正色,但見大光猶如火色,妄生分別,便謂閻浮提人供養火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何以故?火是一切諸天之口,是故供養火者得生天上。作如是等妄生分別、不如實見,造作邪論或自立宗,或自說因、自說譬喻,自作邪見,復教他人令入邪見。如是邪見諸婆羅門自無利益,令他衰惱,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復有邪見外道諸婆羅門住在林中,見此天子,妄生分別。遙見天子不飲不食,時婆羅門作如是念:『閻浮提人不飲不食,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我今亦當不飲不食。』復教他人令學其法,造作邪論或作讚歎,說此邪法,以為業果。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外道不如實知,開惡道門。

「若此天子或住少時,或須臾頃,於閻浮提過於百歲。外道邪見諸婆羅門便作是說:『如是天子常住不動,不破不壞,造作世界,能壞世間。』外道見之,便作邪論或作讚歎,說於邪因。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無量不如實見,造作邪論,不如實見,自心欺誑,不如實見。

「如是比丘觀諸眾生為心誑惑,以偈頌曰:

心為惡蛇,  愛毒周遍,  螫人五體,
虛生大悔。  愛河廣大,  五根津濟,
此岸恐怖,  彼岸安隱。  見之妄解,
不如實知,  是邪見人,  墮於地獄。
是邪見人,  非因見因,  墮於地獄,
顛倒見故。  愚癡之人,  迷於因果,
有獄所縛,  受諸苦惱。  業之果報,
則有生死,  若如實見,  則到彼岸。
愚人求欲,  為欲所惑,  墮於地獄,
如蛾投火。  人中持戒,  奉修正見,
而得生天,  非由苦行。  此諸外道,
行邪見行,  恃智邪慢,  誑惑他人,
入於愚癡,  黑暗大海。  世間受苦,
以邪見故;  非以苦身,  而得解脫。
智者所說,  調伏其心,  燒煩惱山,
則得解脫。  修行正見,  滅諸煩惱,
見於實諦,  則得解脫。
一切外道,  惑諸世間,  無有寂滅,
不妄語處。  世間外道,  虛誑甚多,
百劫求之,  無有少實。  出世之法,
皆是真實,  世間言說,  繫縛如毒。
愛心造福,  得無常樂,  出世之法,
則得常樂。  不淨眾惡,  因緣和合,
空有言說,  而無誠實。  如是妄說,
虛誑之人,  墮於黑闇,  可怖畏處。

「如是比丘實諦見之,說如是偈。云何眾生得真實知、得真實見,不起邪見?邪見之論,自無實見,令他邪見。以邪見論,或自受行,或為他說,自墮地獄亦令他人墮於地獄。

「時諸天眾觀察一切閻浮提已,乘諸天鳥,還歸三十三天,至於天宮,向餘天眾,如前所說。復於園林遊戲受樂,妓樂自娛,種種功德皆悉具足。一切眾寶莊嚴之處遊戲受樂,乃至可愛善業壞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受安樂無有病惱,離諸衰亂,豐樂國土而於中生,受丈夫身,諸根具足,或為國王或為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二十七地名智慧行。眾生何業而生彼天?彼以聞慧見:有眾生大心持戒,修行善業,如實見於業之果報,心有信樂,常行善業,捨於不善,其心質直,遠離惡友,乃至不與同路而行、不共言論、不與同住。如是善業悉遍修習,如煉真金。於現在世,為一切人之所愛敬,以修善故。若有比丘常修讀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如是比丘精勤修習,若晝若夜心不懈息。若夜闇冥廢其讀習,若有眾生敬重佛法及此比丘,施僧燈明,敬重法故,敬信三寶,復行布施令得增長讀習之善。若盛熱時,以扇布施,令無闇冥亦無熱惱,聞諸比丘談論聖法,心甚喜悅。二種功德因緣力故,是善業人自利利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三十三天慧行之地。生彼天已,以善業故,其身光明勝於日光滿足十倍,一切天眾之所供養,無量百千天女圍遶供養恭敬,皆是天子先所親友,和悅含笑種種莊嚴。其身勝妙,色相威德皆悉莊嚴,離於妬嫉,互相愛敬,不離須臾,皆生歡喜親近天子。手執蓮花或執金花,或有銀華、毘琉璃花、頗梨迦花,或雜寶花。若金蓮花,白銀為莖,赤寶為鬚;毘琉璃花,真金為莖;青寶蓮花,白銀為莖;硨磲蓮花,青寶珠玉以為其莖;赤蓮花寶,金剛為鬚。如是天女至天子所,以所持花散天子上,猶如盛夏降澍洪雨;諸天女等,以諸寶花散於初生天子之上亦復如是。

「爾時,天子見諸天女心生歡喜,欲心即動,惡欲心發,從其座起,得未曾有。詣諸天女,踊躍歡喜,皆共和合娛樂受樂,歌舞戲笑遊戲娛樂,令此天子欲心增長。如是天女周匝圍遶遊於園林。天諸園林眾寶光明,一切諸欲皆悉具足。於此樹下遊戲受樂,種種眾鳥歌眾妙音,與天女音不可分別,莊嚴欲具,花果充足,種種流泉蓮花河池有百千種圍遶園林。如是天子與諸天女遊戲娛樂,受無量樂,以善業故。

「是時天子復與天女,更詣異林,伎樂自娛,隨念具足,受天之樂。聖人所愛持戒之果,成就果報。如是天子,天女圍遶,復往詣於摩尼支羅遊戲之林。先舊諸天見此天子,皆出往迎,心生歡喜,猶如見於親族兄弟,安慰問訊,共入林中,五樂音聲受天之樂。如是天子受種種樂,復於摩尼支羅林中無量歡喜,目視眾色,心生喜樂。其地園林皆以七寶而為莊嚴,金色寶衣莊嚴林樹,如是種種寶樹莊嚴。其地柔軟,無量飲食從河而流,目視如是一切眾色,眼甚愛悅。如是初生天子與諸天眾娛樂受樂。天子復詣毘琉璃地,共天女眾次第見於摩尼寶衣從樹而生,其色明淨,甚可愛樂,微風吹動隨風上下,無量色蜂以為莊嚴,光色如燈。諸天見之,發希有心,生大歡喜,共天女眾往詣此樹作天伎樂,遊戲受樂。是時諸天於此林中心生希有,即於花中出天摩偷,具足一切上妙之味。一切天眾昔所未見色香味觸,見之皆生百倍悅樂,飲天摩偷上味之酒。天子飲之,共諸天女遊戲受樂,歌眾妙音,讚天王釋:『以天帝釋因緣力故,令我於此摩尼支羅園林之中受五欲樂。味若摩偷,色香美味從樹花出,最為希有。我今飲之,百倍受樂。』爾時,天子共諸天女以毘琉璃器盛滿摩偷天之上味,迭共相勸飲此天味。此諸天眾於人中時,布施持戒,今得如是勝妙色香上味果報。隨其本業上中下報,心生愧恥。

「樹上有鳥名飲摩偷,見諸天子心生愧恥,即為天子而說頌曰:

眾生癡所使,飲於摩偷酒,
現觀癡所繫,貪著於美味。
摩偷癡羂網,飲之至命終,
退墮於地獄,諸龍亦如是。
若見觸嗅甞,令人心癡醉,
是故眾羂網,智者所捨離。
見之生貪著,觸之則嗅甞,
嗅之心貪味,著味為衰惱。
一切繫縛中,無過貪嗜味,
壞名聞色力,以其著味故。
著味所迷亂,目瞢常惛醉,
心迷致癡荒,不知善惡法。
女人所輕笑,眠臥於糞穢,
而無所覺知,不能自動發。
酒能壞名聞,踰過於死畏,
猶如飲毒藥,亦如死網羂。
飲酒之為患,三十有六失,
既知此過惡,應當速遠離。
大姓智慧人,為酒之所污,
眾人所輕忽,如草隨風轉。

「如是天鳥雖是畜生,毀訾諸天,何況餘天。此諸天子飲於天味,上中下味色香具足,如其善業願行種子。飲已復詣陀羅殿林,於此林中欲行遊戲,聞種種音,心生歡喜,青優鉢羅以為首鬘,天子天女共相圍遶,歡喜遊戲,心常念欲金色光明陀羅林殿。既受樂已,復往詣於彌伽雲林,既至彌伽雲林之中,見百千殿天鬘莊嚴。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乘伊羅婆那大白象王,共諸天子天女眷屬圍遶,心生喜悅,為欲利益放逸諸天。時諸天眾見帝釋來,悉皆出迎,皆以頭面頂禮天主,於天主前出眾妙音,歌舞戲笑,歡喜叫呼。時天王釋以柔軟言,慰問諸天,在於伊羅婆那白象之上,告諸天曰:『汝以自業受於天樂,我今欲還歡喜之園,除阿修羅瞋恚、恃怙大力慢心。』時諸天眾白帝釋言:『天王!我今亦當隨於天王,除阿修羅瞋恚憍慢。』時天帝釋告諸天曰:『汝勿急速,我今自能破阿修羅。』時天帝釋語諸天已,入歡喜園。見阿修羅在歡喜園猶如雲聚,漸漸增長。時諸天眾罵詈毀訾,轉增高大。時諸天眾見其增長,罵詈不息,倍更增長,顏色醜惡。

「帝釋見之,告諸天眾:『此阿修羅以汝瞋故,身增轉大,我當方便令離瞋慢。』時天帝釋而說頌曰:

不瞋能伏瞋,忍伏麁惡心,
法能伏非法,光明破闇冥;
成實勝妄語,正語伏綺語,
軟語勝惡口,能禁兩舌過;
慈心斷殺害,布施除慳貪,
正念勝邪念,善念破惡念;
明能破無明,白日除黑闇,
白月勝黑月,如是常得勝。
智慧知真諦,勝於邪見欲,
賢聖八分道,能破諸惡道;
如來四無畏,能破諸怖畏,
憶念破忘失,智能破愚癡;
若住阿蘭若,則能破諸欲,
須彌勝眾山,及以眾園林。
大海勝涓流,及以諸河池;
日光勝眾星,亦勝於餘宿。
法式勝無法,布施破貧窮;
質直勝諂曲,實能破妄語;
吉能破不吉,火能燒眾薪;
水能破於渴,食則能除飢。
師子心勇健,勝於一切獸;
知足勝悕望,智者如是說。
悲愍者常勝,無悲為減劣;
智慧能調伏,智者如是說。
眾惡邪見業,多作諸妄語,
如是外道中,如來最殊勝。
天勝阿修羅,以其法勝故,
我當破一切,何況汝一身。
汝阿修羅使,汝勿生悕望,
今此師子座,智者所應住。

「時阿修羅聞釋迦提婆說是語已,不復增長,以得聞於實語縛故,減劣不增,色力勇健悉不增長。見其劣弱,時有天子手捉其足,曳令下座,即時驅出天歡喜園。時天帝釋心生歡喜,復往詣於摩尼支羅所住之地,乘於伊羅婆那大白象王騰空而遊,向於摩尼支羅之林。所作已辦,與諸一切天子天女至摩尼地。摩尼地天見天王釋,皆悉出迎,頭面頂禮,修敬既畢,皆往詣於彌伽雲林。其地一切眾欲具足,柔軟廣博眾花遍覆,以蓮花枝用為宮室一切愛處。釋迦天主共諸天女,種種樂音歌舞遊戲,娛樂受樂。乾闥婆王圍繞帝釋,歌眾妙音,讚歎天王,五樂音聲以為娛樂。時天帝釋在於伊羅婆那白象之上,其象端嚴勝於寶山,行步進趣如動玉山,其象鮮白踰於雪山,如春末時,日光照曜雪山之峯。如是天眾天子天女圍遶帝釋,遊於園林。其諸園林毘琉璃寶、白銀頗梨、因陀青寶、大因陀寶、赤蓮花寶、真金硨磲以為莊嚴。釋迦天王共諸天眾天子天女遊戲園中,閉惡趣門,心生歡喜。雖得見諦,猶受欲樂,而常思惟眾生生死。既思惟已,不恚不悅,觀諸樂受皆悉無常,破壞離散。如是知已,內自思惟:『諸天退沒,因於自業,為何所至受自業果?業風所吹,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流轉受苦而無伴侶。一切諸天及諸天女皆悉如是,會當別離。如是之業,大作樂具,戲弄一切愚癡凡夫。』

「時天帝釋思惟是已,而說頌曰:

譬如虛空雲,為風之所吹,
和合須臾散,生死亦如是。
時時如眾花,見人有生死,
一切皆磨滅,如去來亦然。
如是善業熟,則受於天樂,
善時既盡已,樂受則亦失。
時節如樹林,生時甚敷榮,
時節既過已,一切皆墮落。
諸天如樹葉,樹如受樂處,
受樂則有墮,無有常樂者。
猶如夏降雨,不住於空中,
諸樂亦如是,念念不暫停。
譬如孔雀鳥,風雲則出聲,
風止聲則滅,天樂亦如是。
譬如以乾木,而置於火中,
天樂亦如是,為時火所燒。
生已復歸滅,已經百千返,
為愛之所欺,而無有厭心。
癡愛網所覆,一切無免者,
戲弄於諸天,受諸不善業。

