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佛曆3046年,佛教思想是釋迦牟尼佛住世80年中花了整整45 (或49)年宣說他領悟的法,世人稱之為佛法。佛法經過近3000年演變,至今分成南傳、北傳和藏傳佛教,而北傳佛教大致又分10宗。事實上還有許多不同體系的研究,如科技唯心電磁場量子等,許多歐美教授博士生的研究報告也能和佛法相得益彰,互相輝映。
有位朋友想從台北家裡去高雄找親戚,你會怎麼建議?要評估其狀況,並且實際要用多個方法到目的地。先走路、開車到高鐵、高鐵到高雄、計程車、電梯。但我們不能覺得高鐵最快,就告訴別人達成此目的只須坐高鐵!很多宗派可能會稱這些為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但筆者不這樣思考,所學多智慧增長,自然能分辨什麼是沙什麼是金。如果要學法做研究,可花時間去了解,如果要修行,是需要先從中擇幾個適合法門深入!到時自然會體悟「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透長安」。
八萬四千法門要怎麼選擇?還是戒定慧,如不確定就聽文殊師利菩薩建議,選個和我們這世界有很大因緣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再配合念佛持咒。念佛持咒得到佛力或護法護佑支持+反聞聞自性+法性清淨種子薰習八識(轉識成智)+不成魔子不墮惡趣。
南傳、北傳、藏傳
佛滅後約200多年,佛法從由印度向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形成了南傳佛教。西元-200年-西元1000年期間,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再由印度往北經中亞細亞,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漢地,稱為『漢傳佛教』。又越過喜馬拉雅山傳到西藏的稱為 『藏傳佛教』。
後兩者由印度往北傳播而成,故合稱『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南傳佛教有三個原則:1、非佛所說不添加;2、佛陀所說不刪改;3、如佛所教而遵行。南傳佛教認為當一佛陀弟子,有義務讓佛法純正無雜染傳承下去,這樣才能令正法久住世間,讓未來的有緣眾生,也能學習和實踐純正的佛法。
後兩者由印度往北傳播而成,故合稱『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南傳佛教有三個原則:1、非佛所說不添加;2、佛陀所說不刪改;3、如佛所教而遵行。南傳佛教認為當一佛陀弟子,有義務讓佛法純正無雜染傳承下去,這樣才能令正法久住世間,讓未來的有緣眾生,也能學習和實踐純正的佛法。
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強調「圓融」、「慈悲」、「方便」,只要能隨順眾生,海納百川也無妨。認為佛法目的在於給眾生帶來利益,所以可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改變和發展佛教。正因如此,佛教在中國融合了大量的漢地文化、儒道思想,形成帶有濃厚中華特色的漢傳佛教。而藏傳佛教也一樣,吸收了苯教等當地信仰因素,形成現在所看到的藏傳佛教。
所以我們常聽到南傳佛教只會禮敬、尊奉歷史上的佛陀,並視為導師。不崇拜菩薩、祖師、鬼神等,強調持戒、修行止觀、四念處等,修行方式以禪坐、經行為主,他們也會說法,主要是希望能斷除煩惱、證悟涅槃。而北傳佛教就供奉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諸天鬼神等,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修行方法非常多。
以地理位置來分,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漢地、韓國、日本、越南等國。藏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藏蒙地區、尼泊爾、不丹等地。
他們的交集是都源自印度佛教,共尊釋迦摩尼佛為本師導師,並且尊崇佛、法、僧三寶,注重戒、定、慧修持,強調智慧與慈悲等等。北傳佛教在中國,經南北朝時期的演變,各有師承與重視的經典和思想。至於誰好誰壞?一樣如標題「處處綠楊堪繫馬,條條有路透長安」。隋唐至今演變成宗派如下:
漢傳的宗派
俱舍宗
為部派佛教,以《俱舍論》為根本依據。唐朝以後,由於漢傳佛教僧團更加重視大乘佛法,俱舍宗因而衰敗。不過,在唐朝時期,由於隨日本遣唐使被派遣往大唐的僧侶多從俱舍宗,俱舍宗在日本發展相對比在中國發達,並延續至今。
成實宗
為部派佛教宗派,以《成實論》為根本依據。與三論宗有緊密聯繫,是一個兼顧大小乘佛法的綜合性教派。成實宗同俱舍宗一樣有傳至日本,並在其中得以發展,並在奈良時期成為日本的南都六宗之一。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完全由中國佛教法師所創立的本土性宗派。始於南北朝末期,發源地為光州大蘇山淨居寺,因其創始人智顗(智者)大師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故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依據,也稱法華宗。因該宗注重於修行止觀,又稱止觀宗。因為它重視佛教教理的研究,同時結合了止觀的實際修行。天台宗在中國衰弱,多數門徒歸於禪門。天台宗於9世紀初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盛極一時。與中國不同,在日本佛教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宗派,並引入密教修法,稱為台密。日本天台宗總本山則為比叡山延曆寺。天台宗在朝鮮半島及日本傳習甚多。