「如是天帝釋愍諸天故,說是偈已,乘於伊羅婆那大白象王,天眾圍遶奏諸音樂,出妙音聲,還善法堂。以得勝於阿修羅故,心生歡喜,諸天恭敬到善法堂。摩尼支羅所住諸天,受欲無厭,受於色聲香味觸等遊戲園林,乃至可愛善業壞盡,從天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生大種姓,受第一樂,端正殊妙,生在中國、正法行處,大富饒財,子孫具足,壽命延長,眷屬和順,世間所有一切資具皆悉具足,一切眾人之所愛敬,或為大王或作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二十八地,名曰眾分。眾生何業而生彼天?彼以聞知見:有眾生修行善業,正身口意,質直不諂,不惱眾生,常行善意,其心質直,離惡知識,親近善友,不近惡友,不共言論、不與同住亦不同行,常避惡人,惡人所友亦不親近。親近賢善,聽聞正法,聞已思惟,心入於法——善、不善、無記——若有善法則便攝取,知不善法則便捨離。正念觀察調伏其心,不貪不欲,持七種戒,微細不犯,乃至小犯常懷大懼。一切善業,如鍊真金清淨無垢。如是之人不殺不盜,布施修福,見殺害者,救令得脫。云何救於殺害眾生?若有丈夫侵他婦人,為官所收,打惡聲鼓,從右門出,欲斷其命,無救無護,無所悕望,愁悴憂惱,欲至塚間。將至殺處,如是善人贖令得脫。復行布施修諸福德。云何善人修行福業?若僧住處,曠野無水,渴乏苦惱,如是善人,或為作井或為造池。若有水池,若井崩壞、若多細蟲,為僧修治,以諸細蟲置餘水中。如是微細皆不殺害。若以漉囊,漉諸水蟲還置水中。是名不殺生。云何不偷盜?不以盜心取他草葉;若曠野中種種果菜,故村聚落,疑他所護亦不故取,是名不盜。是人修行一切善業,身壞命終生於善道三十三天眾分之地。生於右門,真金為座,白銀、琉璃、或以頗梨、或硨磲寶、或赤蓮花寶以為其座。青因陀寶、大青寶王、真珠之座,如是珍寶莊嚴之座而於中生。既生天已,而自思惟:『我以何業而來生此?』即自念知:『我於前世作斯善業,供養眾僧。如是善業猶如父母,清涼之寶生於天上,決定受樂。』如是天子作是念已,即自現見業之果報。見果報已,讚歎善業,毀訾惡業。念本生已,念人業地,無量善業地如父如母。

「爾時,天子念本生已,而說頌曰:

以善得人身,得已不放逸,
造作眾善業,因是得生天。
人身甚難得,得已行放逸,
為放逸所迷,命終墮地獄。
作三種善業,修行七種戒,
殺於三怨家,則受諸天身。
若人伏煩惱,未斷於愛心,
是人愛因緣,則生於天中。
破壞於嫉妬,大苦之窟宅,
種種行布施,是人生天中。
觀他如己身,悲愍護眾生,
慈心常調伏,是人生天中。
觀偷盜如火,布施於一切,
以自修其心,是人生天中。
觀他妻如母,常思惟真諦,
慾泥不能污,是人生天中。
火從自心起,由舌鑽燧生,
若離此妄語,則生於善道。
惡口破慈心,智者能捨離,
常樂說軟語,則生於天上。
觀綺語如刀,一切常遠離,
常行於正語,是人生善道。
若有行善人,不行於兩舌,
實說諦知時,是人生天中。
若人護如是,七種身口戒,
其人諦知戒,則生於天中。

「如是初生天子思惟既訖,說此偈已,觀本生處。念生處已,著欲境界,以前習故說如是偈。爾時,初生天子威德殊勝一切皆集,天女見之,速疾馳奔至天子所,猶如眾蜂馳奔蓮花,諸天女眾馳奔天子亦復如是。手中執於種種伎樂,琴瑟箜篌,鼓眾妙音。是諸天女花鬘莊嚴,散以末香,手執花鬘。復有天女散花供養初生天子。如是天女以種種供養供養天子。不可譬喻勝上天女或百或千,見此天子初生天中,心生愛樂,又見本所奉事天子死相已現,捨本天子,馳向初生福德天子。譬如渴牛捨於枯池,走趣清水,此諸天女亦復如是,捨本所事,馳速往詣初生天子。

「爾時,初生天子聞諸天女莊嚴之具出美妙音,欲心即發,何況見色及其音聲。爾時天子見諸天女及聞樂音,恭敬供養,心生愛樂,悉忘本生,猶如隔於百千生死。何以故?以生天中放逸地故,性如是故。爾時,初生天子為諸天女以諸欲法種種情態,不善觀故,欲心增長。時諸天女說於種種欲心相應不淨之語,如是受於放逸之樂,天子天女互相隨逐。天女圍遶,一切諸欲皆悉具足,如是之樂昔所未得,今既得已,心生歡喜,為欲所牽,隨諸天女不得自在。時諸天女奉給天子,歌舞戲笑種種吟詠,鄙褻調話,令此天子心意迷惑,隨諸天女所至之處,常隨其後。欲網所縛如鳥在網,如是天子愛欲所縛亦復如是,隨其至處,天子隨之。如是地處七寶莊嚴,昔所未見,見之愛樂。既見此地,於此地中無量天衣天鬘莊嚴,受無量樂。復往詣於度曠野林,作天伎樂,共此天子至曠野林。見此林中一切眾鳥,種種相貌以為莊嚴,其音美妙出種種聲,與諸群鳥遊戲娛樂。諸鳥亦復雄雌相隨,若至華中飲摩偷酒,雄鳥隨之,若於諸花亦復如是。若鳥遊空,雄雌相隨亦復如是。隨其至處,若食美果,鳥亦隨之,若復遊戲蓮花池中亦復如是。於山峯中,二鳥雙遊,如是天鳥亦為愛網之所繫縛,將至異處,眾蜂之類亦復如是。群鹿麚麀相隨遊戲,亦為麀鹿欲網所縛,亦如天子迷天女色。譬如夏時降雨滿池充遍盈溢,是諸天子為諸天女欲愛充滿亦復如是,愛欲繫縛。雖復舒緩,甚為難解。

「如是比丘觀此事已,而說頌曰:

如是女欲網,繫縛甚堅牢,
能令諸眾生,輪轉於有獄。
身縛尚可解,心縛不可脫,
心既為欲縛,常受諸苦惱。
羂網尚可斷,欲網不可燒,
隨其所行處,不離三惡道。
羂網但縛身,愛網甚廣大,
雖非是色法,能縛一切人。
羂網縛眾生,尚可現覩見,
如是愛縛心,求之不可見。
初染生愛著,心著甚難解,
人為愛所縛,不能脫生死。
女色大羂網,縛眾生六根,
羂但縛一身,或縛或不縛。
若枷鎖杻械,聖說非為堅,
癡人愛染心,繫縛甚堅牢。

「如是比丘毀訾愛欲。爾時,天子為愛天女,一切愛網之所繫縛。將至園林,見種種林,甚可愛樂無以可喻。爾時,天子遊於花池,其池名曰白鵝之池,與諸天女至此池邊。天子天女遊戲娛樂,受五欲樂,種種樂音出眾妙聲。眾分天子復往詣於金山之中互相娛樂,受五欲樂。既受樂已,作如是念:『我今當與一切天眾詣善法殿遊戲受樂。』作是念已,與諸天眾詣善法殿,或遊虛空或乘鵝鳥、或乘孔雀、或乘宮殿,如是種種,詣善法殿,見天帝釋。種種伎樂歌眾妙音,至善法堂,爾時釋迦天王聞眾樂音,告諸天子:『大仙!如是音樂,是誰樂音?何地天眾來至於此?』時諸天子聞是語已,皆出觀之。既見天眾,還善法殿白帝釋言:『天王當知!眾分地天眾今來至此,奉問天王。』時天帝釋告諸天子:『汝今應當發勝歡喜,以諸樂器作諸伎樂,出迎眾分所來天子,種種遊戲共相娛樂。』時諸天子聞帝釋勅,即奉其教,手執種種琴瑟箜篌種種樂器,種種天鬘莊嚴其身,其身流出種種光明,身光鮮白晃曜照明,出迎眾分所來天子。二眾相見,和合遊戲,作諸神通,種種伎樂歌眾妙音,至善法殿。爾時,天主釋迦提婆坐百千柱寶殿之上。其師子座名曰得勝,天王坐上,安隱快樂威德光焰,百千天眾周匝圍遶,受善業果,威德殊勝過於和合百日並照。雖處天宮而不放逸。如是天眾既見天王,皆大歡喜過先十倍,即以頭面頂禮天王釋迦提婆,歌舞遊戲,以諸偈頌讚歎天王:

天主憍尸迦,常護於世間,
法行常寂靜,境界莫能壞。
以法調世間,不以非法教,
順法常安樂,違法受苦惱。
行法則安樂,修智亦如是,
不侵不妄語,常受於安樂。
若世間功德、出世間功德,
此一切功德,天王悉具足。
怖者為作歸,苦者示善道,
天王持世間、天人阿修羅。
天王最殊勝,離諸不善法,
洗除三惡垢,受於三歸法,
如實知三業,行勝三菩提。
雖生放逸地,不樂於放逸,
天王持世間,法行離怨敵。

「爾時,眾分之地諸天子等,勝智慧等讚天王時,爾時釋迦提婆因陀羅觀諸天眾,善言慰喻,告諸天曰:『諸天子!莫行放逸。若放逸者,則無利益。』時諸天子讚帝釋已,與天帝釋乘於虛空向眾分地。帝釋為首,諸天隨從,往詣眾分。時天帝釋作如是念:『此諸天子心行放逸,不知退苦,我當示化退沒之相,令生厭離。』時天帝釋為於遊戲放逸諸天子等,化中陰有。時諸天子戲遊園林山峯花池,時諸天子各各自見一切眾具勝相莊嚴皆見失壞,一切樂具亦皆磨滅,惶怖苦惱,身被繫縛,怖畏涕泣,烟焰俱起來遶其身。閻羅王使之所執持,飢渴自燒,行大怖畏,火來燒身猶如燒林。閻羅使者醜惡可畏,種種惡色,手執刀杖、弓刀矛矟及捉黑繩、赤棒網羂,或有上昇或有下行。時閻羅王所遣使者遍須彌山。時諸天子見閻羅使從於天上縛諸天子,加諸楚毒罵詈撾打,遍身火起其焰猛熾。時閻羅使手把刀戟,奮目大怒,互相告曰:『諸閻羅使!速縛如是放逸天子,我當戮之,將入地獄,令其不復得行放逸。』如是大喚上昇虛空上須彌山,遍於諸地皆令摧壞。百千萬億那由他數閻羅使者、伺命之官、醜惡獄卒遍壞諸地及以山側,遍於虛空,或上或下惱諸天子,語諸天子:『汝等所受五欲之樂、種種音樂,今何所在?汝等今為閻羅使者將詣地獄,受大苦惱。』若諸天子將墮地獄,則見獄火來燒其身。若諸天子有善業者,但見地獄,不見自身為火所燒。

「時諸天子自見中陰被大繫縛。爾時,獄卒閻羅王使為此天子而說頌曰:

汝愛於欲樂,而不作善業,
是故得苦果,今日已成熟。
汝若樂放逸,而行於非法,
至於臨終時,心乃生悔熱。
悔熱喻火燒,亦喻於刀戟,
從於五根生,而還自燒滅。
於苦謂為樂,貪怨為親友,
觀放逸如是,是故應捨離。
放逸愛和合,為欲之所縛,
三種大怨家,能破壞大樂。
憍慢近惡友,懈怠及貪心,
遠離於持戒,是地獄因緣。
持戒清涼觸,得報甚清涼,
愚人不修行,臨終生悔熱。
見於他妻妾,而生貪著心,
飲酒行劫盜,因此墮地獄。
惡口親惡友,邪見無正信,
其心多躁擾,此法失人身。
貪心及綺語,妄語無誠信,
今世若後世,無有少安樂。
遠離於善友,親近惡知識,
根本無利益,不信業果報。
不識業果報,苦樂非眾生,
是人迷因果,臨終生悔熱。
若人常妄語,恃智生憍慢,
後得大衰惱,乃覺其業果。
若流轉世間,具受諸苦惱,
皆由無明力,大仙如是說。

「爾時,釋迦提婆因陀羅化作如是閻羅使者,為諸天子中有說法,折伏呵責。時天帝釋復為諸天眾示現變化。若諸天子有先世業應墮畜生,示於無量種種業相,如印印泥。中陰之相互相殘害,共相食噉,生大怖畏,令諸天子皆悉見之。若諸天子無畜生業,但見畜生互相殘害,不見自身作畜生形。時天帝釋復為放逸諸天子等,示化中陰。若諸天子當生餓鬼,為於飢渴焚燒其身,長髮覆面,其形醜惡。此諸天子見虛空中,烏鵄諸鳥來啄其眼及耳鼻舌。是時天眾見向所化如是惡相,生大怖畏。餘天見已,白帝釋言:『釋迦天王!何故捨諸天子而自止住?此諸天子皆被繫縛,或阿修羅、或餘惡人將之欲去,遍須彌山一切諸地。我亦曾與阿修羅鬪,未曾覩見如是惡相。又阿修羅及其軍眾未曾俱來至此天中,云何世間失正法耶?不孝父母耶?不敬沙門、婆羅門耶?不敬耆舊長宿耶?天王!今諸世間不供養如來及法僧耶?不知因果、不知真諦耶?如護世天王常說此法,今閻浮提不修行耶?今諸天眾皆被惱亂。天王!何故不嚴器仗,乘於伊那大龍象王,身服鎧鉀,擊大戰鼓莊嚴鬪戰?』有諸天眾,天主同業,向天王釋作如是說。復有諸天覩此希有未曾見事,心生厭離,極大恐怖,諸根振動,歸依帝釋作如是言:『唯願天王救護我等。此諸天眾所住之地,悉為阿修羅之所劫奪。未曾見此阿修羅等可畏之身如是怖畏。』諸天子等皆向帝釋作如是說。復有天子見是化已,向善法殿速疾馳奔,取諸器仗鬪戰之具。復有天子詣雜殿林,取諸鬪具向閻羅使若打若捉,不能加害。譬如鏡中所見色像,不可捉持、不可打害。如是天王示如斯化。

「是時天主釋迦提婆復示天子——化阿修羅——勝於羅睺、勇健阿修羅等,被縛撾打、斫刺罵詈,悲泣憂惱,如諸天子化受苦惱。時諸天子見阿修羅受大劇苦,百千萬倍過諸天子。時諸天子見阿修羅受大苦惱,未曾所見,生大怖畏。復往詣於釋迦天王,白天王言:『我今不知是何丈夫有斯大力,皆能繫縛諸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勇健阿修羅王——繫撾打棒、斫刺罵詈?云何有此未曾有事,令諸天子身毛皆竪?唯願天王為我說之,我今亦畏,得此衰惱。天王!何者為,知不耶?諸天之眾及阿修羅皆悉破壞,一切世間恐皆摧滅。天王若知,願為我說。釋迦天王若不知,若不知者願善思惟。』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告天子曰:『此諸天子以放逸行,不如實知,不行正法。我為如是放逸天子,欲令離於憍慢放逸,示如是化。此諸天子既生厭離,其心調伏,我今說法必能信受。』時天帝釋見諸天子心調伏已,告諸天眾:『汝等諦聽,當為汝說。如此丈夫第一大力,形貌醜陋,能壞他人,難以為敵,非呪術力所能調伏,一切天眾無如之何。復有勝天過於汝等,亦不能遮,復況汝等色力減少,無自在力。是丈夫者,名閻羅使、名死時使,以煩惱業縛諸眾生,縛之而去,將至地獄、餓鬼、畜生。有八種法攝於一切生死眾生。何等為八?一者一切生者,皆歸於死;二者無有強健而不病惱;三者一切少壯皆歸衰老;四者具足財富,當有貧窮;五者皆由業故,有諸世間業之所得,隨順於業,隨所作業或善不善,如是如是得業果報;六者一切恩愛皆當別離,無有堅固;七者自作之業決定受報,無有他作我受其果,無有自作他受其報,一切諸法決定如是;八者世間放逸,無有安隱,必受苦果。是名八法。如是之法於世間中流轉生死,從因緣生。如是之法不可以力而觝捍之,非呪術力所能調伏。如是閻羅使者非力能敵,非呪術力之所能遮。生死之法,法皆如是,若人造惡,能加苦惱無量楚毒。諸天、阿修羅、人、龍、夜叉、毘舍遮等,如是閻羅使者皆能加害,令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時諸天眾白帝釋言:『天王!我於如是閻羅使者不得自在。唯願天王以方便力,令我得脫閻羅使者,我當隨順天王之教。』

「爾時,天王釋迦提婆告諸天曰:『有大方便,若能修者不為閻羅使者所害。云何方便能得自在?謂斷一法;言一法者,謂斷放逸。復修二法,謂舍摩他、毘婆舍那。復斷三過,謂貪、瞋、癡。觀四聖諦:苦、集、滅、道。知五善護,謂五境界。復有六護,所謂六根。知七正智,謂七覺分。行八聖道,謂正見等。知九眾生居、知十業得果、知十一修、知十二入、知十三念隨順係念、知十四禪善修其心、知十五法、知於十六阿那波那、知十七中陰有道相續輪轉行法、知十八界、知十九中有。知於欲界眾生所居有二十處,知其行業。如是知者,則得自在。若天若人能如是知,能斷三惡道,能生一切善法,攝諸善法。若天若人能斷惡道,死則不為閻羅使者之所怖畏。是故應捨放逸之行,放逸能斷一切善法,猶如怨家。放逸之人不得世樂及出世樂,放逸覆人猶如畜生,未睡如睡,不知應作及不應作、福德非福德、親友非親友、福田非福田、應說不應說,不知利益、不知損減、不知功德、不知過惡,是名初惡。一切無利、衰惱之根本也。應斷放逸,一切諸天皆行放逸,云何不為閻羅使者之所繫縛?』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而說頌曰:

若天人放逸,樂行於非法,
至於臨終時,則見閻羅使。
放逸如毒害,智者所捨離,
臨於命終時,則無眾苦惱。
放逸死受苦,不放逸最樂,
若欲求樂者,常應離放逸。

『諸天子!斷一法者,謂斷放逸,則有六種。何等為六?眼見色已,生放逸心,非如實見。或見好色、或見惡色,若黃若黑、若赤若白、若長若短、若方若圓。如是世間不如實知,以放逸故,亦復不知出世之法。以放逸意,雖復見色,不如實見,於己身色,不能正觀,不樂觀於四真諦法。於諸色中,不實見實,心放逸故,不能觀於世間之法及出世法。耳聞聲已,不知其義,或歌或語,若義、若非義,不解如是世間之義。若修多羅、若伽陀、若祇夜、若毘伽那、若憂陀那、若尼陀那、若毘多迦、若闍多迦、若毘佛略、若阿浮多達摩,聞如是法,不解其義。以放逸故,命終之時為閻羅使繫縛將去。復有放逸:既聞諸香,鼻即貪嗅,不知花香及以果香,不知如是世間之香先以燒香供養布施。以放逸故,不知諸香。復以放逸,不知諸味:其所食味若甘若酢、若醎若苦、若辛若淡、若澁若滑不知差別。心放逸故,不知如是世間之味及以不知出世法味。以放逸故。復以放逸,不知身觸,不作身業,修治宅舍,不修作業、不作眾善,是人宅舍物不具足。不知世間所不應作,不知出世間所不應作,不近耆舊亦不恭敬禮拜問訊。以放逸故。

『諸天子!復以放逸,不知心法,若善、不善、若無記。不知臨命終時,死杖所害,受大苦惱,為閻羅使自在將去。是故天子應斷一法,所謂放逸。修二法者:一者賒摩他;二者毘婆舍那。如是二法示涅槃道。賒摩他者,能斷生法及未生法,能令寂靜。毘婆舍那者,見心、見法二種身故,名毘婆舍那。如是二法以為善伴,能斷三過:若著欲者,教不淨觀;若瞋恚者,教慈心觀;若愚癡者,教以智慧。如是三法對治三法,令其不復起於放逸。若臨終時,不復畏於閻羅使者。云何四聖諦?四聖諦者,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者,苦有二種:一者身苦;二者心苦。集諦者,謂陰、界、入。滅諦者,所謂寂滅。道諦者,謂八聖道。是名四聖諦。善護五境界者,所謂色、聲、香、味、觸等。云何六護?所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於境界處善守護之。何等七法?謂七覺分,如人身分亦如城分,亦如眾分,是名菩提分。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念覺分者有何等相?所謂念於有為過惡、念於實諦、念於涅槃寂滅之法,是名念覺分。擇法覺分有何等相?以智慧簡擇。云何簡擇?以如實相法簡擇此法,思惟其義,心念其義,念念不離。既思念已,復修精進,是名精進覺分。念此法已,希欲心生,念如是義,而生歡喜,是名喜覺分。復於此義,心思惟已,身法、心法如實調伏,柔軟輕樂,修行不亂,是名猗覺分。復於此義,心思惟已,緣於住心以攝其心,是名定覺分。復捨定意及以餘念,是名捨覺分。如此之法,若果、若智及斷煩惱,皆悉差別,其果亦別,上上轉勝,一緣而生,其用各異。如是天子!是名七覺分,若有念者,能捨放逸。

『諸天子!云何八聖道能離放逸,怖畏未來,以求安樂、求涅槃道?正見聖諦如實見、正思惟聖諦、正語聖諦、正業聖諦、正命聖諦、正精進聖諦、正念聖諦、正定聖諦。云何正見?如實見相應義,是名正見。云何正思惟?如實見如實法自相、平等相,於如是法,心念種子,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語?思惟四種口業,捨口四過,護持禁戒,是名正語。云何正業?捨於三種身不善業,護持禁戒,是名正業。云何正命?乃至失命,持戒不捨,是名正命。云何正精進?於如是義,其心憶念而起精進,是名正精進。云何正念?於如是法義,憶念思惟,不忘不失,是名正念。云何正定?於如是法義,以實念心,一心憶念,決定一相,是名正定。是名賢聖八聖道分,若能憶念則不畏於閻羅王使。復觀九種眾生居處。

『諸天子!又觀十種大地之法。何等為十?一者受;二者想;三者思;四者觸;五者作意;六者欲;七者解脫;八者念;九者三昧;十者慧。是名十大地法,共心而生,各各異相。汝等當知!何等相?如是之法,一緣而生,猶如日光。如是之法,共心而生,有增減相應相。云何名想?知差別相應,故名為想。云何名思?意緣三種——善、不善、無記。復有三種,謂身、口、意。思所依止而無相貌。云何名觸?三種和合而生於觸,起三種受,故名為觸。天子當知!云何三觸生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名作意?攝取於法,故名作意。云何名欲?憶念所作,故名為欲。云何解脫?能辯了故。亦名為信,以能信故。亦名為力,以能持故。云何名念?若攀緣處,心不迷亂,是名為念。云何名三昧?若心一緣,是名三昧。云何名慧?分別觀法,是名為慧。

『諸天子!復有十種煩惱大地,若有受行如此法者,臨命終時為閻羅使自在繫縛。何等為十?一者不信;二者懈怠;三者不念;四者亂心;五者愚癡;六者不善觀;七者邪見解脫;八者不調伏;九者無明;十者放逸。是名十法煩惱大地,染生有法,為閻羅王使者所縛之因緣也。諸天子!如我所說,云何十種不善大地?云何不信?不信解脫。若不信於解脫之法,故名不信。云何懈怠?捨離精進,故名懈怠。云何不念?以忘失法,故名不念。云何亂心?其心不正,故名亂心。云何愚癡?無方便心,故名愚癡。云何不善觀?不正觀察,思惟非法,不行正道,不淨見淨,故名不善觀。云何邪見?取顛倒法,堅著不捨,故名邪見。云何不調伏心?不寂靜故,名不調伏。云何無明?迷於三界,故名無明。云何放逸?不作善業,故名放逸。是名十種煩惱大地,甚可鄙惡。

『諸天子!復有十種染地之法。何等為十?一者瞋;二者恨;三者不悔;四者堅;五者幻;六者諂曲;七者嫉妬;八者慳;九者憍慢;十者大慢。是名十種染地法也。何故名曰染地法耶?大地所攝,故名染地。云何名瞋?其心麁惡,故名為瞋。云何名恨?其心結縛,轉成怨結,故名為恨。云何不悔?樂作眾惡,作已歡喜,故名不悔。云何名堅?作諸惡業,執著不捨,是名為堅。云何名幻?誑眾生故,為十二入之所誑惑,故名為幻。天子當知!云何十二入?所謂內有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內入;外有色聲香味觸法,是名外入。二種分別:一者相;二者自體大。所言相者:四大因緣而生眼識,是名為眼,當知耳鼻舌身意,分別境界各有自相。云何當知自體相耶?言自體者,名不顛倒。以五因緣而生眼識。何等為五?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憶念故,眼識得生。耳則不爾,耳識之生,明闇俱知,不因於明。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意識於明,或時有用、或時不用。云何有用?云何不用?若眼識見色,意識決了,是名為用。云何或用或有不用?眼識觀色,若無光明則無所見,餘根所知,不因光明,是名識大。諸天子!復有四大因緣,各各相依。云何四大互共相依或增或減?眼增火大;鼻增地大;身增風大;舌增水大;耳增空大。此法增勝,耳中空界,意得取聲。是故當知,故有增減。復次觀入:何者近緣?何入遠緣?鼻舌及身如是三根,對觸乃知。眼之所見,非近非遠。耳之所聞,遠則不了,近則能知,內亦自聞。鼻之所聞,近則能知,內亦自了。如鼻內有病亦自聞臭,如耳中風聲亦皆自聞。如是識,二種所攝——眼識、意識。如是盡攝,譬如一火,隨然得名,或名木火,或名草火。一切諸識亦復如是,因於意識,各各差別。天子當知!如是諸入,既得知已,莫得放逸。不放逸行、不貪、不瞋、不癡,如是善人命終之時,不畏閻羅王使者所縛,不見可畏獄卒惡相,不見閻羅王惡境界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常受安樂乃至涅槃,成就無量歡喜安樂,不放逸故。

『復次,天子!觀十二入無常苦空無我,觀其依止,因緣而生。如是觀已,離於放逸。觀眼識生,猶如幻法,空無所有,非堅非實,破壞之法。眼識滅已,而生耳識,空無所有,不堅破壞。如是觀內六入、外六入,或生或滅,鬪諍愛味,衰變無常,從因緣生。如實知之,如是見已,不貪於色。若見愛色,不生染著。不放逸者,諸天五欲尚不生貪,何況人欲。』

「爾時,釋迦天王而說頌曰:

迷惑於界入,妨於涅槃道,
以此放逸故,失一切善法。
若有三種過,是大惡道使,
癡為第一惡,放逸故流轉。
愚癡放逸行,死常在手中,
若有樂放逸,一切盡破壞。
若人過一法,思惟於二法,
知於三處相,是人則受樂。
若天福德盡,放逸所破壞,
墮落癡所誑,無人能救護。
一法常最勝,能忍而修行,
若與忍相應,悲念諸眾生。
命終怖畏時,得如是大力,
是故離放逸,精進修諸行。
若能捨無明,常守護明智,
以知明無明,放逸不能壞。
若人捨放逸,決定得大利,
如是不放逸,則能自利益。
放逸網自縛,勤修則解脫,
如是縛解相,我今總略說。
天子既已知,若有行放逸,
至於臨終時,乃知其果報。

「如是天帝釋廣說十二入相,調伏放逸諸天子等。若諸天子曾種善根,少行放逸,聞此法已,心自覺悟不復放逸,諸根淳熟皆能受行。若諸天子根未熟者,如破生癰,破捺之時,捺已洗治,無所利益,亦復如是。