三論宗
三論宗是由鳩摩羅什傳譯龍樹、提婆中觀學,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奠定三論宗的理論基礎。在中國佛教史上,三論宗並不是一個實質的宗派,只要是研究三論宗旨的,都可稱三論宗。他們也尊崇其他的大乘佛教經典,如《淨名經》、《法華經》、《華嚴經》、《勝鬘經》、《涅槃經》等。最著名的代表為嘉祥吉藏大師。而北方又加龍樹的《大智度論》,可稱為四論宗,惟不盛。
唯識宗
又稱法相宗。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實際創宗者為其弟子窺基,二傳弟子慧沼,盛極一時。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為興福寺和藥師寺。該宗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根本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六經十一論。該宗以義理繁瑣,晚唐後逐漸式微,直至清末民國間,因唯識富科學探討的意義,研究者增多,如楊仁山、太虛大師、歐陽竟無等。
法性宗為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之宗派;同時還有與法相宗進行「勝義有與畢竟空」諍論的中觀學派,古稱「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
華嚴宗
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根本經典而得名。以《華嚴經》為根本依據,故稱為華嚴宗。以杜順和尚為始祖,智儼法師為二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會昌法難後,華嚴宗門式微,至宋代,乃有子睿、淨源重興,元、明、清續有人才宣揚宗義,民國後,有月霞大師創辦華嚴大學,今有成一法師所創辦的華嚴專宗佛學院繼傳宗脈。同天台宗一樣在朝鮮半島及日本有大批信眾。
律宗
律宗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因著重研習毗奈耶及傳持佛教戒律、嚴肅佛教戒規而得名,為唐朝高僧道宣所創,因其以《四分律》為根本依據,也稱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後在終南山修行,律宗也稱南山宗。唐末五代,律宗與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師的弘傳,加上天台宗師多兼弘戒學,律宗乃應運中興。明末清初古心律師及其法嗣三昧律師在寶華山主持戒席達百餘壇,寶華戒壇名震一時。清末民初因有弘一、慈舟律師的弘揚,律宗乃存續不衰。
密宗
密宗因自稱受法身大日如來真實言教(密咒)的傳授,且須經灌頂等入教儀式和秘密傳授方可傳習,故稱密宗或密教。該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四世紀時出現在印度。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剛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禪宗
禪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稱,此思想乃根源於佛陀在靈鷲山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傳心」教法,禪宗始於菩提達摩,傳慧可,三傳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最後盛於六祖惠能。以《壇經》為根本依據。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與天台、華嚴二宗為三大本土宗派。禪宗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江南地區,如今在國際當中也有不錯的發展,尤其在歐洲地區。
淨土宗
淨土宗在日本、朝鮮半島及越南多有很大發展,以《彌陀經》為根本依據。淨土宗以專念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得名。根本經論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三經一論。主要思想可歸納為信、願、行三資糧,尤以念佛法門,仗佛願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稱為易行道。淨土法門不僅禪師力倡兼修,亦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簡單易行,徹上遍下,無所不宜,故流傳廣遠,歷代不衰,至今仍弘傳興盛。