「復次,帝釋天王從一漸增,次第說於十二入法。十二入相。已於諸天大眾之中作神通力,示希有事,次第令入,繫心正念,覺因緣相,離於放逸,令其利益。見此變化,心生厭離。時天帝釋方便利益,為諸天眾廣說妙法。『諸天子!云何諂曲?心不正直,堅著生死,故名諂曲。云何名妬?於他熱惱,故名為妬。云何名慳?懼己物盡而生貪惜,故名慳。是名三界染地之法,分別則有,三界所攝。瞋、恨、慳、妬、幻,欲界所繫,諂曲一法遍於欲界及於梵天,憍慢、大慢遍於三界。諸天子!是名十種不善大地法也。復有十種善大地法。何等為十?所謂不貪、不癡、有慚、有愧、有信、調伏、不放逸精進、捨離、不生侵惱。是名十種善大地法,如是十法,各各異相。謂不貪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猶如梁柱。不癡善根亦復如是。慚者自守正直。愧者愧於他人。信者於一切法,其心清淨。調伏者,身心調善離於惡法,依清涼法。不放逸者,勤修善法。捨者,於作不作因緣之中,其心捨離。不侵惱者,不惱眾生。是名十種善法大地。若有心念如是法者,於命終時不畏死怖,不畏閻羅使者所縛。何以故?攝善法故。如向所說心心數法、善大地法、染大地法。自相總說,是名十法。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修十一法?若有比丘觀於自身,自見其身,不愛不迷,心不堅著,是名初修。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先受所欲毀訾,不味不著不念,生厭離心,是則名曰第二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常不放逸,不著境界,盡諸結使,是名修於不放逸行。是則名曰第三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憶念善法、修行善法。「如是善法能生樂報,樂因樂緣,如是樂報。我當受之,斷不善法。」是則名曰第四修也。

『復次,諸天子!修行樂受生。受有何力,云何而生?何因何緣?云何因緣?云何而生?如是受生,莫為妨礙。如實觀受,不堅不實,空無所有。是則名曰第五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修行一切諸行無常、苦空無我、無所有,互相因緣而得有生,非一力生。如是修行。如是修已,心不愛樂,是則名曰第六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作如是念:「我生善念、生善因緣。」既生此念,異念所壞。「我今所緣,生滅不善之念,壞我善念,妨我善法。」如是常念所緣,是則名曰第七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修第八行法相、平等相、住自相,法不顛倒,一切諸法,性無垢故。如是比丘復自觀察:「我既有生,畢定當死。有為之法,無非三相。」如是修行,一切諸法皆悉無常,是則名曰第八修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第九修耶?三煩惱根,三種對治。所謂貪欲、瞋恚、愚癡。貪欲之人,教不淨觀;瞋恚之人,教以慈心;愚癡之人,教觀因緣。是名對治。如是修觀,心常思念,是則名曰第九修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第十修耶?念佛功德,安樂世間,是故修行利益自身,是則名曰第十修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第十一修?從他次第聞無常法,念念不住,從於處胎,生滅不住,如始處胎、童子、少年乃至老時。如是比丘及餘修習,既修習已,臨命終時,不畏閻羅王使者,自在所持,不見醜惡怖畏之相。是則名曰十一修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十三係念善修利益安樂乃至涅槃?何等十三?念不放逸、念生住滅、念不散亂,如是念已,若見好色、若見惡色、若見女人,觀其身內膿血不淨之所住處,大小便利不淨之處。如是係念令不散亂。若入城邑聚落乞求,行色境界不應行處,若不係念則著色欲。以是因緣,係心不散,是名第一一心係念也。

『復次,第二係念:思惟觀外境界可愛園林及蓮華池、可愛河泉遊戲之處,見已作如是念:「如是可愛遊戲之處,以愚癡心而生貪著,必當衰壞。樹葉萎黃,失其本相,彫零墮落,狀似枯死,蔭影希踈。如是有為,一切無常,空無所有,何況愛法。」如是作心係念,作是念已,心不貪著內外境界,魔不能亂。是名第二一心係念。

『復次,第三一心係念利益安樂。云何係念?緣何等法?若食若眠曾見美色,念不分別,心不係念,作如是念:「愚癡凡夫,諸根貪著不知厭足。」如是係念,是名第三一心係念。

『復次,第四一心係念:隨何等處得供養利——衣服床褥、臥具醫藥,心不歡喜,不喜不樂。何以故?供養之利,利養瘡深,割皮壞肉,壞肉斷筋,斷筋破骨,破骨傷髓。利養因緣能壞善法亦復如是。是名第四一心係念。

『復次,第五一心係念:若遊城邑聚落村營,不住城邑。若有眾人往至其所,不與多言、不樂多語。何以故?若人遊行城邑聚落,心則散亂不能自利。如是一心係念,如實觀之,是名第五一心係念。

『復次,第六一心係念:見如是過於塚間樹下、若草????邊、若山㵎邊、若住空舍,無所愛著亦無親愛,不親近他,善法增長得自利益,遠避眾人。是名第六一心係念。

『復次,第七一心係念:聞說天報,心不愛樂,而生厭離。樂聞說於地獄苦果,其心無厭,作如是念:「天退衰沒,為閻羅使自在將去。我今不復作地獄業,亦不隨喜。見有作者,教令捨離。」如是比丘聞天不喜,聞地獄苦不生怖畏,離憂離喜,常念善法,是名第七一心係念。

『復次,第八一心係念。「我起善念,捨不善法,悉令盡壞,離於餘氣,生餘善法。係念善法,若不善念妨於善念,我已斷不善念。」如是攀緣,想念次第之數,一心係念,調伏其心。是人能於洄澓湧波怨家之心,令住境界。是名第八一心係念。

『復次,第九一心係念:念佛功德、念敬重法、念敬信師,隨善師行,正意修行,直視一尋,利益一切眾生,心念度脫。如是係念,得果不空乃至涅槃,是名第九一心係念。

『復次,第十一心係念:善修正行,如有四種大怖畏至,謂衰、老、病、死。怖畏死怨,不憙憶念,見四種法,流動無常於壽命安隱、少壯具足。如是四種,如前所說,常有怖畏。如是修無常想,不樂五欲,不為愛怒之所使也。常行正念,則能碎於煩惱大山。是名第十一心係念。

『復次,第十一一心係念:不生分別,此是精進,此是懈怠。若生是念,則自毀傷。不惱他人,其心清淨,係念調伏,不惱眾生。是名第十一一心係念。

『復次,第十二一心係念:常聽正法,聞已受持,既受持已,堅持不忘。是人知於善法及不善法,如是之人,如大闇中大燈明也。善不善法於佛法中,皆能了知,猶如明燈,是名一心係念。如是一心係念,不為愛怒、不為魔使,是名第十二一心係念。

『復次,第十三一心係念:念身受心,念如是處,知於自相,正心係念,離放逸行。既不放逸,不為閻羅使者自在將去。以自在故,不失憶念,無非時行,不行非處、不行惡境,一切係念。是名第十三一心係念。

『復次,諸天子有十四種善修其心,善調伏心、善清淨心,離於放逸。何等十四?一者知足;二者精進;三者寂靜;四者親近善師;五者離惡知識;六者修習佛法;七者善觀修習;八者捨於憍慢;九者信於因果,法及非法;十者念於善欲;十一者不觀女色;十二者不近親族;十三者正住一切境界;十四者畏於生死。是名十四法善修其心。以此因緣,調伏其心,臨命終時,不畏惡道閻羅獄卒,不開惡道門,不斷正法,不為閻羅使者之所繫縛,隨意將去。不作惡業,能得一切善法者,所謂善調伏心,令修善業,能將眾生至人天中,開涅槃門,後得涅槃。是故,諸天子!汝等應善調伏其心。心調伏故,尚不見於閻羅使者,何況將去。』

「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說惡道畏,見閻羅王使者怖畏。『我已如是一一漸增,次第為汝說十四法,今當為汝說十五法。如我往昔從佛所聞,我今當說。何等十五?若出家沙門毀於法式,亦令他作。被袈裟法,所著袈裟令他愛欲,樂好袈裟以自莊嚴,其音麁惡猶如驢聲,細步徐行端嚴威儀,為愛欲故,莊嚴其身。如是沙門不勤精進,樂見女人,憍慢自大,其心輕躁,欲心放逸。是故所著衣服為遮寒熱,纔得覆身,不生貪著、不為愛著。放逸所誑,臨命終時,不生悔心,是名初法。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二法,知於知足?持何等戒?出家修行或修智慧,既自知已,於施主所施臥具醫藥,知足受畜,相應受施、如法受施。如是受施,不妨出家沙門之法,是名知於第二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三法?不以貪心念於臥具。若聚落城邑非功德處,為飲食衣服故,捨離阿蘭若處,入於聚落城邑,妨修善法,失於知足。沙門法中第一勝者,所謂知足及不放逸。若人樂貪,不樂知足,為貪所誑,害於善法。如是之人猶如癡狗,還自食吐。是名沙門第三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四法?所讀經典,不言多讀,恐於施主多設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恐其難消,妨出家法。非我所應,自知止足。是名沙門知第四法。復有第四少欲之法:若有比丘少欲知足,於何等法不放逸行?如是沙門,或為僧使、或為病人至施主家乞求財物,於施主家若飲一水,妨於善法,唐勞行使,虛作勤勞而無福德。何以故?以貪味故,至施主家,令諸施主心生輕賤。如是比丘非自利益,不利病人,非利眾僧,此是第一輕慢因緣。所謂至檀越家貪於食味、輕躁、不正語,此三種法,世間、出世間之所輕賤。是故知足不放逸行,捨於此法。是名沙門第四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知第五法?少欲知足,依止乞食,受出家法,唯受一食,不舉宿食。若舉宿食,心則貪著,不樂禪誦,貪著食味,恐後不得。如是少貪,妨沙門法,何況比丘多貪供養。若畜此法,為於愛網堅牢繫縛。是名沙門第五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六法?若有沙門大姓出家,少欲知足。「我既出家已,不自說言:『我是某甲大姓出家。』」亦教弟子不令宣說,若受法弟子、若出家弟子教令不說。恐諸施主多設供養臥具衣服、飲食醫藥。「若我受取,妨於善法;若我不受,壞弟子心,若生瞋恚,妨其善法,於未來世得不饒益。」如是之人知足受施,不為愛攝,心不散亂,於正法中生正念心,樂於林中修學禪觀,觀身循身觀,觀心循心觀,觀受循受觀,觀法循法觀。如是比丘於有為獄則能超越,以行少欲知足行故。是名沙門第六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七法?少欲知足,畏大利養。捨利養已,知何等法?若有比丘多有知識,樂多事務、樂多弟子、多利供養,貪樂請食,數見親舊。如是比丘修行之人,不應與之共為行伴至聚落中。何故不得與其相隨?恐放逸故。如是比丘樂於利養,眾人所知,同處行故,亦謂此人多貪無厭。以供養故,敬重其人,二俱妨礙。若多事比丘受他利養,若此行人不受其物,令多事者其心忿恚,言此比丘諂曲不實,誑於聚落諸施主等,謂是比丘內心貪濁。以是因緣,令他見者內自毀傷。是故少欲知足比丘不應與彼多事比丘同止共住、行來出入,以生過故。是名沙門第七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八法?少欲比丘怖畏生死,遠於利養,常念一心。云何知法?若在家時,種種技術,既出家已,不復自說。所謂醫方工巧、伎樂刀矟,如是種種技術,不自談說。何以故?恐諸施主知我技術,多致供養,妨沙門法。或以如是世俗技術,心樂習行,毀壞善法,不得一心、不得禪定,心不清淨,妨沙門法,自利利他亦皆損減,不能利益調伏弟子。是故應捨不說技術,是名沙門第八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九法?少欲比丘智慧之人,遠離供養。見塔寺中,若城邑內、若聚落中、若近聚落、若柵邑中、若近柵邑見有僧寺。若有眾多破戒比丘多欲無厭,多畜飲食,食不淨食,飲酒放逸,治生販賣不淨之物,出入財產,親近俗人以為知識,不樂住寺,多樂住於施主之家。少欲比丘不應與此多欲比丘共住一寺。若有欲得寂靜之心,欲離魔縛,不應住於如是之處。何以故?恐城中人、若聚落人、柵邑中人知諸比丘破戒行惡,謂我一人持戒第一,多施供養。「若我受此供養之物,不名少欲。若我不受如是利養,眾人嫌恨,亦令多人瞋恨施主何故以物乃施一人,不施多人?」知此過已,少欲比丘不應共於不淨比丘同處而住,是名沙門第九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法?若有比丘得世俗通,能示異相,少欲比丘不應宣說。何以故?恐諸聞者謂我當是阿羅漢人,多設供養,妨沙門法,或失神通,壞少欲法。是名沙門第十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一法?若有比丘持佛舍利,從城至城,從村至村,從邑至邑,從鄉至鄉,以實神力示於世間。如是舍利是大福田,當設供養。如是比丘少聞無智,稱美讚歎少欲比丘,言此比丘多聞智慧,能為汝等演說正法。施主聞已,敬重舍利及多聞比丘,廣設供養。若此比丘受此供養,非少欲法。少欲比丘不應與此遊行比丘共行共住。何以故?諸施主等見此比丘不持禁戒,謂少欲者亦破禁戒。是故不應與破戒者行住坐臥,恐閻羅使獄卒縛故,恐放逸故。是名沙門第十一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二法?受乞食法,頭陀功德。無知識處遊行乞食,不行放逸,捨於著味,是名沙門第十二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三法?知足比丘受糞掃衣,知足受衣,畜陳故衣,於物知足,是名沙門第十三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少欲比丘知第十四法?知足比丘能破魔眾,是名沙門第十四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五法?少欲比丘獨行無侶,捨惡知識,摧破無始煩惱堅山。如是知足得第一樂,臨命終時則不為於閻羅使者自在所縛,不見醜惡大怖畏相,心不怖畏。』

「爾時,釋迦天王即說偈言:

少欲知足法,出家應修行,
如是持戒人,則近涅槃道。
所作不悕望,勤求涅槃道,
不為魔境縛,不至魔境界。
若人常修行,不生悕望心,
修行勤精進,則無有眾苦。
念已作怖畏,思惟於現在,
亦知於未來,則脫煩惱縛。
常樂不放逸,畏於不信法,
修無垢淨智,則近涅槃住。
諸天受快樂,猶起放逸行,
何況愚癡人,為放逸所使!
若人行放逸,是為已死人;
若不放逸行,常住智慧人。
放逸懈怠心,精勤能斷除;
放逸眾苦本,捨之如棄死。

「如是釋迦天王為諸天眾化閻羅使怖諸天子,為之說法。爾時,帝釋知諸天子於正法中心生信樂,見閻羅使漸欲消滅。既見此事,復往詣於釋迦天王,復有諸天恐怖隱藏於園林中,一切皆往詣帝釋所。爾時,帝釋知此諸天心之所念,隨諸天眾心漸清淨,漸漸滅化。

「時諸天眾心生敬重,復聽帝釋所說法要,合掌頂上,白帝釋言:『我今現見此法勢力,天王說法隨我等心,得信清淨,閻羅使者亦隨漸滅,隨聞如來所說法力即皆消滅,何況修行,若有修行至不滅處。』爾時,帝釋心生歡喜作如是言:『我於今者,所作已辦。我為如是放逸諸天除斷放逸,得不放逸,令其歡喜。我今當為此諸天眾說深妙法,如我往昔於大師所聞正法要解脫城門,念出入息阿那般那。於昔舊天次第所聞,既得聞已,復見世尊為我宣說,是故我今為諸天說雜四聖諦法,於一諦中四種分別。我今當說,利益如是一切天眾,亦自利益,亦利益他生死行眾生,種種方便為之說法,令諸眾生心得淳熟。我已如是說十五法,我今次為諸天眾等,說十六法,阿那般那出入息法,分別四聖諦,方便自因之相。云何名為次第說也?是修行者,觀於自身縛心獼猴。

『諸天子!云何縛於覺觀心之獼猴?縛何等心?所謂縛識。如是一心,次第觀身相觀:身循身觀,染不染無記觀,受善受循受觀,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受自相觀,法循法觀,善、不善、無記如自相,是名四念處。是修行者入如是法,一心觀察一切有為,自相寂滅,觀四念處,是四聖諦相。如是念處遍一切處,所謂次第行相,常無常,合和聚散,空無作者,空無我者,破壞衰惱。如是觀苦無常,見四念處已,觀四聖諦自相。如實觀察,生於暖法,從於暖法,生於智慧。譬如鑽火,先見烟相,後乃見火;如鑽如燧,先生熱氣,後乃生火。以信樂故,於一切煩惱無知法中,未來能生聖法、毘尼亦復如是。以十六種觀四聖諦。

『如是暖法云何生耶?云何觀於四聖諦耶?諸天子!所謂是苦聖諦因緣,有故無常,敗壞故苦,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如是四種分別,觀苦聖諦。行者觀苦聖諦已,觀集聖諦四種分別。云何分別?所謂行相續轉故,集相似果流轉諸有故,因一切性流轉有故,勢力不相似相續緣有故。行者復觀苦滅聖諦四種分別。諸天子!云何行者分別修行苦滅聖諦?捨一切衰惱故,滅煩惱火離故,一切法第一寂滅故,清淨法出生死故。行者復觀道聖諦四種分別。諸天子!云何行者分別觀察?所謂得不退處故,道不顛倒故,一切聖人所住法故,以無礙斷除生死衰惱出世間故。是名十六種修行之法,我已說之,汝等天眾勤修精進,觀現煖法,展轉相教,從出入息生於煖法,從於煖法生於頂法,以信係念三寶功德聚等,勝過前觀。

『如是行者云何觀察,名頂法道?如山頂上頂法增長,次第得生忍法善根。以得忍故,住第三處,名生現前,非現法忍。以現忍法,故名忍法。忍增長故,名世間第一法。於一念時,心心數法,名得世間第一法。次第得成須陀洹。如是之法,我自證之。若人能證如是之法,不見閻羅可畏使者,亦不怖畏。如是,諸天子!以不放逸故,得如是法。是故,諸天子莫得放逸。』

「爾時,釋迦天王而說頌曰:

若於出入息,善知十六斷,
暖法及頂相,忍法逆順觀。
知世第一法,次第知真諦,
知次第正法,不失於善道。
解脫於三結,破壞八種有,
勇猛斷惡道,故名須陀洹。
有漏不善法,決定行惡道;
流趣於涅槃,故名須陀洹。

「爾時,天帝釋說此偈已,告諸天眾:『如是十六種念阿那般那,我已具說,汝當思惟。此道寂滅,入涅槃城,無所怖畏,一切聖人之所愛念,是故汝等應當決定修行此道。若汝畏於閻羅使者,應當次第憶念如是阿那般那十六之行。

『復次,諸天子!有十七種中陰有法,汝當係念行寂滅道。若天、若人念此道者,終不畏於閻羅使者之所加害。何等十七中陰有耶?所謂死時見於色相。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樂相。見中陰有猶如白㲲,垂垂欲墮,細軟白淨,見已歡喜,顏色怡悅。臨命終時,復見園林,甚可愛樂,蓮花池水亦皆可愛,河亦可愛,林亦可愛,次第聞諸歌舞戲笑,次聞諸香,一切愛樂無量種物和合細觸。如是次第,即生天上,以善業故,現得天樂。得此樂已,含笑怡悅,顏色清淨,親族兄弟悲啼號泣,以善相故不聞不見,心亦不念。以善業故,臨命終時,於中陰有,大樂成就。初生樂處,天身相似,天眾相似,如是之相生處相似,如印所印,亦如一切天眾色相,亦如欲界六天受樂,亦如遊行境界相似,觸亦相似,天色相似。又住中陰,見諸天中生處勝故,即生心取,愛境界故,即受天身,是則名曰初中陰有。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二中陰有耶?若閻浮提人中命終生欝單越,則見細軟赤㲲可愛之色。見之愛樂,即生貪心,以手捉持,舉手攬之如攬虛空,親族謂之兩手摸空。復有風吹:若此病人冬寒之時,暖風來吹,若暑熱時,涼風來吹,除其欝蒸,令心喜樂。以心緣故,不聞哀泣悲啼之聲。若其業動,其心亦動,聞其悲啼哭泣之聲,業風吹令生於異處。是故親族兄弟,臨命終時,悲泣啼哭甚為障礙。若不妨礙,生欝單越。中間次第有善相出:見青蓮花池,鵝鴨鴛鴦充滿池中,周遍具足,其人見之,即走往趣。如是中間生於善心,命終即見青蓮花池,入中遊戲。若於欝單越欲入母胎,從花池出,行於陸地,見於父母染欲和合。因於不淨,以顛倒見,見其父身乃是雄鵝,母為雌鵝。若男子生,自見其身作雄鵝身;若女人生,自見其身作雌鵝身。若男子生,於父生礙,於母愛染。生欝單越,是名第二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三中陰有耶?若閻浮提中死,生瞿陀尼,則有相現。若臨終時,見有屋宅盡作黃色猶如金色,遍覆如雲。見虛空中有黃㲲相,舉手攬之,親族兄弟說言病人兩手攬空。是人爾時善有將盡,見身如牛,見諸牛群如夢所見。若男子受生,見其父母染愛和合而行不淨。自見人身,多有宅舍,見其父相猶如特牛,除去其父與母和合。瞿陀尼人男子生者,有如是相。若女人生瞿陀尼界,自見其身猶若乳牛,作如是念:「何故特牛與彼和合,不與我對?」如是念已,受女人身,是名瞿陀尼國女人受生。是名第三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四中陰有耶?若閻浮提人命終生於弗婆提界,則有相現。見青㲲相,一切皆青遍覆虛空。見其屋宅悉如虛空,恐青㲲墮,以手遮之,親族兄弟說言遮空。命終生於弗婆提國,見中陰身猶如馬形,自見其父猶如父馬,母如草馬,父母交會愛染和合。若男子受生,作如是念:「我當與此草馬和合。」若女人受生,自見己身如草馬形,作如是念:「如是父馬何故不與我共和合?」作是念已,即受女身。是名第四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五中陰有耶?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見上行相。諸天子!若大業大心,心業自在,生於天上。臨命終時,以手攬空,如一夢心,夢中所見種種好花,見之歡喜,又聞第一上妙之香,第一妙色皆悉具足第一莊嚴青黃赤白,第一香氣在其手中。是人見花,生於貪心,作如是念:「今見此樹,我當昇之。」作是念已,臨終生於中陰有中,見蓮花樹青黃赤白有無量種。復作是念:「我當昇樹。」作是念已,即上大樹,乃是昇於須彌寶山。昇此山已,見天世界花果莊嚴,作如是念:「我當遊行如是之處,我今至此,花果之林處處具足。」是名欝單越人下品受生。是名第五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六中陰有耶?若欝單越人,以中業故,臨命終時欲生天上,則有相現。臨命終時,見蓮花池甚可愛樂,眾峯莊嚴,一切皆香。昇此蓮花,昇已須臾,乘空而飛,猶如夢中。生於天上見妙蓮花,可愛勝妙最為第一,作如是念:「我今當至勝蓮花池,攝此蓮花。」是名欝單越人中品受生。是名第六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七中陰有耶?欝單越人以勝業故,生三十三天、善法堂等三十三處。從欝單越臨命終時,見勝妙堂,莊嚴殊妙,其人爾時即昇勝殿。實非昇殿,乃昇虛空,至天世界。見其宮殿,心念即往,生此殿中以為天子。是名欝單越人命終之後生於天上,受上品生。是名第七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陰有道相續?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諸天子!其人見於園林行列遊戲之處,香潔可愛,聞之悅樂,不多苦惱。無苦惱故,其心不濁,以清淨心捨其壽命,受中陰身。見天宮殿,作如是念:「我當昇此宮殿遊戲。」作是念已,即昇宮殿,見諸天眾遊空而行,或走或住山峯之中,或身相觸,處處遊戲。住於中陰,自見其身,昇於天上猶如夢中。三十三天勝妙可愛,一切五欲皆悉具足,作如是念:「我今當至如是之處。」作是念已,即生天上,取因緣有,如是有分,有上中下。生天上已,見於種種殊勝園林,悕望欲得,從欝單越死,生此天中。如是一切欝單越人生此天已,餘業意生,樂於欲樂,貪五欲境,歌舞遊戲受愛欲樂,憙遊山峯多受欲樂,愛一切欲。何以故?由前習故,愛習增長。如是,諸天子!是名欝單越人命終生天,生此天處熏習遊戲及死時相。是名第八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九中陰有耶?若瞿陀尼人命終生天,有二種業。何等為二?一者餘業;二者生業。生於天上,其人云何中陰受生?臨命終時,則有相生。現報將盡,或中陰有,則有相生,動亂如夢。諸天子!瞿陀尼人臨命終時,以善業故,垂捨命時,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諸根清淨。于時次第見大池水如毘琉璃,入池欲渡,其水調適不冷不熱,洋洋而流浮至彼岸,如是如是近受生處。既至彼岸,見諸天女第一端正,種種莊嚴,戲笑歌舞。其人見已,欲心親近,前抱女人,即時生天,受天快樂。如夢中陰即時滅壞,無量亂心,生已即覺,見眾妙色,受勝妙身。是名第九中陰有也。瞿陀尼人生有三品——上、中、下業,同一光明、等一中陰、等同一見、同一生行,一切相似,不如欝單越人三種受生差別相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中陰有也?若弗婆提人臨命終時,見於死相。見自業相或見他業,或見殿堂殊勝幢幡,欄楯莊嚴,於中陰有心生歡喜,周遍遊戲,欲近受生。於殿堂外,見業相似,見眾婇女與諸丈夫歌頌娛樂,第一莊嚴,歌舞戲笑。於中陰有作如是念:「我當出殿見諸婇女及諸丈夫,共其遊戲歌舞戲笑。何以故?以諸婇女與諸丈夫第一遊戲歌舞戲笑。」念已即出,入遊戲眾。爾時其人自知我入,猶如睡覺,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中陰有也。

『是名四天下中陰有也。如是光明中陰有生,我微細知,餘不能了。諸餘外道莫能知者,雖世間法,無人能見。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一中陰有耶?諸餓鬼等,以不善業生餓鬼中,惡業既盡,受餘善業,本於餘道所作善業、可愛之業猶如父母,欲生天中,則有相現。云何盡有而心相現?諸天子!若餓鬼中死,欲生天上,於餓鬼中,飢渴燒身、嫉妬破壞,常貪飲食、常念漿水,但念飲食,餘無所知。命欲終時,不復起念,本念皆滅,其身無熱,柔軟清涼,身有長毛,遍身惡蟲皆悉墮落,面色清淨,涼風觸身。臨至命終,悉無飢渴,諸根淨潔。鵰鷲烏鵄諸惡禽獸常啄其眼,至臨終時,皆悉不近。見飲食河盈溢充滿,入中陰有,以前習故,雖見飲食,不飲不食,唯以目視,如人夢中見食,不飲不食;或如夢食,雖食不飽。如是雖見而未飽滿,唯生歡喜。見天可愛,如覺見色,心即生念,走往趣之,悕望欲往至於彼處,念已即趣,生於天上。是名十一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二中陰有耶?希有之業,以愚癡故受畜生身,無量種類多癡因緣。業成熟故,餘業受於無量百千億生死之身。業成就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無量劫所作之業輪轉世間,不可窮盡、不可思量。無始邪曲,不作利益,惱害眾生,輪轉無窮。於畜生中,無量種類、無量種食、無量諸道、無量種身、無量種地,有無量種諸心種子造無量業,或教他不信,作諸惡業。受報既盡,猶如渧於大海之水,令海枯竭。業海生渧,畜生業盡,以餘善業,畜生中死,生二天處——或生四天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於畜生惡道苦報欲盡,將得脫身,則有相現,其相所緣有無量種,不可具說。畜生中死,生於天上,甚為希有,非謂餓鬼、地獄中也。何以故?以癡心故,多作惡業墮畜生中,於一世中所作惡業,百千億生受之不盡,或於一劫至百千劫生死流轉,從生至生,業鎖所繫,流轉世間,受畜生身。是故寧墮地獄、餓鬼,不受愚癡畜生之身。以是因緣,畜生之中,命終生天,甚為難有,非地獄也。如是畜生苦處臨終見光明現,以餘善業,癡心薄少,本智少增,智心漸利。臨命終時,見光明相,若見山谷、見諸樹林、種種流水、種種河池及見飲食。若憶念見世間智故,見有樂處,或在山中或在林間、或憶飲食或見樂處,即走往趣,如夢所見,走往趣之,如是如是近受生處。即受天身,如從夢覺,見眾色相,於百千億受生之處,悉皆未曾見如是色,見已歡喜發希有心。此何等物?云何有此?何因有此?以不習故、諸識鈍故,是故生於希有之心:「我當至此盡攝此物。」餘善業故,起如是心,以此因緣生如是意,生此念時,即生天上。是名十二中陰有也,第一難有、第一希有、第一難知。戲弄之中,業最第一。種種業處,心大幻師遊戲諸道生死之處,戲弄眾生。』「爾時,諸天聞天帝釋說此語已,心生深信而說頌曰:

天王如父母,利益天世間,
天王利我等,此世及未來。
為我等說法,斷於放逸心,
我等必當得,盡苦涅槃道。
以現業果報,為我等宣說,
以生死之法,示世令解知。
天王見實諦,饒益於我等,
以我愚癡故,示之以智慧。
貪心愛婇女,常求於欲樂,
天王示我等,生死之因緣,
王如盲者導,病者大良藥,
演說正法道,利益諸天眾。
天王既如是,說法以利益,
令閻羅獄卒,悉滅不復現。

「爾時諸天眾說此偈已,爾時天帝釋復告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三中陰有?道地獄眾生希有難得生於天上。餘業因緣、善因緣故。如業成熟,第一清涼、第一利益。先墮地獄,善為出緣,從於無量苦惱之中既得脫已,生受無量快樂之地。地獄眾生者,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焦熱大地獄等,及眾隔處、受大苦處、第一可怖毛竪之處,焰火熾然周匝圍遶。是地獄人以業盡故,將欲得脫,從此地獄臨命終時,則有相現。云何中陰有生於天上?業因緣故,捨於大苦,受第一樂。諸天子!地獄之人惡業盡故,命欲終時,若諸獄卒擲置鑊中猶如水沫,滅已不生。若以棒打,隨打即死,不復更生。若置鐵函,置已即死,不復更生。若置灰河,入已消融,不復更生。若鐵棒打,隨打即死,滅已不生。若鐵嘴鳥、鐵烏食噉,食已不生。若師子虎狼種種惡獸取之食噉,食已不生。是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何以故?以彼非是眾生數故,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閻浮提日光既現,則無闇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復如是。惡口惡眼如眾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滅,如破畫壁,畫亦隨滅,惡業畫壁亦復如是,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以如來說:「閻羅獄卒非眾生數故,是名地獄。」眾生得脫地獄,生於天上。』

「爾時,天帝釋以偈頌曰:

如人值怨家,得脫無眾難,
如得多知識,一切方便利。
既得脫惡業,大力獄卒處,
今已得善業,生於天世間。
其人生天上,無量諸莊嚴,
常受於天樂,乃至善業盡。
其人不自在,業盡還退沒,
如燈油炷盡,光明亦隨滅。
業風之所吹,從上而退下,
風力之所轉,流轉於世間。
若人有智慧,不為業所縛,
諸業不能縛,不流轉生死。
如以藕根絲,欲繫須彌山,
其人渡曠野,無憂及衰惱;
智者不流轉,猶如須彌山。

「爾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說是偈已,復說地獄中陰有相。『本所不見,忽於虛空中見有第一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受第一樂。眾妙音聲謂樂器音種種音聲,聞如是等風吹樂音。聞可愛香。見妙色相——園林花池,聞眾妙音。自見身相忽生妙色,威德第一。見身香潔花鬘莊嚴,一切無礙。見諸虛空清淨無垢,星宿滿空。聞河流聲,鵝鴨鴛鴦出種種音,皆悉聞知。如是中陰聞當生處有諸音樂,琴瑟箜篌種種樂音,先於無量百千億歲未曾得生。如是歡喜,遍生善相,如自見身在於兄弟親族知識,念念之中生大歡喜。欲近生有,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天。至此天已,見眾園林及聞香氣,七寶蓮花,天子端正,作如是念:「我今當至如是之處。」念已即生,如是有分,取因緣有。如是眾生惡業既盡,從地獄出,於不可說大苦惱處命終,生於大樂之處,是名十三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四中陰有道相續?云何知耶?若人中死,還生人中,有何等相?云何悕望?其人死時,若生人中,則有相現,云何悕望?若生人中,於臨終時,見如是相。見大石山猶如影相在其身上,爾時其人作如是念:「此山或當墮我身上。」是故動手欲遮此山,兄弟親里見之,謂為觸於虛空。既見此已,又見此山猶如白㲲,即昇此㲲乃見赤㲲,次第臨終,復見光明,以少習故,臨終迷亂,見一切色如夢所見。以心迷故,見其父母愛欲和合,見之生念而起顛倒。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若女人生,自見其身與父交會,謂母妨礙。當於爾時中陰則壞,生陰識起,次第緣生,如印所印,印壞文成。是名人中命終還生人中,是名十四中陰有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第十五中陰有道相續?天中命終,還生天上,則無苦惱。如餘天子命終之時,愛別離苦,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如此天子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不見種種苦惱之相,所坐之處無餘天生,此天命終生於勝天。若四天處,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可愛勝相,聞眾歌音先所未聞,見五欲境皆悉勝妙。次第命終。見中陰有,第一天女種種音聲,手執蓮花,色相殊勝,河池流水園林勝妙,昔所未覩如夢所見。是中陰有見如是事。若近生有,如從眠覺,見於正色。見五欲功德境界具足,本所未見,嗚呼歎言:「如是希有,昔所未見!我當往至如是之處。」念已即往生於天中。是名第十五中陰有相續道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六中陰有道相續?云何有耶?若從上天退生下天,見眾蓮花園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見此已,飢渴苦惱,渴仰欲得,即往彼生。如是雖同生天,二種陰有,二種相生。是名第十六中陰有相續道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十七中陰有道相續?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有何等相?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復有何相?諸天子!如是二天下人彼此互生,皆以一相。臨命終時,見黑闇窟,於此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或赤或白。其人見之,以手攬捉,是人爾時現陰即滅,以手接幡,次第緣幡入此窟中,受中陰身。近於生陰,見受生法,亦如前說。或見二牛或見二馬愛染交會,即生欲心,既生欲心,即受生陰。如是,諸天子!是名第十七中陰有也。

『汝等當知!既知此法,勿得放逸。何以故?放逸之人不得脫於生老病死,於世間法不得利益。如是放逸,永無安樂;若欲脫苦,當自勉力,捨於放逸。若天、若人有智慧者,應捨放逸。天子當知!是名十七種中陰有道相續不斷,汝等應當捨諸放逸。諸天子!如是十七中陰有道相續,汝等應當思惟觀察。既觀察已,則如實知,如實知已,勤修精進。

『復次,諸天子!於二十法中從一漸增,已為汝等次第宣說十七中陰有道相續。今為汝等,說十八界。何等十八?眾生無量,信解不同,無量種性,怖畏三過。三聚眾生,三種自在,微細信解。種種所作、種種性、種種業、種種道、種種苦樂、種種色、種種增上。一切眾生心界之性,心界廣多,身體各異,如是無量眾生心界,總略麁數有十八惡。心過所使,以廣心界,故有地獄、餓鬼、畜生、天、人輪轉。總說諸法,十八所攝。初界性中,欲為增上,天之與人,欲心增上。一切鬼女及畜生女、能變化者,慢心增上、瞋恚增上。以瞋心故,欲心薄少,是則名曰畜生,非人初界性也。於畜生中,復有多欲,欲心增上,謂孔雀鳥、俱翅羅鳥、鳩鴿鷄雀、鵝鴨鴛鴦、眾蜂魚等、迦陵頻伽鳥。其性多欲,是名上欲。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二心性界也?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為中欲?所謂猫狗猪牛、水牛駱駝、象馬騾驢、烏鵄雕鷲、鸜鵒鳥等,是名中欲。是名第二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三心性界耶?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下欲心?所謂師子虎兕、狼狗熊羆、豺豹狐狸、摩伽羅魚、俱賒耶魚、吉利斯摩羅魚、摩伽羅魚、屯頭摩羅魚。如是等類,時節行欲,非時不行,是名下欲。是名第三心性界也。

『諸天子!於畜生中有無量種、無量生處、無量名字,不可具說、不可數知。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四心性界耶?於畜生中,何等畜生瞋心偏多,非欲心多?此第四界,所謂師子虎狼、狗蛇黃狖、兕豹熊羆、角鵄烏雕、失收摩羅及野猪等。如是眾生瞋心偏多,是名第四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五心性界耶?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為中瞋?所謂牛馬水牛、迦陵頻伽鳥、娑林陀鳥、迦盧陀鳥、孔雀鷄雉及猫鼠等,中瞋恚性。是名第五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六心性界耶?謂下瞋性。所謂下瞋者,鵝鴨鴛鴦、食魚白鳥、俱翅羅鳥、雀娑羅鳥、驢鹿龜鼈、兔蝟山烏、鴈鳥蝦蟇。如是等比,名為下瞋。是名第六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七心性界耶?於鬼神中,若有神通,行於欲心。阿修羅神——畜生之數,欲性增多,名為上欲。是名第七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八心性界耶?若食香餓鬼,名曰中欲。是名第八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九心性界耶?若悕望鬼、食棄食鬼,是名下欲。是名第九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心性界耶?迦樓足天等,名曰下欲,瞋心則多,好愛鬪諍,常欲與諸阿修羅鬪。以其瞋故,欲心則薄。是名第十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一心性界耶?謂鬘持天,中欲、中瞋、中性,是名第十一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二心性界耶?所謂常恣意天,欲性則多,瞋恚性少,不善鬪諍。行使諸天,多瞋少欲。是名十二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三心性界耶?所謂一切三十三天,欲性則多,瞋恚薄少,是名第十三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四心性界耶?謂欝單越人,瞋恚心薄,欲性界多,是名第十四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五心性界耶?謂瞿陀尼人,一切瞋恚心多,欲心亦多,二性同等,是名第十五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六心性界耶?弗婆提人,欲心、瞋心二俱雜有,是名第十六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七心性界耶?謂閻浮提人,種種性、種種行、種種信解,是名十七心性界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第十八心性界耶?一切餘天及地獄人,雖受苦惱,見業幻女人,猶生欲心。以業作故,如是地獄欲心亦多四天王天。眾生心性,如是界,如是依止,如是信解,是名總說一切十八界性。如是一切有欲、有瞋則有癡心,以癡因緣而有貪、瞋。若離癡心則無貪、瞋。以癡心故,或貪、或瞋。如是,諸天子!是名分別三種之過,以依過故,無量分別。

『復次,諸天子!復有十八界,所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如是,諸天子!是名十八界。若天、若人思惟如是十八界者,能於境界護放逸行,此是一切愚癡凡夫癡因緣也。

『復次,諸天子!放逸之人有十九處,二種所攝,所謂四禪處除淨居天有十六處,欲界三處——地獄、畜生、餓鬼。人受苦多者,地獄所攝,是為十九。

『復次,諸天子!如前所說,四禪、十六處人,及地獄、餓鬼、畜生,是為二十。如是生死不調伏故,各各差別。或說十種掉悔。』

「爾時,諸天眾聞天帝釋說是法已,即以偈頌讚帝釋曰:

天王說此法,寂靜最第一,
我今受此法,怖畏故修行。
若人能說法,利益於他人,
其人如父母,示以涅槃城。
若為他人說,一句之善法,
則為善導師,為眾生所尊。
天王之所說,善法價無量,
此法得寂靜,非為餘寶物。
寶物歸無常,善法增智慧;
世間物破壞,善法常堅固。
若有順法行,隨人百千世,
雖種種寶物,不能至後世。
種種財寶物,則可強劫奪,
王賊及水火,不能劫法財。

「爾時,諸天子讚歎供養天帝釋已,於帝釋前恭敬而住。爾時帝釋調伏諸天,為諸天子示一切天樂皆悉無常,變壞無我,除滅所化。時諸天眾皆生厭心,還歸本宮,受天之樂,乃至愛集樂業既盡,命終還退,不墮惡道,生於人中,第一順法以自修行,樂遊林野,畏未來世。得聞法已,出家學道,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或得阿羅漢。以前聞法因緣力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二十九地,名曼陀羅。眾生何業生此天中?彼以聞慧見:有善人順法修行,以正直心不惱眾生,實見業果,清淨持戒、常樂持戒,離於諂曲。如煉真金,清淨無垢。正見修行受持善戒,畏未來世,布施修福。所謂見有修禪比丘欲斷魔縛,盛夏熱時流汗熱渴,施石蜜漿或施拂扇。如是善人不殺眾生,或見獵師羅捕孔雀、山鷄種種眾鳥,獵師捕得,或養或殺,或以眾鳥作遊戲具。是人見之,恐其殺害,贖此生命,放之本處令得安樂。是名不殺利益眾生。云何不盜?云何捨盜?見於微細業之果報而生怖畏。是持戒人若河池岸邊或於異處,見有楊枝或有蜜漿,為施行人,是人渴乏,不取不飲,以慈心故。是名不盜。如是之人命終生於三十三天。

「既生天已,一切諸欲皆悉具足,五樂音聲,遊戲園林,種種眾鳥出妙音聲,於蓮花中眾蜂音聲、鴻鳥之音。林中眾樹七寶莊嚴。諸蓮花池香水充滿如毘琉璃,在中遊戲。其山峯中七寶焰光、七寶石窟,金銀頗梨、因陀青寶,如是種種眾鳥出妙音聲。如是眾鳥,七寶為翅而以莊嚴,種種音聲聞之悅樂。一切天眾互相隨順,無量美音遍園林中。於其林中可愛飲食從河而流,若天見之,生大歡喜,歎未曾有。如是林中種種眾色,種種莊嚴,莊嚴其身。與諸玉女百千同眾,遊戲受樂,受於天中種種快樂。其身光明,威德第一。如是天子受業果報,與諸天女圍遶受樂,心生歡喜。既受樂已,如是思惟:『我當往詣毘琉璃寶莊嚴欄楯圍遶林中。』眾寶莊嚴,種種眾鳥出妙音聲充滿林中,一切天眾心皆歡喜,五樂音聲,遊戲受樂,與諸天眾及諸天女遊戲林中。林中有池,名曰清水,清淨可愛。諸天眾等,於蓮花池遊戲受樂。爾時,初生天子與天女眾欲至此林,爾時諸天遙見天子歌舞戲笑,徐步而行,往迎天子,詣清水池,於此池邊歡娛受樂。以池力故,隨諸天子心之所念,一切皆現。若念色香,眾蜂具足。若念天飲,天飲即生。若念須陀,色香味具亦復如是,柔軟淨潔,色如滿月。若念林樹,即生第一功德具足種種樹林,鈴網彌覆,微風吹動出妙音聲,如乾闥婆音。復次天眾作如是念:『我當入池。』作是念已,即入池中,沒身深入。見於池中種種寶珠以為欄楯,莊嚴寶殿,或真金白銀、毘琉璃寶、青寶頗梨、雜寶為床,敷以天衣。天子天女遊戲受樂於其池中,無量種種,不知厭足於五欲樂。無有妬嫉,互相愛敬,遊戲歌舞,娛樂受樂。既出池水,復往詣於尼單多林,於其林中多有眾鳥,蓮花林池具足莊嚴。無量眾鳥出妙音聲遍滿林中,其樹常有種種光明,其林具足種種功德,眾蓮花池以為莊嚴。諸天眾等,其身光明種種功德具足境界,受天快樂。

「愚癡凡夫第一樂者,所謂天子天女娛樂受樂。愚癡凡夫為婇女羅網之所纏縛,流轉生死,互相娛樂。

「久受樂已,復往詣於摩多山峯宮殿之處,昇須彌峯,與諸天女共昇山峯。微風吹衣,幡然隨風,皆共上昇摩多山峯。爾時,天子見此宮殿殊特妙好,蓮花莊嚴,七寶光明嚴好山峯,如山功德具足相應。摩多山峯其處高峻,奇特嚴好,不可譬喻。於此峯中遊戲歌舞,娛樂受樂。既受樂已,見大光明過其本相。其山峯中先具光明猶如日光,時有異光來照山峯,其光照已,過百千倍。天子見之,怪未曾有,即閉兩目,低頭而住。何以故?先未曾見此光明故。其光照之,不久還滅,如閻浮提見天火下,眾生見之皆大怖畏,時諸天子見此光明,亦復如是。怖畏未久,心還安隱,怖畏滅已,一切皆共籌量此事。『何故有此希有之相,令我等天皆生怖畏,未久還滅?』時諸天眾怪未曾有,詣善法堂,與諸天女至帝釋所。見天帝釋,頂禮供養,皆悉圍遶恭敬而住。爾時,釋迦天王近住天眾,歌舞遊戲,種種蓮華以為莊嚴,歡喜戲笑,一切天眾於帝釋前歌舞遊戲,曼陀羅地諸天眾等,不歌不舞亦不遊戲,亦不歌頌讚歎帝釋,不與餘天言談語論。

「爾時,帝釋告曼陀羅所住天眾:『諸天子!汝等何故不歌、不舞、不遊戲耶?』爾時,曼陀羅所住天眾白天王言:『我於住處見未曾有、本所未聞奇特之事。』

「爾時,天王告曼陀羅所住諸天:『汝見何等希有之事,自言昔來未見未聞?』時曼陀羅諸天白帝釋言:『天王!我等遊戲摩多山峯,昇彼山上,見大光明從上而下,一切山峯皆大焰起。我見此事,怪未曾有。未知當有何等因緣?』

「帝釋聞之,少思惟已,告諸天眾:『有如斯事!我已先聞如是之事。我於爾時聞此事已,即問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奇特希有之事?」爾時世尊而告我言:「憍尸迦!汝已閉於惡道之門,勿生怖畏。一切有為,生死所攝,所謂無常。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此是夜摩天上諸天命終。夜摩諸天色量形貌及以受樂勝三十三天過百千倍,以業盡故,命終還退,去此無量百千由旬,從上而墮。其光薄少,如燈欲滅,光明微少。如是夜摩天子於虛空中退時墮落,光明微少,猶尚如是,況夜摩天大光明相不可具說。夜摩天光,三十三天所不能視。何以故?非境界故。憍尸迦!三十三天不能視於夜摩天光。夜摩天眾三種業故,三十三天但說二業。」我從世尊聞如是說,汝今所見亦復如是,今為汝說。』時諸天眾聞是語已,於五欲中生厭離心。

『此是夜摩諸天命終之時,退歿相也。其光去此無量百千由旬,從空而下,汝勿怖也。』爾時,釋迦天王為諸天眾而說頌曰:

隨如是大樂,富樂亦如是,
決定當墮落,受如是大苦。
業得相似果,世尊如是說,
以其業勝故,其果亦如是。
上上相續法,如業之所得;
上上相續縛,其果亦如是。
此威德上故,知業決定勝;
以業上勝故,得勝命色力。
一切諸天眾,業盡故還退,
譬如焦敗種,種之不復生。
觀心性相續,念念如燈焰,
心因念念滅,諸業亦如是。
無常業因故,終必有破壞,
謂樂有常者,是則不可得,
樂若非無常,不生亦不滅。
若有智慧者,應離愛境界,
厭離愛欲人,則得離愛樂。
一切有漏法,無常苦不實;
若得無漏法,乃名不動樂。

「如是天帝釋為曼陀羅諸天如實說已,復更安慰曼陀羅天,令歸自地,告諸天眾:『汝等諸天於一切時莫得放逸。』爾時,諸天禮天帝釋,還其所止,到本地已,受五欲樂,五樂音聲種種莊嚴園林之中,受天之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生安樂處,或作大人,為一切人之所愛念,無有病惱,生大種姓、大長者家,常受安樂乃至老死。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三十處名曰上行。眾生何業生於此天?彼以聞慧見:有眾生順法修行,信業果報,行於正見,布施修福,持一分戒。初持多分,後一切持。於道行僧布施靴鞋及施澡瓶。不殺不盜。或有邊地夷人捉人欲殺,是持戒人救贖令脫。若是王者,或見曠野征伐得財,恐犯偷盜,不受其分。是名不盜。云何不殺生?是持戒人或是王者,見有惡人欲來害己,以持戒故不斷其命。如是之人畏業果報,命終生於三十三天,名上行地。生此天已,以善業故,三千天女以為給侍,諸天女眾種種瓔珞莊嚴其身,手執種種伎樂琴瑟及種種香,種種歌頌讚歎天子,向天子所欲心親近。天子見之,亦向天女各各生於歡喜之心,皆共往詣常歡喜園。其林一切毘琉璃寶、金銀之樹以為莊嚴,種種流泉蓮花林池莊嚴其園。有無量河而為莊嚴,種種鈴網彌覆其上,無量眾鳥周遍莊嚴,出於無量種種美妙和雅之音。其林如是種種莊嚴,天子天女於園林中互相映發,轉增妙好。林中有山,名曰遊戲,七寶所成,有無量種眾色寶鹿端正莊嚴,赤蓮花寶以為其脇,真金為背,白銀為腹,真金為頂,珊瑚為足,頗梨為角。或有一色,所謂金色,或有二色——金色、銀色,一切眾色以為莊嚴。一切諸鹿於林樹間隨天眾行,出眾妙音如天女歌,如是眾鹿歌眾妙聲。此諸天眾既受如是無量樂已,復往詣於須彌山峯,於山峯中有一大河,名曰山谷。乘種種殿,種種伎樂五樂音聲,勝欲具足,第一歡喜,威德具足,往詣須彌山峯山谷河所。於此種種河岸之間,遊戲受樂。流水岸中、蓮花林中、園林之中歌音悅耳,受於欲樂,皆生歡喜互相愛敬。多有天子及天女眾,花香塗身,花鬘貫頂。以善業故,受天快樂,以業力故,隨順遊戲。如天所應,受天之樂,不可譬喻,今說少分,一切世人不能具說。何以故?不可譬喻,如是天樂無相似故。人中持戒,善業因故,受如是樂。於此天中,受五欲樂,乃至可愛善業破壞朽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第一安樂,近於山澤、多有河林國土之中,或為大王或為大臣,第一威德。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三十一地名威德顏。眾生何業生於彼天?彼以聞慧見:有眾生第一淨心,布施修福,持七種戒,不近惡友,持戒不濁,護持福德,常勤精進,一心直心,如煉真金。護幾種戒?所謂不殺及不偷盜。云何不殺?若國土荒亂互相殺害,是持戒人畏破戒故,寧自捨命,不害他人,不教他殺,是名不殺生。云何不盜?若國土荒壞亂,一切眾人競取他物,是持戒人畏破戒故,飢渴垂死,寧自捨命,不取他物。云何布施?施何福田?若供養佛、若說法處而施與之。第一修心,其意正見。是人命終生於天上威德顏地。生此天已,威德光輪周遍圍遶,第一勝色。受相似因果,以善業故。五樂音聲以悅其耳;常聞曼陀羅香、俱賒耶舍香、青蓮花香、七寶花香,以悅其鼻;舌得種種上妙須陀天上味飲;目見種種七寶山谷上妙之色;身得種種勝妙天衣,無有經緯;優鉢羅華香以塗其身。如是天子以善業故,善果成就。千天女眾以為圍遶,園林莊嚴,其林勝妙如融金色。金銀枝中懸以寶鈴,微風吹動出妙音聲,以為娛樂,又聞種種歌頌讚歎之音,受第一樂。天鬘天衣以為莊嚴,遊戲山谷,見於無量種種眾色毘琉璃寶、金銀青寶、大青寶王。於頗梨山峯自見其身,猶如明鏡。時初生天子,天女圍遶入寶山峯,見百千身,百倍歡喜。諸天女眾亦復歡喜,嗚呼歎言:『我身如是端正莊嚴!我今常樂五樂音聲,受天五欲功德之樂。』諸天女眾心生歡喜,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一山谷至一山谷,皆於其中遊戲受樂。

「愛毒所醉,如狂病人心行不正,如是天眾放逸所壞亦復如是。共諸天女遊於山頂,種種飲食須陀之味,種種鳥音,於園林中受無量樂。互相愛樂,一心共遊,一心係念。如是遊戲,以天衣鬘瓔珞莊嚴,皆共往詣如意園林,或往詣於酒水河池。於此河中,赤優鉢羅花遍覆其上,鵝鴨鴛鴦以為莊嚴。時諸天眾於河岸上食於花汁,或飲上味天之美飲,與諸天鳥遊戲受樂。見之悅目。爾時,諸天愛毒所醉,復飲天酒,百倍增長。愛火燒五欲薪,愛欲所渴,不知厭足,一切皆為欲網所縛。譬如有人犯官禁法,為王所縛。一切天眾見於無量百千愛欲,見之往趣,遊戲其中。於飲河岸既遊戲已,河中蓮花、鉢頭摩花、優鉢羅花、拘物陀花,眾鳥在中歡喜受樂。

「池中有鳥,名曰赤水,七寶為身及以兩翅,其身光明。見諸天眾樂放逸行,即為天子而說頌曰:

天眾常放逸,天鳥亦復然,
天眾及飛鳥,彼此無勝劣。
樂行於非法,不求解脫樂,
天眾若如是,與鳥無差別。
若離於放逸,順法而修行,
則為世間勝,以不放逸故。
若天樂遊戲,禽鳥亦如是,
天眾則與鳥,平等無差別。
以其業勝故,受生法亦勝,
若入於惡法,不得生善處。
若不覺生死,一切皆無常,
天眾若如是,愚癡如畜生。
生苦及老苦、死苦亦如是,
恩愛及別離,次第受眾苦。
若人有智慧,視於無垢法,
彼於世間勝,非汝放逸行。
若人覺苦惱,而生淨智慧,
是人名為天,非汝著欲者。
親友及兄弟,數數愛別離,
若不厭生死,與鳥等無異。
飲酒過雖重,酒醉尚可醒,
放逸不可悟,是故應遠離。
放逸破壞人,輪轉於五道,
是故離放逸,第一勝方便。
酒醉但一日,令人不醒悟;
放逸惛醉人,流轉百千劫。
若離於放逸,則得不滅處,
若人樂放逸,常受於生死。
若人求利益,當捨於放逸,
放逸生煩惱,大聖之所說。
鳥行於放逸,畜生輕心故;
天何故放逸,而不能捨離?

「如是天鳥以善業故,教化利益一切諸天。如是天鳥,猶如父母,利益教示。此諸天眾放逸心故,不覺天鳥說利益法。

「爾時,諸天復往詣於摩多羅林。種種音聲,互相愛敬,至摩多羅林遊戲受樂。其林皆是七寶之樹,枝葉相接,無量眾蜂遊戲在於林樹之上天寶花中。天眾見之,皆生歡喜,共天女眾遊戲歌舞。天女歌音遍園林中,於園林中出於響音,皆如歌聲。鳥音、蜂音,其音齊等,遍須彌山。其須彌山本性可愛,既有此音,二倍轉勝。時諸天眾若見、若聞,皆受快樂,大欲成就。共諸天女遊戲受樂,種種莊嚴,妙色具足,遊戲歌舞,受天之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有餘善業,若生人中,受第一樂。心常歡喜,顏貌端正,為一切人之所愛敬,或為王者或為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有天處第三十二地,名威德焰輪。眾生何業而生彼處?彼以聞慧見:此眾生善心修福,不諂不幻,觀於正法,以正見心利益一切眾生,信佛法僧。其心柔軟,修行福業。若於僧寺或見佛塔有破壞者,為之修治。或時塔寺為火所燒,竭力救護,不惜身命。或見大火焚燒佛法眾僧珍寶財物,喪身救之。或見有人為火所燒,入火救之。以悲心故,能作如是難為福德。云何不殺及不偷盜?若見道邊遺落之物——若金若銀及餘財寶,取已唱令:『此是誰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當問其相,實者當還。若無人認,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無主認,以此寶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長。若王大臣、州郡令長見福德人不取此物,後當持與佛法眾僧。是名不偷盜。云何不殺?若行道路見諸虫蟻蚓、蛾蝦蟇及餘小蟲,捨避諸蟲,行於遠道。以慈悲心護眾生故,信業果報,知生死過,觀生滅法。是名不殺生。是持戒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三十三天威德焰輪所住之地。

「生彼天已,第一善業,其威德輪周匝莊嚴,而受快樂,不可具說,今說少分。其身周遍威德熾光如日之照,而不曜目,以善業故。百千天女圍遶其人而受快樂,金毘琉璃、青因陀寶以為宮殿,遊戲歌舞。復有園林,花常開敷,多有眾鳥出妙音聲,見色聞聲皆可愛樂。復有一林,名曰開合,處處諸林開目、閉目常見光明。於此林中共諸天女遊戲受樂,生希有心。復往詣於祇多之林,與無量百千天女歌舞音聲遊戲山峯。以歌音故,出眾響聲猶如歌音。若有異天於諸林中遊戲受樂,聞此歌音,即出其林,自相謂言:『是何等聲?猶如第二釋迦天王。』出已即見初生天子,天眾見之,生歡喜心出迎天子,發希有心。既見天子,皆生歡喜,命天子言:『善來天子!汝來我所。汝於天眾最為殊勝。於此天中,猶如第二釋迦天王。』

「爾時,餘天皆悉速往至天子所,到已圍遶。時諸天子歌舞戲笑,心生歡喜圍遶天子,皆共往詣歡喜園林遊戲受樂。諸天女等圍遶天子歌舞遊戲,爾時天子須臾迴顧,見諸天眾皆隨其後,心生歡喜問天眾言:『欲至何所?』時諸天眾語初生天子:『今當往詣歡喜園林可愛之處,五欲功德受於勝樂。』爾時,天子未曾見此奇特園林,徐行往詣歡喜園林。其林晃曜光明普照猶如日輪,初生天子見此園林,復生歡喜入此林中。見此林樹有無量種,甚可愛樂。一林之中具四威德,無量百千眾鳥音聲,或有出於微妙音聲,或有命言:『善來天子!』或有圍遶歡喜踊躍,如是天鳥莊嚴園林。復有異處,於山谷中,河水之聲出眾妙音,真金為岸。於其水中多有種種鵝鴨眾鳥出妙音聲。既見此河,與無量天女在於河岸遊戲受樂,五樂音聲歡娛受樂。既受樂已,復往詣於如意樹林,見如是樹光明如月,或見如日。新生天子於此樹下受五欲樂,不可具說。既受如是無量樂已,向蓮花池。至蓮花池,天眾圍遶如奉帝釋,皆生歡喜。於蓮花池既受樂已,復往詣於高聚山頂歌舞遊戲,天子天女互相娛樂,受五欲樂。至高聚頂,見山頂上有蓮花池,無量眾鳥共諸天眾受第一樂。以善業故,第一威德。共諸天眾於園林中、如意林中、上味林中。多有眾鳥莊嚴其林,於此林中遊戲受樂。是時天子於高聚峯,與諸天眾久受樂已,復觀自地新生天子,生希有心,百千天眾皆共圍遶。復與天眾詣善法堂,見天帝釋。

「爾時,新生天子至善法堂。見善法堂種種眾寶以為莊嚴,眾寶欄楯,如前所說。爾時,釋迦提婆見此天子,心生歡喜而說頌曰:

以善業果報,今生於此地,
於此天世間,命終當墮落。
業盡還墮落,隨業之所生,
今若修善業,後不生悔心。
放逸著欲樂,消盡於善業,
以時自在故,業盡墮惡道。
見餘天退沒,云何不生厭?
我亦當墮落,決定無有疑。
若有畏未來,隨順於法行,
其人命終時,則無惡道畏。
放逸無怖畏,其心行不善,
後得大憂惱,臨終生悔熱。
一切諸天眾,必當有退沒,
既知欲無常,莫行於放逸。
五欲誑眾生,為欲之所迷,
欲網所纏縛,常墮於地獄。
知此衰惱已,當作自利益,
以心調伏故,命終心不悔。
為欲蛇所螫,欲如海潮波,
癡人趣死路,為欲火所燒。
親愛及兄弟、親友皆別離,
死時眾苦集,不可得具說。
死時既至已,猶如墜山巖,
大力不可避,將人入惡道。
大力執持人,能壞於世間,
天眾既知已,當捨於放逸。
諸根生貪著,而不知厭足,
愛心常增長,如酥油投火。
如是種種門,因愛有世間,
輪轉於地獄、餓鬼及畜生。
生死所擾動,苦惱自迷心,
既知能離愛,則到第一道。
勇健者斷愛,離憂無苦惱,
則得安隱眠,以能離愛故。
若人心常樂,修行於智慧,
不為於生死,愛網之所縛。
若人心無相,厭離於愛欲,
離垢及曠野,到安樂彼岸。
若人不厭苦,得樂亦不欣,
是人脫苦樂,能到涅槃城。
若有人修行,常起慈悲心,
是人知因果,則能脫苦網。
若人不分別,離意分別過,
是人離眾過,能得無上道。
和合則有離,盛色必有衰,
有命皆歸死,一切法如是。
諸天將退沒,念念欲現前,
當知如是法,莫行於放逸。
愚人無方便,常求於欲樂,
如沙中求油,則是不可得。
若人樂放逸,則不得安樂,
放逸受大苦,如樹根堅牢。
我為汝實說,法非法之義,
汝當善思惟,勿於後生悔。
若有愚癡人,不受善師教,
臨終衰惱至,心必生悔熱。
億千那由他,無數億兆載,
阿僧祇諸天,皆為放逸誑。
無常大劫火,尚燒此山王,
何況諸天身,如水沫芭蕉。
諸行皆遷動,生法悉無常,
如是諸法中,求樂不可得。

「如是天帝釋為新生天子方便說利益法,時新生天子以放逸故,不受一言。爾時,帝釋知其不受,默然而住。時初生天子合掌頂上,禮帝釋已,與諸天眾歌舞遊戲,百眾千眾還歸自地,園林花池處處遊戲。遍觀住處,流泉華池莊嚴之處,種種眾鳥其聲可愛,種種山谷寶光焰輪,與諸天眾受無量樂。放逸覆心,愛著慾心,慾火所燒,從於五根生五種焰,心窟住處,不覺自燒。與諸天女放逸遊戲,覆藏怨賊,謂為親友。如是受樂乃至愛善業盡,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生於人中,常受安樂,第一端正,無量功德,生大種姓,為一切人之所愛念,或為人王或為大臣,生處長壽,乃至命終受樂不壞。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三十三地名曰清淨。眾生何業生於彼天?彼以聞慧見:此眾生以善心故,信於因果,持七種戒,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不近惡友,不與惡人言語談論,常信三寶。其心寂靜,心無障礙,意無散亂,不行惡法,不與下賤惡人交友,於一切眾生常說愛語、利益時語。供養法師,常聽正法,隨力布施。若於行路乃至不以盜心取他草葉,是名不盜。云何不殺生?若蝦蟇、若屯頭迦(兩頭蛇也),乃至目見不起殺心。何以故?一切眾生皆自愛命,以此因緣,一心係念,諦視而行,不傷眾生。云何不殺生?若有疾病恐喪其命,買肉療病。若於熱時或經多時,肉中生蟲,若去此蟲則斷蟲命,寧自喪命,不去此蟲,護蟲命故。如是善人乃至微細小罪,見之生怖。云何不盜?如是善人安樂利益一切眾生。若田澤園林有乾牛糞,知他所攝,終不故取,恐犯偷盜。如是之人捨於盜心,持戒離垢,不雜不濁,離於穅秸。是持戒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名清淨地。

「如是天子生此天已,受第一樂。其身光明勝於日光,威德熾盛,受於無量天之快樂。以善業故,受如是樂。諸天女眾百千圍遶,天鬘天衣莊嚴其身,七寶林中與諸天女遊戲,受於第一之樂。復往詣於樂鹿頂林,見此園林可愛奇特,生大歡喜,問諸天曰:『以何因故,如此園林勝諸園林?花果莊嚴山窟嵠谷崖岸,河泉花池流水,無量眾鳥出妙音聲。於其山中處處多有眾寶之鹿,種種莊嚴第一殊勝。』

「爾時,先生諸舊天等,告初生天子曰:『天子當知!如我往昔次第曾聞先世天子作如是說:「有轉輪聖王,名曰頂生,主四天下,受於無量百千之樂,欲無厭足。以自在力,來至此天。從四天王天次至此天。於人中數無量百千歲,在此天中受於欲樂而無厭足。既至此天,與天帝釋分座而坐,與帝釋天共出遊戲。知此林中無量功德,至此林中遊戲受樂。以此因緣,此林殊勝乃至於今,勝於餘林。時頂生王於此天中,與天帝釋同處而坐,自業盡故,從天還退。」我昔曾從先舊諸天傳聞斯事,非我自見,此林具足乃至於今時。』新生天子聞已歡喜,遠離疑惑,以五樂音聲受於無量五欲之樂。「林中有鳥,名曰悕樂,以善業故,為諸天子而說頌曰:

以愛因緣故,欲心無厭足,
多欲從愛生,心意不可滿。
一切眾生類,死法常現前,
設以諸方便,不能遮此法。
久受無量樂,必定當退沒,
是故諸天子,應隨順法行。
唯有法能救,能令得善道,
以法得壽命,無法則無壽。
若能愛樂法,隨順於法行,
從樂得樂處,則不見眾苦。
若不愛樂法,樂行於非法,
則墮於地獄,常受諸苦惱。
如是天王界,所說諸地處,
除斯更無有,其餘諸地住。
此三十三天,更無微少處,
而能脫死地,以無常業故。
應知此因緣,種種無常法,
帝釋所說法,而天不能受。
善智憍尸迦,其身如妙藏,
愛於俱賒花,捨離於惡眾;
為諸天父母,善說於正法,
愚天不受教,放逸亂心故。

「如是天鳥為諸天子說是偈已,時諸天子性放逸故,不生厭心,放逸覆心,不受其教,還著欲樂。但觀現在,不觀未來。於此天中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常受快樂,好行善法,端正第一,為一切人之所愛樂。以餘業故。

「復次,彼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地處,除此三十三地,更無餘地。彼作是念:『但有如是三十三天,更無餘地。此是釋迦天王之地,天王福力、天王自在,更無有餘。』如是觀於第二天眾因果相似,相續而生,業果之鏡皆悉相應,一一諸地各各差別。具觀察已,於無量生死怖畏,生厭離心。生死險處,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老病死苦逼迫之處,見無量苦,暴河所漂,心生厭離。嗚呼!世間甚為大苦,於生老病死大險難處,沒在其中而不覺知,不知求出。如是生死無有少樂、無常敗壞、變易之法。眾生愚癡,不知不覺,以身因緣,多作眾惡,身雖破壞,業縛不亡。爾時,比丘觀是事已,而說頌曰:

種種內供養,床褥及臥具,
此身要當壞,無人能自護。
不念於恩惠,得便則傷害,
智者為身怨,則不造惡業。
衰病所住處,種種眾苦集,
不淨穢惡聚,是故名為身。
智者所觀察,死相常現前,
命念念不住,須臾歸磨滅。
此身念念老,終無有增長,
為愚癡所迷,恃少生憍慢。
恃財生憍慢,不益於自身,
財物皆亡失,惡業還自燒。
若不行布施,則無受樂報,
財物會歸盡,貪狂故守護。
若所愛財物,布施於師長,
此財則堅牢,慳者財如草。
淨心布施者,猶如盲者導,
此世未來世,能護怯弱者。
持戒七種福,不可破壞句,
戒能護丈夫,上生於天中。
第一勝智者,常欲殺煩惱,
是人脫眾縛,則到不退處。
有海大險難,此三堅牢筏,
若得無垢心,則能到彼岸。

「如是比丘觀布施、持戒、智慧果報,如實見之,欲至實諦,三種觀已,得十八地。於一切生死中,心得厭離,修行精進以求涅槃,不住魔境。地行夜叉知此事已,告虛空夜叉。虛空夜叉告四護世,護世天王告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告夜摩天,如是展轉至光音天,如上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